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彝味待客情——乌蒙彝族的饮食文化

作者:​王继超 发布时间:2024-08-01 原出处:​《火耀布摩经:彝族》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请客不离“坨坨肉”

火把节到了,十月年到了,贵客临门了,“坨坨肉”端上桌子来了;姑娘出嫁了,小伙迎亲了,用歌声、用美酒下香喷喷的“坨坨肉”;老阿哺(爷爷)、老阿达(奶奶)去世了,不仅仅为他们跳上铃铛舞,先用烧酒,还有“坨坨肉”将他们祭奠,托他们的福,又一次得到猪、羊、牛肉做的“坨坨肉”解谗。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彝家,不得“坨坨肉”招待,算不上做一回客。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食用彝家“坨坨肉”,体验传统的饮食习俗文化;品尝“坨坨肉”,体会彝家的热情好客和大方。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百年前的某一天中午,在乌蒙山脚下的一个彝寨,有家人正在他家大堂招待客人,一群披披毡的人围着不高的饭桌,主人背靠着神龛而坐,他的对面,坐的是跟他辈分相当的客人,左右两边对坐的是辈分小于他们的年轻人。女主人分多次端上三份三种“坨坨肉”,碗状的大木盆分别盛着热气腾腾的坨坨牛肉、羊肉、猪肉,又端来一缸钵热汤和一缸钵清水,每个大木盆的肉里都放着几把匕首,男主人取出一只雕刻和漆工都很精致的大水牛角,从里面把酒倒在客人和自己面前的大铜杯子里。男主人劝吃劝喝,客人各取匕首叼肉食用,又不时把匕首放在清水里涮干净,或者用汤匙在缸钵里舀热汤喝,喝完将汤匙装清水里涮。酒喝完后,女主人抬出大碗状的两个竹饭簸,盛着荞和燕麦做的两种饭,每个饭簸里也放着好几把木勺,人们用木勺在饭簸里边舀饭吃,边把木勺放在清水里涮,大家都草草吃了一些饭,一餐盛宴就结束了。彝家的这种饮食习俗,宋代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记述道:“性好洁,数人共饭,一柈中置一匕,置杯水其傍,长少共匕而食,探匕于水,钞饭一哺许搏之,柈令圆净,始加之匕上,跃以入口,盖不欲污匕妨他人,每饭必少,饮酒亦止一杯,数咽能尽,盖腰束于绳故也。食盐、矾、胡椒,不食彘肉,食已必刷齿,故常浩然。”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传统的待客习俗,客人到来必须沾血,条件好的,为客人专门打杀一头牛;条件稍次的,为客人专门打杀一只羊或一头猪;实在出不了手的,也要为客人杀一只鸡。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光流逝到五十年前时,待客的传统习俗有了很大的演绎,待客煮上一大锅“坨坨肉”或大片肉,要连锅抬上桌子,全部展示给客人,配盘的只要几碗土豆、酸汤、干豆皮菜就可以了,若将肉放在锅里,即便用很大的碗盛了端上桌,也被认为是吝啬,不大方,故意怠慢客人。如果传了出去,名誉会受到极大的损伤。当时,最看不起的盘盘碟碟放在桌子上的小炒,认为那是小气鬼的做法。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到了三十年前,大碗盛“坨坨肉”或大片肉的做法得到认可,酒席中的九大碗,放在最中心的那一大碗,少不了就是“坨坨肉”或大片肉。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的“坨坨肉”以其味道独特而深得彝家人的推崇和周围兄弟民族的喜爱。它很讲究烹饪技艺,首先,肉要鲜,宰杀牲畜时先将牲畜体外洗干净,开膛后小心取出内脏,避免内脏破裂而玷污肉质;取出内脏后,以新鲜的肉砍为块状放入锅中,以凉水煮肉,肉放入凉水锅后才点火开煮。煮时掌握火候,待凉水煮开后,再加入一些凉水,使它暂时冷却,等到第二次煮开时,肉正好熟透,这时很快将肉捞出,须趁肉热时撒盐,拌调辣椒面、花椒、蒜泥、木姜粉等各种作料,使其透入肉,做出来的坨坨肉味醇厚、肉质细嫩且鲜美。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包括饮食文化也一样,大家更多的是融入了现代的主流文化之中,品尝彝家“坨坨肉”的特色,是对失落的传统习俗的缅怀,唤起对饮食文化遗产的记忆。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交客共尝“八卦鸡”

提起“八卦鸡”,容易使人将它同占卜挂钩,的确如此,“八卦鸡”是集饮食与占卦预测为一体的一种习俗。按照彝族的古代习俗,凡联姻、出征、结盟、交易等,都要杀鸡吃,边吃边看鸡股骨上的纹路走向、眼数、眼数的分布位置预测吉凶祸福。彝族布摩的典籍中,有一种叫《算鸡卦》的工具书,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拖沟村杨布摩家《鸡卦占卜经》录有184类鸡股眼卦象,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已故布摩文道荣家《占鸡卦经》汇集有94类鸡股骨眼卦象,赫章县民族古籍办收藏的《鸡卦预测经》有120类鸡股骨眼卦象。吃鸡时,人们将剔吃干净的鸡股骨插上竹签,交给布摩翻开书进行对照,对上号后,给人们解读鸡卦图下面的有关吉凶的结论文字。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代,“八卦鸡”占卜的大部分功能都已消退,只是在联姻、过年与接待客人时偶尔一用。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姻时吃“八卦鸡”,也称“烧鸡吃”,当联姻的两家人达成开亲的意向时,男方家带上酒和礼品,携媒人到女方提亲,古时由女方家烧一对公母鸡,现代杀一对公母鸡,吃饭时,将公鸡卦分主客两卦给双方家长食用,边吃边看卦象,预测婚姻是否成功、顺利、婚后的结局等。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年期间,先准备一只纯色的公鸡,在大年三十夜与初一的一点交替前,先用烧红的石头同马桑条一起,用清水浇淋洁净,在两个时刻交汇点时边祝告边杀鸡,煮了初一的中午食用,专门看剔食干净的鸡头、鸡股骨即鸡卦,预测一年的年景、运气等。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shi1.jpg

彝家八卦鸡

用来看卦的“八卦鸡”,对鸡的毛色、鸡冠、鸡脚等都很讲究,尤其是选土法喂养的土鸡,整天放到山上刨虫子吃,煮出的鸡肉清而不淡,油而不腻,香而不浊。吃在口里,香到心底。所谓“八卦鸡”,就是将洗干净的鸡砍做八大块,分做鸡头、鸡胸脯各一块,鸡翅两块,鸡股骨(卦)两块,鸡大腿两块,足了八块之数;鸡翘一般要连同十二节脊骨取下,以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煮“八卦鸡”一般用清凉水,煮肉炖汤,讲究火候,快煮熟时,放进姜、蒜和木姜果或木姜根就可以食用了。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shi2.jpg

鸡的头卦和股骨卦

“八卦鸡”要分了吃,但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分肉吃,也不是肉不够吃才分,按照彝家的吃法,鸡头得分给长者,以示尊重。不是鸡头好吃,是要看出鸡头的道道来,鸡头就是鸡头卦,一般都是给年长的男性老人吃。吃鸡头的时候,老年人总是把鸡冠撕下来,分给小男孩小女孩,彝家的说法:男孩吃了鸡冠写字好,女孩吃了鸡冠挑花巧。鸡头吃得只剩光秃秃的头盖骨的时候,就可以看卦了,鸡头卦上有土地、财神、天路、中路、后路等说法。鸡卦是分给家长和主客(过年时夫妻)对吃的,是看卦的主要载体。鸡翅膀分给女孩,是祝她将来挑花刺绣有出息,鸡大腿分给男孩,是祝他稳步前进,读书有上进。鸡的内脏分给女性老人,女性老人一般牙齿不好,分给内脏这也是表示孝敬。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卦鸡”算是一种美味佳肴。彝家人于神于人,都以真诚相待,美味佳肴一是要敬献给神灵,然后要用来招待客人,以表示热情加盛情。交朋友,接待客人,彝家的“八卦鸡”是必不可少的。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待客奉上“罐罐茶”

好东西总是先让神灵品尝,茶也一样。彝族布摩在举行丧事祭祀和祭祖仪式中,都先要煨一罐“罐罐茶”,给神灵与亡灵祭奠,然后再举行献酒仪式。在称“卯增”的祖灵竹筒里,也要将羊毛、粮食、茶和盐一到放进去。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年时,在祠堂或家中的神龛下祭奠祖宗时也一样,先煨一罐“罐罐茶”作献祭,然后再奠献酒。看来,茶这东西,跟彝家的生活也须臾不离,在清早上山干活之前,煨一罐“罐罐茶”,喝上几杯,把精神提了上来;中午和傍晚收工回家,又炒上一罐,喝下酽酽的茶汁,就解除了一天因劳累带来的疲乏;晚饭过后,邻里串在一起,围坐在火堂周围,用酽酽的“罐罐茶”给拉家常、唠天南地北助兴。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shi3.jpg

罐罐茶

在“茶余饭后”、“粗茶淡饭”等这些字眼里,茶享受了与饭同等分量的地位。彝文《献茶经》和《物始纪略》里记载说:没有发明茶的饮用前,天昏地暗,茶“盛名在东方,宝树在西方,汇集到彝地。在尼米举勾,尼能不开化;在惹米妥朵,惹姆家头昏;布家楚觉山,人们不积德;默家糯扎山,断事无秩序;侯家翁迂山,死水塘不流。天君不管事,地王不当家,阿娄不守更,三圣无喜颜,六君不行善。就像这样了”。发明饮用茶后:“恒赛易之子,特赛易之女,到了春三月,采青花红花,到了夏三月,拾树木果实,到了秋三月,舍出珍珠茶,供放宇宙上。这样以后,鄂地雾沉沉,莫地霭茫茫,兴起了祭奠,三极日锁开,四维月簧脱。”兴起了祭天、祭地,祭祖、祭神。茶的功能和栽培彝文献也有记载:“尼威娄愁尤,能沽郎多诺,这一对男女,到深山箐林,伐奇木异树,采珍奇木叶,品尝甘苦味,一日尝百样。尝到末的天,奇珍异木,葱郁郁、绿油油。这种奇异叶,蜂采后心明,兽吃后眼亮。这一对男女,攀折下一枝,回到家中后,用银锅来煨,用金杯来盛。献给君长喝,君喝后施令,施出了明令,耳聪眼也锐;献给臣来喝,臣喝后断事,事断得清楚,心明眼也亮;献给师来喝,师喝后叙谱,把谱叙清楚,知识和见闻,像清澈的水。这样以后,这一对男女,在一起商议,精心栽培茶,栽在园子中,茶叶的由来,就是这样的。”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罐罐茶”以其味香汁酽、独特的提神祛毒、解渴清热的功效而让彝家人情有独钟。彝族“罐罐茶”的泡制方法是,先烧出一壶新鲜的开水,再将火整顿一番,然后再将陶制的小罐置放炭火上烧烫,到小罐快要烧红的程度,放入茶叶,根据小罐的温度,先快速、后缓慢不停地抖、晃动,直至茶叶烤黄,散发出浓浓的茶叶香味时,再将开水倒进罐内,开水从罐底将烤黄的茶冲到罐口,发出“哧噗”的声音,泡沫立即铺上罐口,此时,用文火将茶慢慢冒开,稍待茶叶沉淀,即可倒入茶杯饮用。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罐罐茶”下烧洋芋,烧燕麦粑粑,烙苦荞粑粑,称得上是山野的美味佳肴,几年难得一回尝。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俗话说“头酒二茶”,“罐罐茶”的茶味集中在第二次放水冲开时,故称之“二开茶”,给客人盛“二开茶”,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过路的客人进家,还是远方贵客登门,先奉上一杯“罐罐茶”,生疏的,把感情的距离拉近;熟悉的,又把了解增进,把好客的盛情序幕拉开。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敬客请品“老咂酒”

彝家以酒为顶级礼品。俗话说:“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杯酒。世间无酒不成事。”酒是通神的媒介,彝族凡过年过节,祭祀祖先,要先献酒;婚丧嫁娶,不能少了酒;走访亲友,酒是第一必备的礼品。俗话还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彝文古籍《诺沤苏》概括性地说:“祭天先献酒,祭地先献酒,祭日祭月要献酒,祭祖要献酒,叙谱要献酒,丧事必献酒,替亡灵解灾,先要把酒献,给亡灵指路,一定要献酒,逢年过节,献酒少不得,祭山祭水、祭祀土地神,献酒是第一,嫁女娶亲,不能不献酒,行结盟仪式,首先准备酒,君长登基要献酒,臣子执法要献酒,布摩献祭要献酒,民众家庭要献酒,人与神沟通,以酒作媒介,神先用酒,人再把酒饮。生活不离酒,医药要用酒,接待宾客要备酒。无盐菜不咸,无酒礼不成,酒滴树桩上,都会动一动,饮酒要节制,多饮人发狂,失态就犯礼,把酒辜负了。”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酒助兴,在聚会等场合制造浓烈友好气氛;以酒交友,搭建情感的桥梁;用酒作家族凝聚的辅助纽带;用酒向神灵祈求愿望;用酒告慰仙逝的亡灵;用酒释前嫌,调解各种社会纠纷,化解矛盾;用酒表达诚信,履行相互达成的约定。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献酒经》载:“世间的人,献酒根基稳,献酒光宗耀祖,献酒者长命,献酒者高寿。世上天为大,礼中酒为大……天神靠着酒,君长饮酒后发号令,臣子饮酒后就执法,布摩饮酒后把谱叙,威信和声望,一时显赫。集千般知识,汇万般智慧。”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献酒经》和《物始纪略》等文献介绍了酒的来历和用酒敬献神灵的好处:“酒有其由来,靠酒药药威,靠酒药药力……话说酒药,分为十二味,六味在平地,系牧猪郎发现……在能沽洛姆(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尼能氏部族(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尼喽和能喇,一对男女,出六百碎铜,买来制酒药。药本的劲大,以制作酒药,来把酒酿制。发酵的头夜,品评甘甜味,窃窃议甜味,发酵到两夜,品评苦涩味,窃窃议苦味,发酵到三夜,不停品辣味。装缸三个月,放在火塘边,尼喽和能喇,酿造出美酒,自己不饮用,献出第一杯,上敬献天地,中敬献日月,下敬献生死。给时势献酒,给天君献酒,给地王献酒,给祖先神武阿毗、额阿妣献酒,给策举祖献酒,给恒度府献酒……献酒过后,天清地明,日月放光。布家的楚佐博大山,有了走兽有了生机,默家的诺扎山,迎来春意盎然,古侯家的鄂玉山,水流从此通畅了。君长的号令通畅了,臣子的办事省力了,布摩的祭祖顺利了。”这个时候发明酿造和用来献神的酒,充其量也不过是咂酒。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家的酒歌中,酒也是分品级的。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谁是酒中的君长?谁是酒中的臣子?谁是酒中的布摩?谁是酒中的新娘?谁是酒中的媒人?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shi4.jpg

彝家咂酒

蒸酒是酒中的君长,让你品尝到它的威力。烤锅酒是酒中的臣子,让你品尝到它的积累和老练。咂酒是酒中的布摩,让你品尝到它的成功。甜酒(粩糟酒)是酒中的新娘,使你甜蜜不怕沉醉。水拌酒是酒中的媒人,叫你先甜蜜而后沉醉!”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咂酒的酿制,用玉米、高粱或荞麦先炒熟、去壳,碾成砟粒,蒸过后,再用甜酒药发酵。发酵装瓮封闭后,温度均匀地保持在30℃~50℃,20~30天后可取出来用,咂酒味微甜而清香,酒精度数相当于啤酒和葡萄酒之间。取用咂酒时,用冷开水注入酒瓮中,然后将两根空心细竹管插至瓮底。竹管底部不通,根部四周钻有许多小孔,以棕叶包缠,使酒液由竹管导出装到酒具里,也可直接用竹管、麻管等物咂吸饮用。咂酒用来待客历史悠久。《兴义府志》(卷四十一)载:“凡饮,置糟于瓮,挹水注之,插管而吸焉,谓之‘咂酒’。”在婚事场合,据旧《安顺府志》载:“男家于堂中备酒一坛,插空心小竹筒数根于其中,请客任意畅饮,名曰吃下马酒。”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shi5.jpg

咂酒迎宾

彝族逢年过节,婚丧大事及接待嘉宾时都常用咂酒。在婚宴中,通常先要斟三巡咂酒给客人后,再上六巡白酒,取三六九的吉祥数,又把咂酒放在首位,这也是彝家的三道酒的说法之一。共饮时,给人一种团结、和谐,友好和热情豪放的气氛。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受彝家款待时,痛饮咂酒后挥毫赋下“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龙抱定擎天柱,吸饮乌江水倒流!”的诗句。随着封闭走向开放,彝族“老咂酒”也走出乌蒙山麓,从而蜚声中外。OB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原载:王继超 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06月1出版《火耀布摩经:彝族》;文图来源:云村寨。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彝族美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