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盘点彝族的村寨和建筑文化特色

作者: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01-05 原出处:中国民族建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image.png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从文化的主体到文化的各个侧面,到每一种文化特质,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彝族民居从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建构和使用过程,它包罗了彝族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缩影。
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

四川凉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特色较为鲜明。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以某一家支姓氏加通名命名

如盐源县大林乡村名沙玛拉达,“沙玛”即姓氏,“拉达”即山沟,沙玛拉达意为“沙玛住的沟”。这类彝语村名体现了某一姓氏聚集在某一地区的居住历史。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以旧凉山等级称谓加通名命名

如兹莫依得(土司住地)、吉合依得(奴隶住地)、土诺依得(白彝、黑彝住地)等就是由兹莫、吉合、土诺加住地构成地名称谓。这些地名反映出旧凉山浓厚的等级观念。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以人的五官特征加通名命名

如倮波依得(聋子住地)、大拨依得(矮子住地)等便是此类命名。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以某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称谓命名

如美姑县子威乡,“子威”即赛马。古时,人们常在子威村的平坝上赛马,故名。又如克启补尔(烧狗小山)、有木瓦吉(驴子滚岩)、文都德波豁(打熊山)等。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以方位命名

如布约西(下庙旁)、依伍(北面)、作各乃拖(索桥头坝上)、才洛瓦拖(鹿子沟岩上)、尔坡西(石牌坊旁)等均体现了较强的方位意识。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选取某地有代表性的植物称谓命名

如几波大队(漆树大队)、波祖等(青冈树多的地方)、他普(松林地带)等就是以某地生长的代表性植物为名。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以某地栖息或出没过的禽兽称谓加通名命名

如瓦喀觉史(猎狗山)、史过拉达(大蛇沟)、布木洛(刺猬谷)、策豁裹乃(野鹿哑口)、阿吉姑惹(乌鸦山)、约梯约豁(牧羊山)、哈莫洛(雉鸡山沟)等。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以故事传说命名

比如,金阳县地名老阿木只,意为“石仙女”。传说,数百年前有一仙女因触犯天规,罚下凡间后化作一石,立于此而得名。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以表示意愿命名

比如,盐源县巫木乡村名尔补西,意为“祈求吉祥的地方”。美姑县村名瓦普,意为“鸡山包”,是因旧社会人们用鸡在此地山上“驱邪”,以祈求太平而得名。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按山地的颜色、大小和形状来命名

此类命名方式在凉山彝语地名中占有较大比例。如自什莫(黄沼泽)、扎莫(黑土地)、阿合史依(金沙江)、罗什依(黑沙河)、觉蒙扎洛果(黑土坝)、波谷阿木(大山坳)、瓦子莫(大岩村)、牧布拉达(马过不去的沟)、沃补祖(鸡冠山)、嘎普(斜路山)、阿舍日豁(山形似斑鸠)、吉普乃坚(蜂窝山)等。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一)以数字加通名命名

如依次者(一碗水)、木梭宗(三块相连地)、尼曲苦(林边有两块山形地)、嘎尔吉西(三锅庄地)、洛所姐(三岔林)、尔觉坝(四块坝)、哈拉达(百虎沟)等。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上所述,凉山彝语地名以地形地貌、居民姓氏、故事传说、植物禽兽命名的居多,因而,重名的地区也不少。凡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要在地名前加上范围限制词或某、或某乡,甚至某村,用以区分重名的地区。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民居类型

(一)主要民居类型

由于彝族分布甚广,聚居于不同的地域,且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各地彝族的建筑形式也变化多样。典型的民居样式有贵州彝区的权权房,凉山的棚屋,小凉山的木罗罗,大小凉山的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区的一字房,滇南彝区的土掌房,杂居区的三房一照壁、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权权房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贵州彝区,为贫苦阶层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杈作柱子,一根树棒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无墙壁,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凉山过去的原始棚屋也属此类。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木罗罗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小凉山森林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原木纵横交错叠置成井干式结构,构成房屋的壁体,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组合而成复合式纯木结构。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瓦板房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大小凉山彝区的传统居住形式,有土墙和竹笆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以木瓦板二层,下层满铺,上层则于两板相砌处置一板。此种木板用刀剖,不用锯解,便于雨水顺木板纹路而下。因木板起着瓦的作用,故得名“瓦板房”。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土掌房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南部彝区的一种民居,建造简单,取材容易。墙和屋顶用材均用泥土,所以叫“土掌房”。其建筑以立木为柱,四壁以土坯或用湿泥夯成。多为一楼一底,屋下住人,屋面平顶即为晾晒谷物、纳凉之地。此种土壁泥顶建筑结构保暖好,防火性能强,亦称“封火房”,有冬暖夏凉功效。土掌房有简繁之别,简易土掌房为单层单间,依山而筑,除门户外四壁密封,房屋阴暗低矮,室内一侧掘一火塘,上悬锣锅下支三脚架,起居饮食均围坐火塘边,房屋四角堆放粮食、农具等。较好的土掌房多为二层结构,一般以正三两耳围建为封闭庭院,中留天井,正房楼上用于储备粮食等物,底部正中作为堂屋,为待客之地。并于后山墙设长形供桌供奉祖先牌位,堂屋两边正房为家长居住和儿子娶亲之用,两侧耳房分别为厨房和女性住所,耳房基地及屋面低于正房,以示尊卑之序。此类房屋在山区和半山区较常见。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三房一照壁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行于云南大理巍山等地的彝区。主房顺山势依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多数为草房,少数为瓦房,有带厦和不带厦两种。房形有实心房、空心房;吊厦用木板搭成踩楼。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前有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山墙到顶,屋面挑出。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面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板间隔。主房隔为一大两小三间。大间于左,三面是火炕床,中央设火塘,上放铁三脚。正中一间为堂屋,右边为新婚夫妇的居所。主房有走廊,摆有长桌,是家人聚餐和待客之所,还置放有大碓臼、手磨、纺织工具等。楼上放置粮食、乐器、猎枪、工具等。耳房储存粮食或住人。院心作打、晒作物用。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房屋的格局及装饰

彝族普通住宅的正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正中为客堂兼厨房,犹如现代建筑的“起居室”,大门正中或稍偏的地方设锅庄(火塘)一座,由三块石头支撑,是全家起居、饮食、会客的生活中心,有些家庭设置的客室面积约为外室的三倍。入门左侧为牲畜圈,其中常搭有放置饮水的木桁条。右侧为卧室或什物储藏间,亦有利用空间架檩条,作为储藏物品或招待客人的临时住所。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居外墙上不开窗,极少数开有小方洞,以木条纵格或竹笆蔽之,亦有利用椽子与墙交接的空隙透进光线,或利用大门作为直接采光口,因此室内黑暗。这主要是出于当地风沙大以及便于防卫的考虑。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门一般在正面,以木材为主,不设后门。门高160厘米左右,下设30-40厘米高的木门槛,常用二道门,一道“板门”向内开,一道“栅门”向外开。门除了作为采光通风用,还可防止家禽牲畜的出入。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室内木隔板上常做成小花格窗,以利装饰和通风。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图案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象征自然界的“神灵”,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连续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富者尚在锅庄石上及石基上刻有对称均匀的连续四方雷纹及圆形花饰,极富建筑装饰效果。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民居中的民俗文化

(一)神圣的建筑仪式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仪式一般有动土仪式、上梁仪式、压土仪式、搬迁仪式等。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房屋的神圣空间

彝族是一个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彝族的民居建筑中,梁、柱、墙、火塘、门等主要建筑部位也承载了其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观念。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柱是支撑起房屋的主要力量,柱在房屋的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所以竖柱上大梁在彝族建房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仪式。柱是房屋建筑的实体,同时也是与神灵沟通的象征物,正是由于它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也就有许多禁忌来强化它,日常生活中,不能去摸中柱,不能靠着它,更不能在上面挂东西。而大梁是福禄所在的位置,在大梁的中央有布袋或竹篓,装有象征财富的钱物即五谷、羊毛等,以满足人们对财富的渴求。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墙是房屋阻挡风雨和与外界相隔的主体建筑,是内外界线之分。彝族盛行祖先崇拜,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有三魂,死后一魂归祖先的居住地,一魂在坟里,一魂则在家里。在家的魂灵依附于用松或葫芦等制作的祖灵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大多是在堂屋正面的墙上凿一方洞,祖灵放置洞中。他们处于墙的中间,离房顶和地面皆有一定的距离,介于纯精神和纯现实之间,是观念中抽象的祖先。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的很多民族都在家中设有火塘,火塘成为住屋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划分社会性别、社会地位的一个中介。火塘位于堂屋中偏左或右的位置,由三个锅庄石隔成三个空间。火塘左上方是老人和主人的座位,右侧面是客人座位,靠大门方则是烧火人的位置。一般儿媳妇不能坐老人的位置,人不准从上面跨过火塘,不准丢脏东西进去。彝族人的公共活动和仪式皆围绕火塘进行,在火塘边,精神活动空间和日常活动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互渗。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门在家居生活中起着沟通内部与外部的作用,是家庭的象征。门向、大小都要经过巫师严格的测定和选择。彝族对门也有许多禁忌,如忌讳跨在门槛上站立;人或东西不能依靠门框;不能向门板吐口水等;外人进门不能扛锄、犁,也不能带斗笠等;有的地方还在门楣上钉羊角。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土掌房,楼下的明间是堂屋,是房屋的中心,后墙中部设置祖先堂,一般在正堂的锅庄上供奉祖先牌位。楼下的两次间为儿子和儿媳的卧室,有长子、长媳居左边的次间,次子、次媳居右边的次间之俗,这与彝族传统观念中以左方为尊贵的习俗有关。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村寨的神圣空间

彝族村寨空间包括居住房屋、祖灵洞、墓地、寨神树、山神、祭祀场地、蒙格家支会议地点、磨秋场、公房、寨门树等要素,其中祖灵洞空间、祭祀场地蒙格家支会议地点、公房等为整个家支所共有,成为家支共有空间中心。彝族村寨空间要素又可分为,精神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两类。精神空间领域包括:祖灵洞空间、向天坟空间、祭祀场所空间墓地、寨神树和山神空间。现实生活空间领域包括:居住房屋、蒙格会议地点、磨秋场、公房、寨门树等空间形式。由于族居住地环境为山地,各种空间散布于不同地点,于是便按照“柱”的观念来分层设置和安排不同作用的空间领域,以满足情感与生产生活的需要。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寨空间层次划分与功用在空间层次划分上,精神空间处于空间上部,而现实空间处于下部,构成一个完整的柱形空间。村寨或住宅选址注重“靠山”选择,认为好的“靠山”可供神灵上下,而赋神灵作用,家宅则可受到神灵庇护。村寨四周要丛林茂盛,并有巨大的树神,认为这样村寨就有通天的通道,以满足村民沟通天地的心理要求,同时这些大树成为村寨的一个标志物,在这种心态影响下,村民在宅前屋后广植树木,形成哪里有树木绿荫哪里就有村寨人家的良好景观。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传统民居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的住房极其简易,分木栅栏房和土掌房两种。木栅栏房是凉山彝族最初的住房建筑形式,也是凉山彝族贫民阶层的主要居所;少数富有的彝族地方首领在其领地上建固定的常年定居的土掌房。无论木栅栏房还是土掌房,房顶上盖的都是木瓦板,上下两层相接的地方用木瓦板作压条并用石块压稳,房顶四周的木瓦板也用石块压住,以防房顶上的木瓦板被风掀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许多彝族村子建起了土木结构的瓦房或木楞子瓦房,过去由于贫穷无力建房而与牲畜混居的情况已基本不存在。如今,彝族地区已普遍建砖瓦房,有的地方还建起了外观保持民族特色,内部装饰非常现代化的建筑。CB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整理:本文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