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彝族碉楼:正在逝去的历史记忆

作者:彭杰 发布时间:2020-08-22 原出处:凉山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千里凉山,承载着彝民族五彩斑斓的历史记忆、符号、图腾,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那些曾经深深留在人们记忆的东西,却越来越模糊,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去那些用石头和土坯建成的碉楼,彝家山寨里绝大多数的人家在住房前后两边,都要建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在暮色苍茫的山坡上,在那高高云端的彝寨里,在那袅袅炊烟的原野中,那独特的建筑——彝族碉楼,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甚至看不见了!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凉山彝区,彝语称碉楼为“底弗、底洛”,有土楼之意。彝家古碉楼常见的是一户两碉楼的,矗立在住房的对角。也有三碉楼的,最有实力的人家住房四角都建有碉楼,这极为罕见。一般人家一户一楼。听老人们讲,山寨里绝大多数人家会在住房前后两边建碉楼,每一个碉楼的四个墙面都有瞭望孔,人们称这些瞭望孔叫作“碉楼的眼睛”。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是美姑,彝族碉楼有三四层高,每层只有一间房子大小,碉楼紧依着彝族村寨。碉楼的地基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石头地基上的墙体是土坯砌成的土墙,楼顶呈“人”字形,上面盖着的是木板,称为“瓦板”,用大石压着,俗称之为“彝族土楼”。进入高高的碉楼,爬上扶梯,四周光线很暗,碉楼没有我们通常所见的窗户,只有三角形或方形的“瞭望孔”,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情景,但孔小得连头也伸不出去。“瞭望孔”的修建也特别讲究,有平视的,也有俯视的。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碉楼与广东开平碉楼、四川阿坝羌族碉楼比较,有其相同的历史渊源,但风格截然不同。开平碉楼,是上世纪初在海外发了财的华侨,回到故乡盖的洋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绝大多数的人还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富起来的华侨成了盗抢的对象,无奈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落入他人之手,一幢幢富宅盖成了碉堡与洋房的结合体。阿坝羌族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羌碉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之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这两处碉楼都承担了御敌和护财的作用。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羌族与彝族对碉楼的发音,羌族叫“邓笼”、彝族叫“底洛”与汉族的发音“碉楼”,惊人的相似,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非常有意思!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彝族族群从原始部落进入奴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域的变迁,人与人之间,家支与家支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冤家之战此起彼伏。每一个家支都加大了弓箭、刀剑、火枪等武器的制作,为了搞好防御,碉楼就随之兴起。随着家支械斗的不断增多,碉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最后几乎发展到每家每户。彝族学者阿牛史日感叹到:“彝族碉楼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与人类的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彝族传统社会的冤家械斗密不可分”。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彝族碉楼似乎御敌的作用要大一些,护财的作用要次一些。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彝族碉楼主要有下面用途,其一,用来防御是它的主要功用,古碉楼的楼层都有着不同的防护作用,底楼主要用来对付接近的敌方。二层主要对付较近的对手。三层以上大都用于瞭望敌情。为了便于发现敌情,防守的人一般住在最高的一层。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美姑县巴普镇基伟村阿卓(原黑彝奴隶主)家有一座保留较为完整的古碉楼。这座碉楼墙面装修过,也算不上是很高,但从小窗口上被腐蚀的木料可看出这座碉楼的古老。听主人家介绍,这碉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祖辈五代传接下来的。碉楼高约10多米,有三层,下宽上窄,土墙用泥土、鹅卵石、树枝混合夯实而成,最底下的墙厚1米左右,顶部的墙厚0.5米左右,屋顶用木板瓦或茅草盖上。听老人们介绍,在古碉楼下层墙中间加之鹅卵石起到坚固作用,以防敌方近距离的挖掘、猛击和攻打,中上层墙体里加入硬木棍和树枝,可起到碉楼的稳定、防弹和风吹日晒等。为便于瞭望,碉楼一般建立在住房的四周最高处,观测点最佳的位置,与房屋周围一圈高达6米的厚墙紧紧连在一起,显得更加坚实、牢固。楼层间由坚实的木料间隔,层高2米左右,层间用木梯连接上下,光线空气从内宽外窄的瞭望口透进来。从窗口往外看,从近处的楼脚到远处的山脊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层楼的向外两墙面上都有三个大小不等的瞭望口,瞭望口有的平视,有的俯视。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二,是保管食物什么的。碉楼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段,通风好,墙体内也较干燥,便于粮食的存储和保管,因此碉楼也通常替作仓库之用。值得一提的事,凉山民主改革以来,许多碉楼失去了它的防御价值,已无大用,年久失修,坍塌撤除了,目前保存还在的碉楼,还是“文革”期间,作为集体的仓库和保管室,才得以保存下来。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那就极为罕见了,专门用来保存彝族毕摩经书及法器。如美姑县瓦古乡吉觉比鲁村,有一处碉楼遗址不同寻常,它就是一代彝族毕摩大师阿苏拉则的藏经碉楼。说来话长了,在一千多年前,当时被尊为“神”的毕摩一代宗师阿苏拉则去世后,由他的儿女拉则格初等人倡议下,在今美姑县瓦古乡吉觉比鲁,修建了一土木结构的碉楼,占地20余平方米,楼基由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而成,中为土墙,楼顶由瓦板所盖,呈“人”字形。楼上有两个东西相对的方形小孔,作为窗户。整个楼上是拉则格初专门放置其父67种道具,100余本书籍的地方,书籍内容十分丰富,除经文外,涉及天文、历法、人文、历史、地理、医学、占星、卜卦等。藏经楼摆设的东西被视为“神”物看待,只有专门管理的人员才能接近。专管人员要进楼,事先都要去污斋,然后杀白羊等祭献后才能入内,平常一锁锁住。藏经楼的管理人员住在碉楼附近看守,以后历代相传,至1958年,看守人已轮流到第23代。后来在凉山美姑民主改革时期,由于破“四旧”,无人管理,碉楼坍塌,楼中存物大部分散失,千年碉楼现在只剩下一个遗址了。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彝族碉楼,大多数城里人也许只见过西昌民族风情园门口那4座。你看那彝族碉楼,碉顶双檐翘角,檐下四壁各有一个阳台天窗;四座碉楼底座分别刻有雄鹰、老虎、羊角、牛角等彝族特色浓厚的图案与文字,涂以红、黄、黑彝族文化三元色,着实端庄古朴、独具特色。历史上彝族人就喜欢这种具有防火、瞭望、射击、收纳物品等多种功能的碉楼建筑。然而,如今在民间彝族碉楼已寥寥无几。千里凉山,承载着彝民族五彩斑斓的许多历史记忆、符号、图腾,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已越来越模糊,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J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