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彝语支的八个兄弟民族基本情况介绍

作者:沙马加甲 发布时间:2011-01-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在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如果按语言来分类,其中有八个兄弟民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阿昌族、基诺族是出自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下面,作者参考一些书目,对彝语支的这八个兄弟民族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以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一番。v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
 
    中国境内彝族分布于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即东经980~1080,北纬220~290之间,面积为50余万平方公里。彝族具体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4省(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云南省路南、峨山、漾濞、南涧、宁蒗,四川省峨边、马边等彝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新平、寻甸、巍山、元江、墨江、江城、景东,贵州省威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彝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联合的自治县,彝族人口也较为集中。另外,彝族还分布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中。
 
    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除澜沧江以西地区以外,85%的县都有彝族人口,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聚居区。除此之外,昆明、玉溪、思茅、文山、曲靖、昭通、大理、保山、丽江等也有相当数量的彝族人口和聚居区。除楚雄和红河两个彝州(含与他族联合)外,云南还有14个彝族自治县(与他族联合),他们是:峨山、江城、宁蒗、巍山、路南、南涧、寻甸、元江、新平、禄劝、漾濞、普洱、景东、景谷。这些地区的彝族约占云南彝族总人口的65%。
 
    彝族大多地处山区,物产丰富,气候类型多样。有著名的大雪山,小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等山脉和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元江、澜沧江、南盘江等河流,群山之中,还有丘陵、河谷和盆地。彝族分布地区的海拔和气候差异较大,有海拔在2500~3500米的高寒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摄氏80~90,冬季常在摄氏00以下,霜期长达180多天。农作物多以荞子、燕麦、马铃薯等为主。有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区、半山区和高原坝子。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50~180,全年温差不大,无霜期在250~300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花生、棉花、茶叶等。还有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在摄氏200以上,全年无霜期。农作物除双季水稻外,还产甘蔗、香蕉、咖啡等。各地降雨量不同,一般为800~1000毫米。
 
    彝语有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东南部6大方言。其中,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市、安顺市,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广西隆林等县。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思茅市等。西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等。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的大小凉山地区。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市。东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彝语6大方言中,东部方言又分滇黔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盘县次方言。北部方言分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彝语共有25个土语。但6大方言之间差别较大,彼此不能通活,即使在同一方言内部,有的也不能通话。
 
    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及丰富的古文献。彝文史书称为“夷经”、“爨文”、“韪书”、“夷书”,或“倮文”、“罗罗文”、“毕摩文”、“西波文”等,通称老彝文或古彝文。v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属表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表音文字。彝文创自何时,起源于什么时代,至今尚无定论。
 
    彝族文字作过多次规范,1956年就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1975年凉山又制定了《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设计了彝语拼音符号。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区试行。之后,云南、贵州也在研究超方言的规范文字,取得过一些成果,进行过试点教育,但并未推广。
 
    二、白族
 
    白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60%以上。
 
    白族多数分布在平坝和低山丘陵地带,居住在高寒山区的人口较少。主要聚居区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大山有苍山、志奔山、崇山、五宝山、老君山、罗坪山、无量山、哀牢山、鸡足山、九顶山、巍宝山等数十座,这些山的山峰海拔均在2300米以上,多数为3000多米。大理州境内的最高峰是剑川县与兰坪县交界处的雪邦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4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全州。州内共有108个大小盆地(坝子),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个,这些盆地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是全州重要的农业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西面是苍山,东面为洱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利人的气候,再加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大理成为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白族地区为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大理州年平均气温在150C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40C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0C以上,全年降雨量在800~1000毫米左右。由于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呈垂直分布,形成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上寒的“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兰坪县的年均气温为11.20C,比大理州稍低一些,也是四季不明显的立体气候。
 
    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壤、众多的湖泊水库、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白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由于各地白族社会发展的差异,分为民家、那马和勒墨3个支系,这是学术界的划分。
 
    白语分3个方言:大理(南部)方言,包括大理、祥云两个土语;剑川(中部)方言,包括剑川、鹤庆两个土语;碧江(北部)方言,包括那马语和勒墨语两个土语。白族学习汉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历史上白、汉两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非常密切,先后有大量汉族融合到白族当中,因而白族词汇中有近60%的词汇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汉语借词,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唐宋时代,白族曾借用汉字创造了古白文,亦称僰文。古白文在唐代到明代初期,曾经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元明以后,由于中央王朝政府和云南地方统治者在白族地区推行汉文化教育,并强制改革所谓“蛮风夷俗”,古白文夭折。
 
    1957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组织了以白族学者为骨干的白语调查组,到大理州进行了半年左右的白语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白族方言土语情况,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白族文字方案》(草案),并在1958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上获得通过。但由于受民族融合风和民族文字无用论的影响,没有试行。1982~1993年,白文专家对1958年的《白族文字方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改进,新修订了《白族文字方案》。1993年6月16日~18日,在昆明召开的白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该文字方案获得通过。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新白族文字方案尚未上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推行,多年来,一直处于试行阶段。
 
    三、哈尼族
 
     哈尼族系-国际性民族,除主体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地区外,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诸国尚有广泛分布。其地理区划为北纬190以北到北纬260,东经990以东到1050之间。即中国部分为北纬210以北到北纬260,东经990以东到1040之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国外部分为北纬190以北到北纬230,东经990以东到1050之间,面积达10余万平方公里。国内哈尼族多聚居于滇南红河(元江)、把边江、澜沧江和哀牢山、无量山地区,即习称的“三江两山”地区。行政区划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国外哈尼族主要聚居于缅甸掸邦东部的景栋、泰国清莱、清迈及夜丰颂、老挝本再、丰沙里、南塔、桑怒、孟夸、南帕河、南难河、南艾河和越南莱州、黄连山地区。
 
    无论国内或国外,哈尼族均居住在高山地带。其主要聚居的哀牢山、无量山区,多在海拔1000~2000米左右的中半山与上半山。哈尼族所居之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哈尼族语言划分为哈雅、碧卡、豪白大三方言区,其下又分为哈尼次方言、雅尼次方言、碧约次方言、豪尼次方言和白宏次方言,各次方言内又分若干土语。各大方言间对话困难,而次方言内部可以自由通话。
 
    许多地区的哈尼人兼通汉语,也有部分哈尼人会说彝语。
 
    哈尼族没有传通的文字,1957年制定了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方案,并于1958年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为目前通用的哈尼文。国外则有美国语言学家保尔·刘易斯博士创造的阿卡文,在缅甸、泰国部分地区使用。
 
    四、傈僳族
 
    傈僳族由于历史上的几次迁徙,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两省,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国,菲律宾、日本也有零星分布。云南境内的傈僳族主要分布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山、丽江、德宏、楚雄、大理、思茅、临沧等市州也有分布。
 
    傈僳族聚居区海拔大都上千米(有的高达3000多米),因而,山川河谷秀丽,气候宜人,矿产、水电、森林、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部没有语支,方言也少,且各种方言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因而国内傈僳族不论居住在雅砻江流域或是分布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使用的语言大体相同,相互可以通话;甚而国外的傈僳语也是相通的,如国内傈僳族与缅甸、泰国等国的傈僳族语言相通。
 
    历史上傈僳族并未创立文字,因而,直到二十世纪初傈僳族的重大活动、事件的记述都是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傈僳族的民间文学非常丰富,但文字记载的史料却寥寥无几。二十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旺忍波创制了有1030个字的象形(音节)文字,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第二种文字是由英国人傅利叶和克伦族青年巴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创制的老傈僳文;第三种是“格框式”的拼音文字,这种文字是1913年英国传教士王慧仁根据云南省武定、禄劝两县自称傈坡,他称傈僳人的语言,以武定县滔谷村语音为基础创造的;第四种是二十世纪50年代由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
 
    五、拉祜族
 
    我国境内的拉祜族,遍布于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东西两岸和元江下游沿岸林海深处的山岳地带,即思茅、临沧、西双版纳以及玉溪、红河等五个市州境内的20余个县。另外,在金沙江畔大理、楚雄州也有少量分布。其中人口最集中的是思茅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次是双江佤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不同历史时期迁移国外,跨境而居中南半岛。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等国境内。
 
    拉祜族主要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的信仰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程度。只是在方言、服饰方面各有差异,随祖先迁徙到云南各地的路线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两个支系都自称“拉祜”,他们都以自己是“拉祜”而自豪。
 
    在国内,拉祜族以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为两大方言。这两种方言仅在语音、词汇上略有差别,它们基本上可以互通。
 
    拉祜族原来无自己的文字。二十世纪初叶,外国传教的牧师们先后进入云南与缅甸接境的拉祜族地区。美国浸信会首先把澜沧县的糯福作为传播基督教的据点,为了适应传教活动的需要,浸信会驻景东的牧师H·H帝伯创造了罗马字母的拉丁文,于1906~1907年公布实施。继后天主教也用罗马字拼音法设计了一套拉祜族文,它与浸信会创造的文字大同小异,主要在缅甸信奉天主教的拉祜族中使用。通过教会的渠道,在国外还出版和编印了一些拉祜文读物,也在教牧人员中传授。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会同云南有关部门,对拉祜语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改革,确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县的勐朗坝、东回、糯福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从而制定了一套新的拉祜文方案。
 
    六、纳西族
 
    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大约在东经98.5~1020、北纬26.5~300之间,即滇、川、藏3省区丽江、迪庆、凉山、甘孜、昌都、攀枝花6市州丽江、宁蒗、兰坪、中甸、德钦、维西、永胜、盐源、木里、芒康、巴塘、盐边12县境内,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北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境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芒雪山、贡嘎岭等名山大川,山体与峡谷并列,顶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个别甚至超过6000米,峡谷深切,相对高差极大。纳西族居住区平均海拔2700米,独特的地貌因素,使得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气候有寒、温、热3种类型。高寒山区平均气温为5.40C,金沙江河谷为14.50C,丽江坝区和泸沽湖盆地为12.60C;年降雨量为800~1034毫米,自然资源垂直分布,不同气候地带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虽然交通不便,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滇中高原过渡地带,纳西族居住地区因此成为了上述几省区各民族彼此交往的通道。
 
    现在纳西族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地区。
 
    纳西族语言划分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以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中甸、维西、永胜等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县的白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西部方言分大研镇、丽江坝和宝山州3个土语。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此外,丽江市的奉科、维西县的其宗、永胜县的獐子旦也有说东部方言的。东部方言内部分永宁坝、瓜别和北渠坝3个土语。
 
    纳西族有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图画象形文字始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有殷商之前说、唐代说、宋代说、明代说等。
 
    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是“哥巴”,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哥巴文中有些字是独立创制的,有的从东巴象形文字蜕变而来,另有一部分则来源于汉字,有的是借汉字形和字义,有的是借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有的只借汉字的字形而无音义联系。哥巴文流行的范围小,能识读它的东巴也不多,用它写成的东巴经也很少,目前在国内收集到的只有二三百册。关于哥巴文的创始年代,中国学术界与国外一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学者以比较充分的论据从多方面论证了纳西哥巴文的创造晚于象形字;国外持哥巴文早于象形文观点的主要是美国学者洛克和英国学者杰克逊。洛克还根据哥巴文与彝文的相似之点提出哥巴文的创制早于十四世纪。
 
    七、阿昌族
 
    阿昌族居住于我国云南省西部,大约东起大理白族自治州,北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并与缅甸接壤。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就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从地形上看,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由北至南纵贯云南西部,山势起伏绵延,峡谷陡峻深邃;高黎贡山余脉盘亘于保山市西部腾冲、龙陵一线,以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等县市。其间,大盈江和龙川江沿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倾泻,出国境后汇入伊洛瓦底江。阿昌族就居住于这些山川河谷之间。阿昌族居住区总的地形特点是,山脉与河流相间,山林台地与山间盆地(坝子)交错。山林台地约占整个阿昌族居住区总面积的90%以上,山间盆地约占全居住区总面积的10%左右。总的说来,阿昌族居住区为比较富饶的亚热带雨林,年平均降雨量达1800毫米左右。
 
    阿昌族约90%的人口居住于梁河县、陇川县、潞西县等地,这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余10%的人口分布于盈江县、腾冲县、尤陵县、云龙县等地。此外,在国外缅甸境内也居住着一部分阿昌族。
 
    阿昌语可分为两种方言,即梁河方言和户撒腊撒方言。阿昌族至今尚无文字。
 
    八、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位于西双版纳州中部,景洪市东北邻,即北纬21053′11″至2209′58″,东经100053′33″至101014′45″,最高海拔1482.5米,最低海拔550米。基诺山区东接勐腊县的勐仑镇,西连勐养镇,南毗勐罕镇(橄槛坝),北临普文镇和勐腊县的象明乡。
 
    基诺山属无量山脉南沿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边缘山区,地形波状起伏,山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里高外低,向西南部倾斜。境内主要河流有小黑江、南星河、南本河、菜阳河、巴卡河,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河里生长着多种鱼类。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夏凉,日照充足,四季葱绿。由于气温变化小,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局部最高气温34.90C,最低气温5.80C,平均温度在180C~200C左右。全年雾期为9个月,秋冬两季茫茫雾海,偶露峥嵘,景色别致,蔚为壮观。到处呈现出一派美丽富饶的亚热带景色。
 
    由于基诺族人口较少,居住又集中于基诺山一地,因而语言相同,无文字,没有形成其它支系。
 v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