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节庆与民间娱乐

新解:“彝族年”与“火把节”来源

作者:吉差伍来 发布时间:2016-03-3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年”与“火把节”是彝民族非常古老的两个节日,但对这两个节日的来源解析,许多人崇尚于神话而非历法。在民间走访中,我有幸从一些彝族老人中听到关于这两个节日的来源。结合现行,我觉得这种传说符合实际。现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据说“彝族年”与“火把节”的产生,是因为星象与历法出现误差而来的,这样说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但在远古时侯,这是可以理解的。彝族老人们说是因为在当时观测北斗七星斗柄走向与“彝族十月太阳历”出现五至六天的误差。从而产生了“彝族年”与“火把节”。
 
  彝语称“北斗”为“太伯”或“伏楔”,或者合称“太伯伏楔”。这里的“伏楔”一词,在彝语中是指“六线”,意为将北斗七星用线串连,正好为六根线。所以彝族称北斗为“太伯”或“伏楔”。在夜观星象中彝族人认为“太伯”运行有规律,而且千年不变,所以生活中也用来比喻那些每天做同一件事的人,说他们是“太伯”。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结合北斗规律而制的,也是制历法者们的定数,劳动中的产物。制历者们说人有十指,所以一年为十个月。而除母指外其他四指每指三节(母指用于掐指),所以一周为十二日,一月为三十六日(上古彝族君有三子,每人值守一周,所以一月就有三周,他们自称是虎的化身,所以也用虎的十二个部位来代表每一天),一年就为360日。这就是定数的来源。
 
  彝族年,是根据夜观斗柄,当斗柄指向正下时就过“彝族年”,彝族人称为“库史”,这里“库”有回归之意,“史”有撕或开新之意。“库史”说来也就是辞旧迎新之或轮回意;
 
  火把节,也是根据夜观斗柄,当斗柄指向正上时就过“火把节”,彝族称“则”或“杜则”。这里“杜”指火,“则”就是对准之意。也有火正之意。
 
  这两个节日现在一般是三日,但古时并不是这样。火把节一般是三日。而彝族年有时是三天,有时是两天,如果通知下来是两天,就提前一天杀猪(因大多老姓不识数,所以古时由彝族上层管方通知节日的时间)。现在许多人不理解这个原因,我也是问了一些彝族老人才知道原由。他们说按“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制法,一年为360天,一分为二,各为180天。但是当日历到了180天和360天时,与斗柄星象不吻合,也就是斗柄未归正(对准正上或正下)。因此,制历者就以相差多少天来用多少天过节。一来弥补历法与天象间的误差;二来用节日掩盖或冲淡人们对历法的疑惑。所以,到现在在彝族人中还在说“彝族年”和“火把节”期间的日子不算日,或者说期间的日子不用占卜、测吉凶等等,因为它不是历中的日子或定数。不过今天来看,这又恰巧提高了“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科学性或准确率。
 
  另外,今天“火把节”的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是后来兴起农历的原故。但也保留了相同的择日要求,按照“彝族十月太阳历”对“火把节”的算法,它就是一年中第五个月的节日。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也相当于一年中一半。不过说来也巧,今天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苏雄乡的彝族人,还在在一年中的五月过“火把节”,有的人说他们过的不是“火把节”而是“端午节”。其实我认为他们就是过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火把节”。
不过经有关学者考证,“火把节”和“端午节”确有一定渊源。可能就是同一个节日,只是时空让一切变模糊了。以下略谈点关联。
 
  《楚国史》(魏昌):“楚国既使用周正历法,也使用夏正历法。前者可能与宗教或尊周从周有关,后者则从生产实际出发。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其中所载的秦、楚月份对照表,均以夏正十月为年首。楚官方颁行夏正十月为年首历法,民间则采用夏正历法,这也是楚国所特有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院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尧汉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陈久金将“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孔子《夏小正》作对比研究,确认他们都是十月历,有着雷同计法。所以,将其归纳为“彝夏十月太阳历”。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罗罗,巫号白马,民间祭天,为台三阶。白马为之祷。”这里的“为三台阶”就是指三圆台(观星台),“罗罗”是元时对彝族的称呼,而“白马”就是彝族对巫师称呼,即“毕摩”的音译。现存彝族向天坟就是这种观象台的遗留。
楚人观北斗,以斗柄的指向来区分四季。在《国语•楚语上》中记载“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刘尧汉先生说,所谓“匏居之台”就是葫芦形的三圆台,君王踞此观察天象,预测社稷兴衰。
 
  《楚国史》(魏昌):屈原在《楚辞•离骚》中就吟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长沙杨家湾楚墓出土的陶熏炉、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青铜熏杯,就是用作熏香消毒的。至今在两湖农村和城镇,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挂上菖蒲和艾叶,做成小香囊佩带在孩子身上,以为避邪去秽、杀菌抗病。这就和今天彝族人仍集青蒿制火把,在火把节点燃后在田间、房屋周围炫舞驱虫的情形如出一辙。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