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彝族风俗之思茅篇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3-02-1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服饰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男子与汉族同。妇女喜穿白衬衣,外套青领挂,腰系绣花围腰,包黑、蓝二色包头,坠耳环,环下坠一块银片,胸前佩银三丝,倮倮泼妇女穿满襟衣,钉银纽扣,衣领和托肩绣鲜艳花纹图案。腰系黑布围腰,围腰边和带子上绣有规则花边,包绣花包头,前额有一排密集银泡,头发 盘绕在脑后,用网兜兜住。耳戴银环手套银手镯,黑色长裤。脚穿绣花翘头鞋,胸前挎 银练带和银针筒。香堂妇女着短袖衫、衣领、托肩、袖口绣有别致图案。衣裳后摆较长,掩住臀部。系绣花围腰。头戴鸡冠帽,帽上镶钉银泡和响铃,有的改为包长彩色头巾,包好后形如戴一顶厚沿帽。婚后头巾颜色由浅色、花色改为黑色。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日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思茅彝族主要分布在景东、镇沅、景谷、江城等县。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少年牧羊节。   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普遍的节日。传说很久以前,天王恩泽不让彝家过好日子,派了十大力神到人间来糟踏庄稼。勇敢的彝家小伙包聪与大力神摔跤三天三夜,终于将十大力神摔倒,十大力神低下头变成了一座秃山。天王恩泽恼羞成怒,往地下撒了一把香面(松香粉),香面变成了无数害虫来吃庄稼,聪明的彝家每人点燃一把火,把害虫全部烧光。天王恩择不甘心失败,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撒下害虫,彝家也毫不妥协地点燃火把对付害虫。年来年往,相沿成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就成了彝家传统的火把节。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到田里祭献,祈求天公地母保佑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午,男人们用松木掺松明做成几丈高的火把,插在田地和院场中央。入夜,人们首先点燃院场中央的大火把,再点燃一支支小火把。瞬时,数不清的火把照亮了彝家山寨。人们背着香面举着火把,把香面一把把撒在火头上,从家里往外走,边走边喊道,“虱子虼蚤滚出去,金银财宝滚进来。”人们走到扬瓜棚下,边撒香面边喊:“杨瓜结了——结了!结了!”撒到南瓜棚下又喊“南瓜结了——结了!结了!”。人们边走边撒边喊,撒到家禽牲口厩旁,撒到果树上,撒到庄稼上……撒着撒着,村与村相聚,寨与寨串通,火把联成一片,象一条条蜿蜒淤动的火龙,将黑夜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人们汇集到宽阔的草场上,互相抛撒香面,逗趣取乐。小伙子突然向姑娘手中的火把撒去一把香面,"轰"然腾起一团彩焰,吓得姑娘一声尖叫,姑娘也毫不客气回敬伙子一把香面,向别人火把抛撒香面,表示给别人送去吉祥的祝福。人们在火把的映照下,围着场中篝火跳起了欢乐的“三跺脚”。歌声阵阵,舞姿翩翩,火流滚滚,篝火熊熊,人们沉浸在节目的欢乐幸福之中。                                 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年牧羊节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年牧羊节少年牧羊节是彝族腊鲁人饶有风趣的节日。腊鲁人喜好养羊,每逢红白喜事,婚丧嫁娶,节日祭祀,宴饮佳宾都要宰羊,并将羊皮做成衣衫,穿在身上,抵御风寒。腊鲁人的羊,从来都是由少年儿童牧放。不知从何年何时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腊鲁人都要过“少年牧羊节”。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牧羊节的早晨,各家从羊厩赶出自家羊群后,统一由全寨女孩吆上山去放牧。据说这天羊群由女孩放牧更能瞟肥体壮,母羊能生下更多的羊羔。这天,所有的男孩在父母的热情支持下,凑出米、肉、干巴、豆腐、蔬菜和鞭炮、锣锅家什聚集在村外的一棵“羊神树”下进行野炊,尽情嬉闹玩耍。当村寨选出的“踩门人”带着各家各户赠送的礼品来到“羊神树”下时,孩子们欢呼雀跃,众星捧月般把“踩门人”围在中间,跳起欢乐的“三跺脚”。“踩门人”代表乡亲们向“少年牧羊人”表示美好的节日祝福。当夕阳西下,姑娘们赶着羊群归来的时候,男孩们便把做好的美味佳肴送到姑娘们面前表示亲切的慰问。男孩们拉出一头羊按着羊角向“羊神树”叩首,鸣放鞭炮,全体牧羊者围跪在“羊神树”下叩拜祈祷。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仪式结束,男女少年牧羊者席地而坐,共同品尝美味佳肴。太阳落山后,才唱着山歌,吆着羊群,快快乐乐的回家去。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居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居模仿汉族式样而建。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栗树为柱,茅草盖顶,土坯为墙。土架梁一楼一底,前边有面楼,面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的类似大理白族“三房一照壁”式样。有楼有插厦,前有牛厩称“面楼”,楼上放杂物,楼下关牛马猪。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跺脚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跺脚又叫“跳芦笙”、“跳三弦”、“三脚歌”、“跳歌”。是广泛盛行于思普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脚。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跺脚一般由集体或个人组织,通常在晚上举行。先在场中安置一张桌子,放上烟酒,并烧起火笼,让专门请来的本村弦匠居中伴奏,人们围成圆圈,按一定的动作跺脚转圈。若是春节期间,根本无须组织,也不用号召,人们会自然地集中到村寨中比较宽阔的地方,用大伙自愿凑来的柴火在场中架起火笼,一边享用共凑的烟酒食物,一边围着火笼起舞。跳三跺脚最热闹时常常几宿相接,通宵达旦。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不同地方的习惯,有的用葫芦笙伴奏,有的用小三弦伴奏,有的用哔芦、唢呐、响篾等民间乐器伴奏。用葫芦笙和小三弦伴奏者居多,所以往往称“跳芦笙”或“跳三弦”。 跳三跺脚一般由歌头领唱主词,众人跟唱衬词。主词一般即兴创作,七言四句,大体押韵,衬词即为“阿叔者呢瞧哎,徐叔者呢哟喂”。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跺脚词一般可分为新民歌、排曲、猜曲、散曲、对歌五种。 新民歌即为新社会产生的民歌,内容包括歌颂党、社会主义、祖国,歌颂新生活或鞭挞一切社会不正之风和丑陋行为,劝人为善等民歌。排曲是把一年十二个月的属相用叙事形式将天文、地理、历史、生产生活知识、古往今来佳话、名人哲理编溶进去,给人以警醒教育作用。猜曲是一种动脑筋的游戏,通过谜语般的问答,达到传授社会自然知识的目的。散曲是指三跺脚场上的即兴创作,这种散曲在三跺脚词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歌是三跺脚中最热闹的部份,亦是三跺脚中的高潮,一般人所能应付。其中男女情歌对唱最能撩人心弦,唱词最为丰富感人,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媒介。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跺脚衬词阿叔者呢瞧哎,徐叔者呢哟喂过去普遍认为没有具体的意思,只不赤是虚拟的衬词,如歌曲中常用的啊、呀之类虚词,只起烘托歌曲气氛的作用,其实不然。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传三国时候,刘备同曹操交兵屡打败仗,后来因军师徐庶出谋划策,结果打得曹操大败而逃。曹操欲得徐庶,整日愁思不得其法。一谋士献计说:“徐庶只有一老母在堂,徐庶是孝子,只要将其母请来权作人质,令其母写信召徐庶来归,庶不得不归。”然而徐母仗义,拒绝了曹的要求。谋士又献策说:徐母写得一手‘梅花篆字’只需仿她的字体写信给徐庶,说其母病危,不怕徐庶不归。这一着果然奏效,徐庶见信,辞刘而归曹。刘依依不舍,送了十里又十里。当徐庶远去的身影被树木遮没了,刘备命士兵将树砍开,并命士兵齐声喊着跳着送别军师。而曹操那边也令士兵喊着跳着欢迎徐庶来归。后来人们就把曹刘两家一迎一送的动人场面编作舞踏来跳,继而演化为今天的三跺脚。并把刘备送别徐庶的动人场面作为衬词来反复歌唱,即“阿叔争瞧哎,徐叔走尼遥哎”。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秋歌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秋歌是景东彝族每年立秋举行的盛大的群众歌舞娱乐活动。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立秋这天,农活基本做完。彝家阿祖认为,立秋这天下田下地,会把庄稼碰秋只有跳秋歌休憩,庄稼才会成熟早。从此一年一度的跳秋歌就形成了习惯。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秋歌随意性很强,不受时空场地的限制,一般以人口众多的大寨子为中心,连续跳三天,远近寨子的各族群众都可以参加。有时人们一面赶集,一面对歌,在集市上临时摆开上千人的大歌场,几千人同时起舞。 跳秋歌场面壮观,人山人海。跳歌场上,有的唱盘曲,唱盘曲,一问一答,从天上盘到地上,从古代盘到今天,少则盘上几小时,多则盘上几天几夜。有的对山歌,男女互对,你问我答,互不相让,不分胜负不收场;姑娘小伙则唱起情歌,互诉衷肠,表达爱慕之情。唱着唱着,两颗火热的心燃烧在一起,成双成对离群而去。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场上,伴着芦笙、小三弦、笛子发出的优美旋律,人们时而跳起模拟动物动作的“鸡戡歌”、“孔雀摆尾”等民间舞蹈。时而跳起表现人类生产生活的“三跺脚”、“三翻”、“翻身歌”、“合脚歌”、“梭罗罗”等;时而又跳起婚礼仪式中的“祝福歌”、“闪闪歌”等。不分白天黑夜,人们尽情欢跳。三天三夜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盼望着来年立秋的到来。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字的情书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香堂人“无字的情书”十分有趣。男女双方往往用实物来表情达意,传递爱的信息。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小伙子和姑娘第一次见面认识后,如果姑娘伙子的追求表示同意,就用芭蕉叶包一小疙瘩盐巴捎给远方的情人。伙子接到姑娘爱的信物后,就可以带上定婚礼物去姑娘家“吃定婚酒”。芭蕉叶表示他俩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盐巴表示他们有缘份,有感情,父母对他们的婚事也很喜欢。不同意则用芭蕉叶包一只苍蝇捎给男方。苍蝇表示讨厌和厌恶。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小伙子第一次到姑娘家见面时,姑娘若剪鸡蛋或炖鸡蛋招待,表明姑娘对伙子的冷淡,表明彼此没有缘份,若用葱、蒜炒菜招待,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伙子,伙子不必再提出恋爱婚姻的事,也不必托媒人来多费口舌。若姑娘煮茴香招待,则表明姑娘对婚事不同意,是对伙子的明确表态。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堂人无字情书还有一个新奇和特殊的表达方式:即用堂屋门关闭程度来表示对求婚者的态度。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媒人介绍后,小伙子第一次去姑娘家登门说亲,如姑娘家堂屋门两扇都大大的敞开着,则表明姑娘及其父母对婚事都很赞成、喜欢。伙子可以大胆地提出亲事。如门只开一扇,表明姑娘及其父母一方同意,一方不同意。左边的门开着表明父母同意,姑娘不同意;右边的门开着表明姑娘同意,父母不同意。伙子可根据情况择重进行工作,说服姑娘或姑娘的父母。如两扇门都严严实实地关着,则表明姑娘全家老小都不同意,伙子趁早向后转,另择他人。这种表达方式只在未确定恋爱关系前有效,如果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就不再表示任何意思了。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抹花脸”和“挂镜子”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抹花脸是彝族中香堂人的婚礼上最热闹、欢乐的场面,往往逗得婚宴上的宾客捧腹大笑。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出嫁前,当新郎去向岳父岳母磕头认亲时,两个机灵的姑娘便悄悄尾随其后,冷不防紧紧抱住新郎的双臂,用力将新郎按在岳父岳母的面前,连磕三个响头,随即将事先准备好的颜色胡乱抹在新郎的脸上、脖子上,然后才放开新郎。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新娘被接进新郎家后,新郎家的几个小伙子也使用同样的方法对新娘进行报复,把新娘抹成花脸。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抹花脸所用的颜色都是红色,香堂人认为只有涂过红色花脸,夫妻间的爱情生活才会甜蜜红火。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姑娘出嫁时,娘家要置一面圆形的镜子作为陪嫁品送给姑娘,镜子上还要挂一把剪子,一条新毛巾。镜子一是照亮前程,二是驱赶邪恶。当新郎领着新娘走出厢房时,新娘的妹妹或女伴,往往趁新郎不备,把镜子挂到新郎的脖子上。这时,无论人们如何取笑,新郎也不能把镜子摘下来,要一直戴着它直到婚礼全部结束时为止。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堂姑娘往往把挂镜子作为衡量新郎是否聪明,机灵的标准。因为精灵的小伙子是不容易让别人把镜子挂在自己的脖子上的。所以一般镜子都是挂在新娘的脖子上。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接新娘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三接新娘的习俗十分有趣,隆重的婚礼结束后,新娘即由送亲客关在房中,昼夜严加看守,不准单独与新郎相会。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第二天拜客吃过早饭后即由送亲客送回娘家居住。这次回娘家叫做“孝敬父母”,新娘回娘家后必须对父母和家人百依百顺。早早起来舂米,烧火煮饭,为家里人做新衣裳、新裤子、新鞋子,叫做“留念头”。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住满一个月后,婆家才能请人第二次到姑娘家接新娘。这次陪新娘到夫家来的仍有女伴数人,与新娘同吃同住寸步不离。第二次接来的新娘,在婆家只住三天,三天后又返回娘家,这次回娘家叫“告别父母”。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期间,父母交给女儿如何孝敬公婆,勤俭持家,以及如何与兄嫂、小姑、丈夫和睦相处等做人的道理。新娘做些针线活准备送给婆家的人,叫做“讨人喜”。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满一个月后,婆家又第三次请人到姑娘家接回新娘,直到第三次接回新娘后,新婚夫妇才能同房。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说经过这样三次接回的新娘,夫妻才会恩爱和睦,白头偕老。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丧葬习俗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葬俗以火葬者居多。人死鸣枪报丧,请道士来开路。道士用针刺破死者子孙手指,血写灵牌,“刺血点圈”。灵牌由梨树砍成,先写死者名字,后写子孙名字,以示传宗接代有人,写好后用红布包扎起来,依次摆在祖先的灵位旁,并把已供满五代的祖先灵牌取下来送到洁净处理掉。殡殓用棺,尸体火化后用土罐装骨灰。埋时骨灰罐底放三块石头支撑,埋后不垒坟,不立墓碑。有的地方棺木抬到半路要"停丧"一会儿。大家争抢“压财饭”,即把猪膀子肉放在饭中间,大家一齐抢,抢到肉者为有福。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埋葬后要在坟旁烧七天“落日火”,意思是死者生前天天烤火,死后也要烧火给他烤七天。4Y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