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石棉彝风彝俗――源流、人口、分布

作者:中共石棉县委办公室沈永华 发布时间:2004-11-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是石棉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彝族总人口13769人,其中男性7028人,女性6741人。他们分散居住在全县大部分的山区,集中于乡居住的有栗子坪、擦罗、回隆、安顺、田湾、挖角、新民、先锋、蟹罗等少数民族乡,有的是集中居住在一个村、组或数个村、组,有的则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杂居。2P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石棉县彝族在人死后为死者开路说的将其灵魂送回祖籍的“送葬词”(彝语称为“故吗呷吗”),反映出迁居的路线。路线有两条:一路是以农场(今新棉镇)为起点分为:农场―回隆―竹马―海棠―甘洛―越西―昭觉―云南昭通;另一路是农场―回隆―擦罗―栗子坪―铁寨子―拖乌,到越西后,沿前一条路线到昭通。从中可以看出今石棉境内彝族均由凉山什乍方言区甘洛、越西、冕宁、喜德、昭觉等各县迁来。2P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迁居石棉县域始于明万历十五年(1785)年,最早有苟噢那普支(黑彝)从越西、甘洛迁居竹马、晏如、海洋一带,按父子连名谱系今已繁衍13代左右。随迁隶属民为进胡支。随后有阿鲁支(黑彝)及隶属民阿侯支从越西迁居竹马,后向海洋、麂子坪和九龙县湾坝一带发展。阿鲁支的迁居与苟噢那普支为争地夺利发生纠纷,苟噢那普支迫于阿鲁支的势力,大部分迁回原籍。阿鲁支在此繁衍10代左右。阿鲁支迁来的同时,一部分绿支(候姓,黑彝)势力弱小,在普雄被迫迁居县域。随迁隶属支有窝井、巴莫、弄中和阿业等支。由于瘟疫,绿支已绝。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果基支(黑彝)从越西、冕宁等县迁居栗子坪,与九龙县的罗洪(黑彝)、洛伍(黑彝)支有婚姻关系,势力强盛,逐渐向擦罗、蟹罗等地发展。随迁的隶属民有莫洛、井木、那几、井口等支,繁衍至今有5至8代。冕宁、越西、喜德、甘洛等地的部分彝族或联姻或投靠家支也先后迁居县域,形成明、清时期的迁徙高峰。2P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3年(1914)年冕宁地区“拉库改汉”奴隶起义失败,参加起义的家支成员遭到捕杀,波及整个凉山地区,俄尔、沙马、吉克、阿加等家支被迫迁居县域田湾、新民、挖角等地,至今已繁衍3至5代,又形成民国初年的迁徙高峰。解放初期因联姻、投亲等原因,邻县又有大量的彝族移迁石棉县域的安顺、栗子坪、竹马等地,形成解放初期的迁徙高峰。“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的思潮严重波及整个凉山地区和甘孜部分地区,“以阶级斗争为纲”激化了彝族内部一些人的阶级对立情绪,各地黑彝受到批斗甚至有的被逼死,改革开放初期,九龙、越西、冕宁、木里等县的洛伍、罗洪、以、挖扎等家支的受害家属纷纷迁居县域安顺、蟹罗、迎政等地,形成改革开放初期的迁徙高峰。2P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