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浅谈凉山彝族的两条谚语和家支斗酒钱的问题

作者:沙马加甲 发布时间:2012-02-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一、“子债父欠是给儿子婚配造房,父债子欠是为父辈养老送终”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句谚语叫“子债父欠是给儿子婚配造房,父债子欠是为父辈养老送终。”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比较明确的,理解它不算很难。它的意思是,作为父母特别是作为一个父亲,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儿子长大成人后,一是负责给儿子找对象,给儿子娶媳妇;二是负责给结了婚的儿子修造一房屋,让他成家立业。作为儿子的在父母年岁大了以后,不能自食其力以后,一是负责赡养老人;二是负责给老人送终。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谚语,彝话叫“尔比”或“尔比尔吉”,是彝族人民群众非常喜爱和十分喜欢使用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涉及面广。它的特点是词句精炼、音韵铿锵、旋律和谐、想象丰富,句式一般都整齐,吟咏上口。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彝族人民根据自己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义。由于它能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真谛,言简意赅,因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作风、风俗习惯等影响极深,成了人们处理问题的依据、教育人们的警语、表扬好人好事的准绳、扶持正义和谴责邪恶的有力武器。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俗语说“没有不是讲真理的谚语。”的确,我们客观地分析起来,绝大多数彝族谚语它所揭示的道理都是经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和基本正确的,有些还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祖传父,父传子”,口口相传,彝族谚语得到了流传和发展,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教育、劝戒和传授生活经验的工具。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彝汉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彝族谚语出版者不少,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著名彝族学者、彝族谚语研究专家沈伍己教授编著了彝族谚语(尔比)词典等大型工具书。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纵观彝族谚语,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旧社会流传下来的彝族谚语,同其它民间文学作品一样,必然受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等因素的局限,有相当的一部分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需要,都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社会实践面前接受检验,决定取舍,扬弃糟粕,汲取精华,正确使用,正确指导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面,我们结合当今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实际来浅析彝族谚语“子债父欠是给儿子婚配造房,父债子欠是为父辈养老送终”这句话。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个人认为,彝族谚语“子债父欠是给儿子婚配造房,父债子欠是为父辈养老送终”这句话对于今天来说基本上也是对的,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子债父欠的范围已经早就远远超出了给儿子婚配和造房,也就是说作为父母特别是作为一个父亲,他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给儿子婚配和造房,首先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抚养儿子,给他吃、给他穿,生病时要带他看医生;其次,待他长到读书入学的年龄时还要送他入学读书习字。当然,儿子入学读书习字后不是说就停止抚养,这以后抚养和供读书习字是同时进行的。等到儿子成年,等到儿子到了结婚法定年龄和学业结束以后才考虑给他找对象、娶媳妇、给房子,让他自立门户、成家立业,单独生活。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实生活中,作为为人之父、为人之母的部分父母只懂得“子债父欠是给儿子婚配造房” ,不怎么重视儿子的入学问题和教育问题。其中,有少部分父母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送子女读书习字,说什么祖辈靠修地球生活,父辈也靠体力劳动养家糊口,自己也是如此,让子女到学校读书习字有何用呢?何况现如今读书读到大学毕业,国家也不包分配,坐上铁交椅、端上铁饭碗、拿起铁工资,找个工作比登天还难,不如让子女从小就学会劳动,长大了好自食其力。有这种观念、这种做法不仅是愚昧落后的,也是违反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轻则应该得到批评教育,重则应当诉至法庭,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其一。第二种,这种说起来为数还不少,有的父母把子女送到学校后,家庭教育做得差,联系和配合学校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只关心子女的成绩,很少过问子女的纪律表现,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伤透了脑筋,深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学校教育工作更加难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我们广大学生家长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之间有机地配合起来,学校教育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谈谈“父债子欠是为父辈养老送终”的问题。说起来,父债子欠确实是个为父辈养老送终的事。养老、送终,先有养老,然后才有送终,这是作为一个儿子的人都是认同的。可是,作为一个儿子,我们怎样正确处理好养老与送终的关系呢?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现实生活中,作为儿子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处理好二者及二者间的关系。因种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薄养厚葬的现象比较突出。父母年迈生活不能自理,我们作为儿女的关心不够、赡养不到位,甚至有的人视老人为负担,嫌弃老人、虐待父母,忘记了他们的养育之恩,对老人的具体困难与问题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光顾自己小家庭的利益,把父母忘在九霄云外,让其自生自灭。待老人过世作古时,一反常态,讲排场、比阔气,家庭经济宽裕者肆无忌惮地大量宰杀牲畜,用以招待前来奔丧的各路大军和左邻右舍。这种做法是薄养厚葬的行为,也是铺张浪费的行为,是与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格格不入的。说得严重点,这与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背道而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家庭经济宽裕、“大方”者的有力拉动,致使才脱贫致富不久和本来经济就拮据的人砸锅卖铁、四处贷款借钱也要把老人的后事操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结果负债累累,致使有些人又回到贫困的状况,致使部分人更加贫穷不堪,真是害处大无边,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到了实在不改不行的地步。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彝族谚语“子债父欠是给儿子婚配造房,父债子欠是为父辈养老送终”这句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强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全力做好“子”与“父”的义务和责任,早日实现建设“富饶美丽、和谐文明”新凉山的奋斗目标,让凉山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新生活。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祖先制礼,儿孙循礼”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谚语“祖先制礼,儿孙循礼。”有人说,谚语都讲得很有道理。我说,那未必。“祖先制礼,儿孙循礼”这句谚语虽然不能说它没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说全有道理。现实情况是,并非祖先制礼,儿孙都要循礼,有很多祖先制定的规矩儿孙就没有照办,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规矩也在不断地变,过去没有的规矩在不断地出炉、不断地被遵循。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的祖先是勤劳智慧的、聪明能干的、见多识广的,根据劳动生产生活的实践,虽然没有书面的记载,但用口头一代传给一代,制定了很多的规矩,并且其中的绝大部分有相当长的生命力,子孙一直在遵循;部分因不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或者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被抛弃不再遵循了。这是对的,应该这样做。譬如:祖先制定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的婚姻原则,自1965年民改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并不正确和合理,也跟国家的婚姻法产生矛盾,后来没有完全按照祖先制定的这条规矩办,只要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不同民族、不同地位的男女青年也就可以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再比如:祖先制定的“老子健在,没有儿子说话的份;哥哥在场,没有兄弟开腔的理”这一规矩也不怎么对头。当长辈、当哥的应当受到当晚辈、当兄弟的充分尊重,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家都要充分发扬民主,谁说的话客观反映事实或切实可行、谁有本事和能力就理应听谁的,当老子的、当哥的如果本事比不过儿子、兄弟,听儿子、兄弟的话也不错,让他们去作主拿主意。祖先制定的“老子健在,没有儿子说话的份;哥哥在场,没有兄弟开腔的理”这陈规陋习没有完全被遵循,这是从现实出发,也应该这样做。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发展到今天,祖先制定的某些不好的规矩还没有得到革除。比如说:由于受“子债父欠是给儿子成家立业,父债子欠是为父母养老送终”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父母在给儿子确定对象时大量的花钱搞买卖婚姻,造成彩礼猛涨,一般人家儿子娶亲困难重重。部分子女执行薄养厚葬,在老人健在时关心不够,赡养不到位;一旦老人归天之后便大开杀戒,大量宰杀牲畜为老人操办丧事,致使贫穷者负债累累,很难走上治穷致富之路,经济宽裕者下滑成为新的贫困户。讲排场、比阔气的面子观念导致攀比风盛行、铺张浪费现象有增无减,国家令行禁止,应及时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好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凉山彝区陈规陋习还不少,在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需要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让彝区群众早日过上健康文明新生活。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家支斗酒钱的问题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凉山彝族的习惯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一家支根据地域的划分,有斗酒钱的传统做法。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家支斗酒钱的主要类别有这么几种:一、一般的亲戚死了斗酒钱;二、丈母娘和老丈人死了斗酒钱;三、自己本人或家人死了斗酒钱;四、娶儿媳斗酒钱;五、赔偿人命金和马价钱斗钱(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不能算作斗酒钱,只能叫斗钱)。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的亲戚死了斗酒钱,这是家支集团成员的一般亲戚死了,对方报丧,要求前来奔丧,其他家支要以人户为单位,每家要按照预先商议通过的钱的数目的多少斗酒钱给要前去奔丧的这家人,并且如果没有其它要紧的事,原则上每家一名人员都要跟着前去奔丧吊唁。一般的亲戚死了斗酒钱这个类别,因一般的亲戚死得较多,发生较频繁,所以斗的酒钱量也不大,过去钱管钱的时候,每户斗几元;现如今,由于物价上涨,从某种意义上看,货币似贬值,每户就斗十元左右,部分家支斗得多也不会超过几十元。一般的亲戚死了斗酒钱这个类别,大多数家支以血缘的远近或者居住地域的远近,多的十几二十户一起斗,少的只有几户一起斗,总的说来,人户都不太多。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丈母娘和老丈人死了斗酒钱,对于这类来讲,一般情况下,一名成家的男子只有一个丈母娘和一个老丈人,并且自己的丈母娘或老丈人死了,自己家里需要出一大笔钱,和死者的其他子女一起操办丧事,因此,丈母娘和老丈人死了斗酒钱就相对斗得较多。过去,所斗数目不算大;现在,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除了斗该斗的那份外,还自愿多拿一些给当事人,当事人也不会白收,待以后他的老丈母或老丈人死时加倍还这个情。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己本人或家人死了斗酒钱这个类别,一般来讲,所斗数目不大,过去每户从几元到十几二十元,现在也不外乎是几十元或者一、二百元。不同的家支,具体规定有所不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在粮食紧张时期,有很多家支在规定斗钱的同时,也规定每户斗一些数量不等的玉米、大米、荞麦之类的粮食。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家支遇到丧事时团结、互助的表现。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娶儿媳斗酒钱也是团结、互助的一种具体反映。同样在过去经济困难时期,家支有一户人家娶儿媳时,酒钱斗在一起的其他人户按规定数目斗钱给娶儿媳的人家外,还斗一定数量的玉米或大米或荞麦给他家,使家支中的每家都能顺顺利利地把儿媳妇娶进家里,完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任务。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赔偿人命金和马价钱斗钱要看赔偿的数目,如果赔偿的数目大,那么斗钱的量就大;反之,斗钱的量就小。量上没有具体的规定,也不好具体规定,只是家支集团人户多,摊派下来较少;家支集团人户少,摊派下来就多。一般情况下,赔偿人命金和马价钱的数目都较大,斗钱的量也较大。另外,这类斗钱发生频率小,因此上百户甚至几百户组成家支集团,谁家赔偿了人命金或马价钱均一起承担,一起斗钱负责赔偿。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命、马价钱不仅赔起来大家共同分担、共同摊派斗钱,而且别人赔偿的在一些方面也要让家支分享,当时人绝对不能独自揣入腰包。如果他要踢开大家,独吞赔偿的人命金和马价钱,这是家支绝不会答应的,非找他扯皮不可。因而,一般也不会出现这种当事人独吞的现象。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截止今天,凉山彝族家支斗酒钱的做法还在城乡广大地方进行着。从某个角度来说,它的确起到了团结和互助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增加了不团结的因素。一些家支为了增强团结、加强互助,制定了规章制度,通过了斗酒钱的方案。结果,方案实施下来,一部分人时而说自己的亲戚少,死的人也少,斗给自己的酒钱自然也就少,而他人的亲戚多,死的多,斗给他的自然也就多,他赚了,自己则亏了;时而说他人的酒钱经拖不给或给得迟。这样,相互意见很大,甚至出现口角,不利于团结的事时有发生,严重伤害了他们之间的感情。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如今,酒钱斗在一起的这些家支集团成员出酒钱的频率不断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少、负担重的一部分人叫苦不迭,早已招架不住,无奈被迫退出了“围城”,成为了“自由人”。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着实看起来,彝族家支斗酒钱这种做法和现象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换句话说,它有利也有弊,利弊共存。作为当代的彝族,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和分析这种现象,并朝好的反面进行引导,让它利大于弊,让它更好地为彝族群众服务,推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地址:越西县县委大楼二楼越西县文联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邮编:616650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话:13568664069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备注:作者为省民协会员dm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彝族酒文化 凉山彝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