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彝乡览胜

川滇交界的中国彝族第一村迤沙拉村,与色达媲美

作者:乐天谷主 发布时间:2017-08-26 原出处:乐途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位于四川攀枝花仁和区的“中国彝族第一村”迤沙拉村全村的房子都是红墙灰瓦、高瓴飞檐,远观有点色达的感觉。近看房子很新,其实只是翻新外墙,院子里面还是比较旧的,建筑物大多是江南水乡特色,民居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古老格局,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我到中国彝族第一村迤沙拉村纯属偶然,因为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村,毕竟它位于川滇交界处,一个在中国地图上不留下任何标记的彝族小山村,一般情况下,我都以为很难到达。今年春节我从南宁自驾到云南旅游,临时改行程,用手机搜索到了这个地方,冲着“中国彝族第一村”这个响亮的名头而去的。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第二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素有“中国彝家第一村”之称。它位于攀枝花自北而南的西南大驿道与自西向东的金沙江交汇处,有一段原貌保存下来的史迪威公路通向大山深处。说起来好像路很难走的样子,其实不然,现在云南元谋到四川雅安有高速公路,从攀枝花平地镇出口出去不到10公里就到迤沙拉村了,都是柏油路,非常方便。 村子中心有一个池塘,让这里看起来很有江南神韵。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南丝绸路上必经之地,迤沙拉阅尽古道沧桑,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在附近的的金沙江拉乍渡口,诸葛亮率兵经迤沙拉到方山屯兵,方山如今还存有诸葛亮遗迹,所以这里也建了古驿道旅游区、诸葛大营等景点。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到迤沙拉村口时,就想先去看看拉乍渡口,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人,问了后,说往前不远,但是看了10多公里都看不到古渡口,只好回头进村,现在想来还是有点可惜了。村周围种有100多亩的葡萄,可惜现在是春节,看不到那种绿意浓浓、果实累累的画面。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看到可以把车开进村里,在红墙灰瓦的巷子里左拐右拐后,把车停在文化广场,广场有戏台,有超过百米的浮雕介绍迤沙拉村的历史。走进深深的巷子里,我喜欢红墙上的影子。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村村子很大,分几个山头,虽然只有不到6百户人家,但是房子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序,看起来有近千栋房子。这些房子都是风格相似的苏皖民居土木瓦房,红墙灰瓦、高瓴飞檐、檐牙高啄。矮门泥墙,走进村里,很多古迹可以找寻。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子的建筑没有其他彝族村寨杂乱无章的状况,非常讲究布局和街巷设计,也非常干净。村内小巷纵横,密如蛛网,但是巷巷相通,走在这些高墙深巷里仿佛置身江南古镇,穿行期间总被那明快的色调感染,真的很神奇,也很容易迷路,我曾经在一个巷子出现几次。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湛蓝的天,红墙黑瓦深巷,走来一位蓝衣黑头巾的老人,这画面真美。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天真的蓝得让人向往,那鸟儿休闲得让人羡慕,很像五线谱吧。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这些民居是苏皖民居与彝族民居的巧妙组合,是经过苏皖建筑师改造的彝族民居。因为在公元1381年,朱元璋从江苏、江西、安徽等地派驻30万大军至云南平乱,并开明地实行彝汉通婚“就地落籍”的民族政策,逐渐形成了大量彝汉混血后裔,留下了彝族人(彝汉混血)使用汉族姓氏的奇特现象,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村落。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半山上的这户人家突然跑出一群羊,这羊出来就撒欢了,跑下去就一转眼的时间,感觉这里家家户户都养黑山羊的。要知道迤沙拉村特色小吃很多,有烤全羊、炕牛肉、羊肉火锅、羊肉汤、南瓜鸡等。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看村子的全景,得爬到村子两边的山中部,沿着民居走上半山,看到的景象非常壮观,很值得拍下来哦。我喜欢半山上这木瓜树的硕果累累。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到半山看的全景,红房灰瓦密密麻麻,其实我觉得还走得不够高,不算是全景啦。村民的家都有院子,走进去看的话,可看到布局大多还是沿袭明朝南京先祖来时留下的体例,保留一正两厢,四合五井的格局。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半山上的这条路修得很好,也是拍照的好地方,呈现另一种风格。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迤沙拉村游走,我一点都不觉得厌倦,倒是同伴觉得这些建筑太新了,没感觉,确实,原来这里的建筑都是白墙青瓦的,可能因为新农村的建设,外观完全改变了模样,旧白墙变新红墙了。虽然我们都希望修旧如旧,修成这么鲜艳有点过了,但是基本还是在原址修复,按原来的模样保护,足以让人耳目一新。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从小路下山,看到另一番风景。没错,这里也有一个池塘,让这里看起来很有江南神韵。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突然一个小孩看到我拍照,好奇的跑过来,我发现他爷爷在后面,这老爷子坐在家门口看书,倒是难得的场面,只是我没想到的是,他看的书竟是1991年发行的,迤沙拉总是充满生活情趣。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边更多了一些菜地,这是我当天中午吃的菜,我们南方叫养猪菜,也叫牛皮菜、厚皮菜,很久没得吃过了。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在这里里面转到迷路,这个彝族妇女说带我去吃饭的地方,我的朋友在那边等着了,真要谢谢她。

  吃完饭,我继续逛,因为听说有一个百年老宅,我定是要找到才甘心的。迤沙拉村有起、毛、纳、张四大姓,民间有“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包谷子,张家酒坛子”之说,据考证他们的祖先是明朝南京人,是“洪武开滇”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起毛纳张四大姓老宅是这里的保护文物。 老宅确实跟周围的建筑不一样,基本上保留原样,可惜春节期间,主人都不在家,不能进去看。只能看到老宅高高的、斑驳的墙壁了。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小巷子里转悠,越走越发现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大风车在很多角度都能看得到,电线杆上的小鸟、突然跑出来的黑山羊、健步走来的蓝衣婆婆,都让宁静的村落灵动起来。 但是要看到最壮观的画面,最好是开车到村子的背面,这边有条泥路去金沙江大峡谷的,在这里看全景最好了。vj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