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彝区概览

彝山深处红土魂——文山县第一个民主政权所在地丫呼寨

作者:龙符 发布时间:2010-03-30 原出处:文联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红橙黄时。”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值共和国六十华诞前夕,文山县文联组织州、县文艺家深入县境内各革命老区乡镇采风。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追寻赤色圣火燃烧过的地方,访前辈,走山寨,看变化,话今昔,问沧桑,写辉煌,铭记党的恩情,讴歌伟大时代,回望中国革命历史,赞美祖国母亲!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誉为“红色之旅”的采风写作活动中,每一位作家、记者、诗人、画家、摄影师,都被革命老区六十载沧桑巨变的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所震撼,钦佩和感动。纷纷掏出手中的笔和采访本,打开照相机的镜头,采撷红色根据地翻天覆地变迁的时代浪花与彩虹,化作奔涌的诗情华章,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一泻千里,浓墨重彩,用多彩的妙笔,饱蘸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阳光”,谱写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为我们至亲至爱的共和国和欣欣向荣的自治州,献上我们犹如火山喷发一般,蕴藏在心灵深处长达60年的炽热熔岩般的情感,仿佛如百灵鸟一样宛转深情的祝福!为“三七花开”的地方——祖国的西南边疆文山,故乡文坛增添一抹宛如三七红籽一样的晶莹剔透的亮色!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刚刚过去的第三天,壮乡苗岭彝山依旧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风情浓郁的彝家山寨,火把节的火、酒、歌、爱,依旧点燃,让我们也在酒香中陶醉,喜不自禁。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间七月天,火把到彝家。彝族欢乐的火把节到了,秋天就会在火把燃烧的烈焰中铺天盖地的展开。秋天是最美的季节,满山的红柿子熟了,遍地的火把果红了,彝家人的心,也乐开了花!在县文联副主席谢正勇、追栗街镇人大主席张国云、追栗街村党总支书记杨有才等人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崎岖颠簸的山路采访前行,思绪却早已飞向60年前的红色根据地——文山县追栗街镇丫呼寨,那个曾经诞生文山县第一个新生民主政府,建立红色政权的地方。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遥望彝山深处,红土无边。曙光在前,那是公元一九五0年一月的某一天,丫呼寨一大批翻身求解放、当家作主的彝家农民,肩扛鸟铳,弹起大三弦,打着火把,吆喝着牛车和驮马,硬是把近20公里外的文山县首届政府和首位县长护送进刚刚获得和平解放的文山城,从而掀起了文山县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种何等动人而激动人心的场面呀!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铭记了丫呼寨人民的不朽功勋。于是乎,追栗街镇成为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挂牌命名的革命老区乡镇,享受着促进老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力实施整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追赶小康,大步流星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追栗街,位于红土石山包裹之中,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区镇所在地。据说,这里曾因长满一大片古树参天的追栗树而得名。追栗街镇党委、政府全力实施一大(国际型优质烟基地镇)、一特(干柿子基地镇)、一园区(建材园区)、一新(核桃)的生产力布局,为整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了支撑产业。追栗街镇的大兴寨,曾经在全州率先开展“十户联勤治安哨所”模式,在“创建平安文山”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而名噪一时……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令我们向往,憧憬和神游的“红都赤政”,莫过于山川秀美的革命老区——丫呼寨。丫呼寨是彝语地名,意为“深山老林,古树参天的大黑箐”之意。我们实地踏勘之后,深感名不虚传。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列为革命老区的追栗街镇丫呼寨村,坐落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绿树掩映、雾雨苍茫的山巅。海拔1500米,周边石山裸露,峰林岩陡,水源匮之。从山下朝上望,原始茂密的植被,填满山野。林间箐头,满目青葱。如果不是有向导带路,我们真的不会发现这个崇山峻岭之中,会隐藏着这样一个山川秀美的彝家山寨。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山脚爬上山腰,四周长满带胡须的古藤,召示着沧桑岁月的悠久历史。据说,进丫呼寨仅有一条“一线天”似的羊肠小道入村,若在村口两侧设伏,乃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真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丫呼寨的山险让人愁。当年没有车道,只有山道,视丫呼寨军民为眼中丁、肉中刺的驻文山城国民党军的剿共部队,来到山脚。因不知虚实深浅,怕被“一锅端”,竟不敢贸然上山,最后,不战自退,传为笑谈。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细考丫呼寨的历史,沿着历史的长河最早可以上溯至唐代大理国时期,彝族先民定居扎根于此,世世代代与大自然严酷恶劣的环境条件抗争,拓荒耕耘,繁衍生息。岁月无痕,时光的年轮,把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热情朴实的风采定格在彝家人的性格中。彝家人不仅仅是爱火的民族,也是热爱大自然绿色的民族。丫呼寨,不仅有清澈透明的池塘,也有参差错落的树林。寨子四周一片翠绿,寨内村貌格外锦绣,就是明证。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踏着松软的松针和落叶,我们走进彝族同胞的古老山村——丫呼寨。这个彝家山寨人聚居的地方,当年清一色是贫苦农民出身。文山县民主政权之所以能够在这里创建,是因这里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可靠的群众基础。“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在那个年代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上个世纪的1949年4月15日,文山县民主政府在追栗街丫呼寨成立。这是文山县解放战争时期最早建立的县级民主政权,追栗街镇之所以成为红色政权的革命圣地和襁褓摇篮,是因为地理位置上与文山城隔河相望,同时与西畴、马关、砚山三县接壤,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打宜守,进退自如。特别是丫呼寨,山高路陡径曲,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站在该村的山顶高处,居高临下,可了望文山城的军事动向,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因此,文山党组织决定把追栗街作为攻克文山城的前沿战略要地,并把丫呼寨确立为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1949年2月,全国解放的黎明正在冲破黑暗,革命斗争的形势已成燎原之火。边纵部队在追栗街组织召开全乡5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随后不到一个月,追栗街的5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入伍后被编为该乡武工队的首批战士。这支队伍,是文山县革命史上的第一支地方武装。他们在为治安稳定,清扫反动分子,传送情报,保卫群众等方面作出了贡献。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山县第一个人民政权建立后,由于全县依然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敌强我弱。因此,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一班人,凭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不辱使命地排除万难,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做了大量工作。为了保密行事,政府均未挂牌办公,一般都以丫呼寨为红色据点,由县长安朗带着公章,流动行政。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9年冬,为了迎接南下解放大军的到来,乡政府动员追栗街各族人民自愿捐资捐物。其中,捐献草鞋、布鞋达两马车之多。在南下解放大军到来的当天,丫呼寨的人全村出动都参加煮饭,准备够500多解放军吃的饭。有的农民还杀猪宰羊,鸣放鞭炮,以示对南下解放大军的欢迎和慰问。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土情韵,彝山有幸。1950年1月,文山县城和平解放。同年1月,文山县民主政府进驻文山城并挂牌办公,从此结束长达9个多月流动办公的秘密历程。同时,政府的各种职能机构得到了充实健全,整个政府运行进入正常状态。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十年峥嵘岁月,六十载光荣梦想,六十春辉煌业绩,六十秋不朽丰碑。时至今日,追栗街镇各族儿女,抚今追昔,缅怀历史,无不为自己生长在这片赤色热土、革命圣地的红土地上而自豪与骄傲。因为,这里曾是文山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也是文山县第一个乡级人民政权的诞生地!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坐落在深山密林中的丫呼寨,地处文山、西畴、马关、砚山四县边缘交界的结合部,是一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想之地。只要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放哨、设卡,就可以将四县的动静尽收眼底。不远处,登高远眺,文山城和古木街的景色宛如脚下,历历在目……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追栗街镇上到丫呼寨,只有一条蜿蜒的山路,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到镇上。而从镇里到寨口,就全部要靠爬山,最陡处达70度。尤其是村寨入口处,十分险峻陡峭。只用几个石头,就可以将进攻的敌人打败。被誉为“一线天”的入寨口,更是荆棘密布,寸步难行,从古至今,概莫能外,犹如革命胜地“井岗山”的黄洋界之咽喉要津。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丫呼寨的寨头,古树参天,绿树如盖。爬满青藤的古树,沉默无言,静悄悄见证了红色根据地——丫呼寨的发展变化,目睹了几代人的巨变沧桑。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年古树,吐绿发芽。这几棵皮皱长有苔藓的胡桃枫叶树,俗称“小鸡树”,串串花蕊,垂挂迎风。叮叮咚咚的牛铃铛声,回荡在大山深处。寨头的古树下,清绿的水塘里,村里男童女娃在游泳,嬉戏追逐,溅起阵阵涟漪、朵朵浪花以及银铃般清脆的笑声……让寂静的山寨,一片生机。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风浩荡,沁人心脾。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在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丫呼寨的革命火种,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孕育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权,丰功伟绩,堪称巨大。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丫呼寨,曾为文山人民的解放凝聚起不竭的精神力量。今天,丫呼寨已成为文山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精神在此传承光大!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0年,为纪念文山县民主政府成立50周年,文山老边纵联谊会的老战士们,年轻时曾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的热血青年,集资在丫呼寨建立曙光亭。于是乎,绿色植被,原始生态,草林葱茏,树木苍翠的山野公园悄然建成。青砖灰瓦的五角亭,格外雄伟壮丽。“飒爽英姿酣战边陲大地,燎原烽火创立革命政权。”“赴汤蹈火毁家纾难求解放,继往开来呕心沥血创辉煌。”这两副楹联,写出了边纵儿女的心声和功勋,十分贴切。横批则是“业绩永著”。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念石碑前,镌刻着这样的文字:“解放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滇东南工委领导下,以丫呼寨为人民武装斗争的主要据点,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得到山寨彝族儿女的支援和拥护。1949年4月,文山县人民民主政府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滇东南指挥部第十团在此宣告成立。首任县长安朗1990年10月2日题。”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作完笔记之后,又大声朗读石刻碑文,让群山万峰,永远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功勋和革命业绩,永远铭记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后,我们得知,1949年4月,共和国解放的黎明即将破晓,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十团,一驻进丫呼寨,就在这个偏僻的山坳里,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政治主张。用14天的时间,深入宣传发动各族人民和社会各届人士积极投入到文山县的解放事业中来。渴望获得解放的文山县国统区人民迎来了第一届人民民主政府的诞生,在长夜漫漫的红土大地上点亮了一盏人民当家作主的明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山的解放事业,凝集着丫呼寨人民为之所做的特殊贡献!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十年风雨,六十载春秋。丫呼寨作为革命老区,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一同走来了六十个岁月,如今已经成为文山县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不完全统计,丫呼寨现有村民127户526人,耕地631.2亩,人均1.2亩,主产玉米、烤烟、三七等粮经作物,2005年人均有粮184公斤,人均收入666元。全村在温饱线上徘徊,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寨里还建成一条长4公里的进村砂石路,建小水窖64口,沼气池36口。正当丫呼寨各方面情况正在逐步改善之际,全县又吹响“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号角!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06年3月起,文山县委、县政府决定把丫呼寨列为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扬老区精神,实施“基础设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共硬化水泥路面村道716米,沼气池53口,小水窖23口,进行水塘清淤,培训农村科技知识6期850人次,发动群众种烤烟700亩,干柿子500株30亩,种植花生、三七等经济作物,养猪550头,绿化、美化山川,封山育林2000亩。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进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同时制定远景规划,描绘崭新的蓝图,为丫呼寨展示出美好前景。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挪活,树挪死。”地理位置无法改变,但丫呼寨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雄心壮志,不减当年。弘扬和践行“放下包袱、与时俱进、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文山精神,有50户村民,不等不靠,自发实施异地开发,搬迁到山下的追栗街镇上经商居住,为小集镇建设实现人口聚集效应,注入了新的活力。除去自愿搬迁户外,丫呼寨仍有110户人家,坚守在这片山川秀美的红土地上,世世代代耕耘土地,发奋劳作,改天换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息繁衍……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枝一叶总关情。”早在1995年春节期间,时任文山州委书记的戴光禄曾带队深入丫呼寨亲切慰问老区群众。2008年3月,州委副书记李小平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与丫呼寨的彝族群众开展民情恳谈,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促膝谈心,话长吁短,嘘寒问暖。现任文山县人民政府县长的李洁也十分关心丫呼寨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率领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寨中里调研考察,为老区的发展大计进行谋划……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一年的建设,投入103元万新农村建设资金,使丫呼寨成为“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环境好起来、村容美起来、班子强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学法普法,公民道德法规培训,该村建国60年来,既无偷牛盗马现象,又无人被判刑,村里人和谐相处,最近还被有关部门评为“州级文明村”和授予“平安村寨”光荣称号。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切实实在在的变化,都是丫呼寨人用饱满的热情,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立志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而努力拼搏,再展老区人的精神风貌,为秀美山川增添亮丽色彩的无私奉献和辛劳汗水结出的累累硕果!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土地,是壮乡苗岭彝山特有的色彩。文山州的红土地,像火一样红,像血一样鲜,像花一样艳。我州的大部分土地,是红壤遍布的地方,所以有“红土之乡”的说法。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丫呼寨的红土地,不仅被彝家人用火把节的火把染红,被六月二十四的篝火染红,而且还被共产主义的赤色火炬照红,被文山县第一个新生人民政权、民主政府的党旗映红。最重要的,是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过。在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前仆后继,依旧默默耕耘,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们,不正是红土之魂,大山之魂,赤色之魂吗?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今天的追栗街大地,处处吹拂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村激荡着新农村建设的春潮。我们采访这片红色热土开始,就被红土地上的阵阵建设开发热浪所席卷其间。我们倍感追栗街镇在建国60年来的历史沧桑巨变中,已经成一颗璀璨夺目的“乡镇明珠”!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介绍,十多年来,追栗街因发展烤烟而走上致富路,其产量、质量最优,完成利税多次位居全县第一,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烤烟大镇。如今,烤烟已成为全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现在,彝家山寨富起来了,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农民的小日子红火起来了。金叶飘香景色新,追栗街农家喜盈盈。眼下正是烤烟收获季节,全镇呈现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走在丫呼寨的田间地头,寨头村尾,一片片长势喜人的烟叶惹人注目,处处可见烟农在采摘、搬运、上炉,烘烤,将刚出烤房的金黄色的烤烟进行分级扎把,烟农们个个喜上眉梢,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与从前相比,广大贫苦农民在建国前高唱的歌谣:“战!战!战!我们都是穷光蛋;战!战!战!我们靠枪来吃饭!”,烤烟铺就致富路,一幢幢亮丽别致的小洋楼拔地而起,骑着摩托车的农民随处可见,许多农民群众也像城里人那样添置了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及此事,原丫呼寨民兵中队长,现年71岁的彝族老党员张朝坤深有感触地说:“当年的民主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宗旨,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秋毫不犯。不仅分田分地,救济灾民,扶危济困,还让穷苦人参加革命,翻身求解放,当家作主,真是了不起!如今,60个年头啦,共产党继承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那套‘传家宝’,比以前更好!现在,不仅免去农业税,还教科学技术,教我们农民科技种粮、栽烟。贫困户给低保,长寿的给高龄补贴。粮食,自种自吃。比共产党好的政权,哪里还有呀?我家就是靠栽烤烟、酿酒,发展养猪,才盖起这栋价值12万元的‘小洋楼’,让人们看一看,革命老区的日子与生活,也是一年更比一年红!”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老人张朝坤的一席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也反映着世世代代居住在追栗街这片红土地上各族人民的心声!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追栗街,本意为追栗树多的地方。但是,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山区,追栗街自古以来,就以“干旱缺水”而著称。饮水,靠饮“牛滚塘”、“牛脚窝”水。如今,全镇大部分人口用上了全省最大的拱形水库——芹菜塘水库清澈甘冽的管网自来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东方红系列电站的建设,追栗街段盘龙河流域的“东方红模式”,已经建成全省最成功的五级水利电力开发模式。追栗街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天然优质页岩资源,在县里的引导下,11家砖厂从文山城郊迁入金洞谷地,投资办厂,建成了8平方公里的建材园区,净化了文山城市的空气。厂家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烧结页岩砖,砖块强度高,质感古朴,颜色自然柔和,深受建筑业内人士的青睐,追栗街成为文山建材行业投资的热土。建材园区年产红砖5亿匹,产值达5千万元,博盈砖厂建厂投资规模为1000余万元,年生产量达4000余万匹砖,每年向国家上缴税金达30余万元。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前,追栗街的交通靠人背马驮,运输靠牛拉人抬。想用钱,只能靠挑柴卖,捡野生菌,采挖刺黄莲、地草果、黄草等地产药材以及山果卖钱,真是“苦不堪言”。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道是:“要致富,先修路!”追栗街的公路建设也有了飞速发展。马厂丫口至砚山竜所通八嘎的乡村弹石公路已全线贯通,文(山)——船(头)和文(山)——西(林)的柏油公路穿境而过,追栗街不仅通边达海,而且可以“走向东盟”。今年秋天,文山至船头和兴街至广西西林的油路改扩建为二级公路已吹响了开工建设的“集结号”,交通运输将会更方便快捷。随着革命老区开发步伐的加快,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镇的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风景如画,人居和谐,崭新的追栗街镇的美丽景象,将会与共和国60周年的欢庆礼花,一并绽放!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睹物思人,彝山巨变。从前,靠“火把照月,木棒舂米”的地方,因群众基础较好,诞生了文山县第一个新生的人民民主新政权;如今,他们喂猪养牛,把沿街摆吃的“牛汤锅”,登上大雅之堂。追栗街的‘连皮牛肉’,让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卡拉OK的‘农家乐’唱得‘乐翻天’!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两重天!”彝山深处的山那边,不仅有满山的火把果,还有缀满枝头的红柿子,更有60年来薪火相传,从未熄灭的赤色圣火,那生生不息,爱民兴镇的红土之魂!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逢街天,山野的兰花飘香,令人流连的地摊狗肉,路边人头攒动露水摊贩……尤其是抽着旱烟,牵着大牲畜,喜上眉梢,卖个好价钱的老大爷开心的微笑,勾勒出追栗街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幅生动多彩的美丽画卷!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0年是人生的一个大轮回。追栗街丫呼寨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不仅是一部改天换地的革命志书,更是一部文山县跨越发展、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缩影!vf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文山彝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