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行记彝乡

抚摸岁月风尘后的塔瓦村

作者:吴劲华 发布时间:2005-04-17 原出处:红河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童年曾经几次路过的村庄――建水县普雄乡塔瓦村,在我记忆几近模糊的时候,终于有机会走进去并头一次融入了它:今年三月底,当我嗅着满山野花的芳香,站在高高的松林坡头用脚踩透着斑驳遗迹的古驿道,眺望着这座依偎在山坞子里的秀气村庄时,凝固在眼前的不仅仅是昨天的记忆,最让我感慨的还是在历史的深处与今天的柔风里和谐相融的风景,它像一首悠远的歌,轻声述说着那些无言的春夏与秋冬……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踏上古驿道,仿佛听到了浑厚而优美的洞箫声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没有去查典籍,但普雄作为旧时建水、石屏一带通往个旧矿山这条古驿道中心驿站的位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距普雄约10公里的袖珍村庄――塔瓦,又是过普雄之后去往个旧方向的必经之地。远的不说,仅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数万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普雄人,就是依靠一双铁脚板和两个硬肩头往鸡街、乍甸、个旧一带挑土特产去出售讨生活的。在依稀的记忆中,作为普雄人的我也跟着大人们干过如此营生。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山高路远,我们得起早摸黑挑着担子赶路。走了六、七公里,便到了绿荫深深的松林坡头,从这里往下再走四、五里,就可进塔瓦寨子了。塔瓦是一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彝族寨子,虽然我不止一次路过塔瓦,但它在我的记忆深处是模糊的。因为要赶路,我跟许多普雄人一样,每次都是从它的身旁轻轻走过,惟恐惊扰了这座美丽的村庄。而当我们从寨子边茅草房低垂的屋檐下走过时,东方尚未吐露鱼肚白,大地在沉睡,塔瓦寨子也在沉睡,只有我们赶路的脚步声在黎明前的静夜里显得那么铿锵而清晰。那时我想:我干吗不是塔瓦人呢,若是塔瓦人该多好?是塔瓦人就可以少走一段路,也不用起这么早。因为从塔瓦出去再走五、六里路就可以坐上途经石窝铺直达个旧、鸡街或乍甸的小火车了。可后来爷爷告诉我,解放前他们是赶马去的,路上还要防土匪,现在我们走一段路就有火车坐,又是太平盛世的,该知足了。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马帮的痕迹是随处可见的,那时虽然没有大队的马帮经过,但在这条古驿道上,还是经常看得到几匹驮马的,其中又以塔瓦人的马多一些。松林坡是一个三里左右长的山坡,这一带植被好,满山的沙松、云南松等树木遮天蔽日,山风吹过,松涛阵阵,鸟雀鸣叫,好一派山野风光。但由于松林坡很陡峻,虽然前人们为方便行走在坡上镶砌了一条石板路,但要爬上松林坡,也是要颇费一番力气的。因此便有了“要上松林坡,必须歇三气”的说法。普雄作为十里八寨的中心集市,当然也有它的优越性,只是又苦了不少人,因为他们得翻山越岭到普雄赶街。塔瓦人也不例外,他们到普雄办事、赶街什么的也就得“掼脚底板”――走路。一走路,又苦了他们,因为他们也得翻过高高的松林坡。在这条古道上,不知流传着多少赶马人和过路人心酸的故事。而作为与这条古道血脉相连的塔瓦人,他们又有着纯真善良的古道热肠。松林坡上,至今仍保留着供过往行人歇气饮水用的石缸。缸里的水就是塔瓦人挑了倒进去的。过塔瓦前往个旧方向去的山路旁,有一座天然的石  ,据说路过的人敲响它,就能一路平安;而塔瓦人去敲响它,一年中就会风调雨顺,赢得好收成。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隔数年的今天,再次来到松林坡时,真是千般滋味无从说起。望不到边的松林依然那么茂密,山风送入耳鼓的松涛声依然那么清晰悦耳,古驿道的踪迹依稀可辨,只是古驿道上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与喧嚣,沾着枯青苔和干泥浆的青石板依然那么顽强支撑着路面,像在展示着自己硬朗的身板,期待回复到昔日的喧闹。古驿道旁的一尊像是用来拴马的矮石柱被用做了防火警示桩,它忠实地伫立在那里,尽管它再也听不到马帮歇气后出发时的喧闹声,但它的存在依然向人们宣告着那段不平凡的日子。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这里还可以看到水波潋滟的三道沟水库,当年与这条古驿道相接的一段石板路已淹没在了碧绿如玉的水中。站在这条不知有多少马队经过和不知被多少双脚踏过的古驿道上,我在想:50年、100年之后,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呢?谁又知道会像什么样子?正像那段被淹没了的石板路和今天的塔瓦人赶普雄街不用再爬松林坡,只要坐上拖拉机或汽车一样,谁又能说得清楚!我惟一想说的是,此时我站在这里,缠绵在耳畔的,是那种轻轻拨弄着人的心弦的悠远而浑厚的洞箫声……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步入塔瓦村,桂花香自园中来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寻着这条古驿道走进塔瓦村,顿觉街巷沧桑,暗香浮动。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校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地方教育是否发达的标志。塔瓦也不例外,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在寨子中心的小学校门前,几位老者悠闲地吸着烟筒,唠着嗑子。当我欲与这些老者打招呼时,一股从校园内传来的幽香把我给吸引了去。进得门来,原来是一株有些年头的老桂花树开满了细碎的花朵,随行的塔瓦人――乡人大主席普凤奇说,用这棵树的桂花泡出来的酒可香了。这话使我一下子即兴克隆了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问询塔瓦何所有,老爹捧出桂花酒。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塔瓦真正吸引人的还不是桂花酒,作为古驿道旁的村庄,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兼容并蓄,使这座村庄无处不透着文化发达与富庶的踪迹。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一座有几级石阶的老房子里,堂屋里供奉着这户人家的老祖画像,一男一女。男的长须浮动、气宇轩昂,一看就知是村中颇有名望的富绅;女的眉清目秀、富态大方,看着就像很会操持家务的太太。本想问个明白,遗憾的是这户人家的后代已不在老房子里居住了。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往深巷里走,几株树干黝黑、嫩叶吐露的香椿树似乎在述说着这座村庄的古老。而古老村庄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当然是与马帮的进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是想弥补一下童年留下的遗憾,我很想在这座对我曾经是异常神秘的寨子里寻找到当年马帮的踪迹,而马帮的标志之一便是养马人家里用来喂马的马槽。在村中一位向导的带领下,我在村子里穿行和寻觅,试图找到一个保存好一些的当年用来喂马的马槽。然而找了大半天,才在一户人家的偏房里找到了一个用木板打制的马槽。只是马槽里堆满了杂物,已看不到当年的影子。向导告诉我,如今村里多数人家都有了拖拉机和农用车,马都用不上了,还要马槽干什么。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寻找完整的马槽有些艰难,但村里的几座老房子还是很有些文化味道的。就在刚才看到简易马槽的那户人家天井里的台阶上,有几幅青石浮雕就很有特色,从浮雕的工艺看,也不是一般的匠人所能打造的。一些老房子的墙面,也可以见到雕了花纹的青砖。在一座弄堂门外,向导指点着一位正在用小刀削魔芋的老妪说,她是塔瓦村年龄最大的人,今年已经94岁了。我们走到老人身边坐下,她满脸的皱纹和星星点点的老年斑告诉我,这是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老人。果然,这位名叫龙秀英的老人说她3岁死了娘,10岁时亡了爹,至今她仍清晰地记得,她父亲被土匪杀害时的情景。土匪抢了她家的那头大牯牛后还要把小牯牛也抢走,她父亲见状忙上前去拉住小牯牛,央求土匪头目发发慈悲给他们家留下点生活的希望,可土匪怎么会有菩萨心肠,冷笑一声,抬手就给了她父亲一枪。苦命的她于是十六、七岁就从戈贝村嫁到了塔瓦村为人妻。时过境迁,如今,她已像许多塔瓦人一样过上了幸福日子,仅孙辈就有17人……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离开塔瓦时,我回头远眺这座饱经风霜的古老寨子,在满目的苍翠中,我看到的是除了新房幢幢外,还有通往乍甸方向的公路。普主席告诉我,乡里正准备把这条公路修成弹石路,到那时,塔瓦人进出山里就更加方便了。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啊,远去的只会是历史。但历史又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我们只有不断去读它,才会去开创美好的未来!Fi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