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宁蒗60年县庆专题:走进宁蒗——宗教信仰

作者:县庆指挥部 发布时间:2016-11-13 09:59:3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彝族】  

  宁蒗彝族的宗教信仰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色彩,主要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

  彝族认为在大自然中精灵无处不存在,因此,在天上的日月星辰,在地上的山川草木都有神灵。在众多的神灵中,小凉山彝族最崇拜的是山神,有很多山神祭祀活动。山神具有地方保护神的意义。

  彝族认为人有灵魂,生时灵魂依附于体,死后灵魂单独存在,其形状与生前无异,并游荡在人间。如果这被杀、自杀或疾病而死者,则认为其灵魂变成鬼,故人们疾病缠身,发生口角殴斗、凶杀、自杀、冤家械斗等都认为是鬼在作崇,因此要邀请巫师禳灾祛殃。

  彝族祖先崇拜很盛行。一般父母死后,死者的儿子要请毕摩举行安灵仪式。即做一个象征死者灵魂所在的灵牌进行供奉。当年节和家人患病时,必须以酒食祭祀。此灵牌供奉家中一年或数年后,再请毕摩举行“撮毕”的超度送灵仪式,以示将祖灵送到世外乐土,随即灵牌送到各家支共同存放灵牌的岩洞里。

  彝族巫师有两种,一种名“毕摩”,含“教师”之意。毕摩是经过家传或学习而成的。他们掌握知识,传授经典。毕摩没有完全脱离劳动生产,他们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安灵、送灵、以及招魂禳灾、驱鬼、治病、合婚、占卜以及解放前协助家支头人对社会纠纷进行神明裁判,因此,毕摩享有一定声望,受到人们的尊重。另一种巫师名“苏尼”。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跳神,驱鬼、治病。苏尼不懂经典,也不是师承而来。苏尼男女均有,他们的法器主要是羊破鼓、刀。作法时,全身战僳、旋转跳跃、人们击羊皮鼓,厉声驱鬼。苏尼的地位低于毕摩。

  【摩梭人】  

  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本民族的达巴教,其次是喇嘛教。达巴教的巫师叫“达巴”,有丰富的口诵经,极少数的巫师还有图画文字占卜经。达巴教保留有原始巫教的残余,主要为万物有灵,并有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女神崇拜以及图腾崇拜的遗风。女神崇拜在摩梭人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女神的化身是当地岩穴内的钟乳石和狮子山;岩穴内的钟乳石名“巴丁喇木”女神,狮子山名“格姆”女神。摩梭人每年都有祭祀朝拜这两位女神的宗教习俗活动。朝拜“格姆”活动一般在秋季,摩梭人称此祭祀活动为“格母刮”意为“歌颂女神”。届时,人们身着盛装,骑马或步行到狮子山“格姆”女神庙烧香磕头,祭献供品。达巴为人们诵经祷告,祈求“格姆”女神福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男女青年在山上烧起堆堆篝火,往篝火上洒酒、丢鲜花,表示祝福。祭祀完毕,男女青年露宿山中,围绕篝火对歌跳舞,谈情说爱,通宵达旦。

  摩梭人认为女神是他们的最高保护神,主宰人畜繁衍,五谷丰收。因此,不孕妇女都有去祭祀朝拜“巴丁拉木”女神的习俗。妇女们在她们的阿夏陪伴下,骑马或步行到川滇交界的木里县乌角岩穴祭祀朝拜“巴丁喇木”女神。她们点着火把,依次洞,虔诚地向“巴丁喇木”女神的化身——钟乳石奉献供品,长跑祈祷,祈求女神保佑生育。摩梭人盛行女神崇拜,是摩梭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表现,也是母系氏族公社以女性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

  摩梭人注重祖先崇拜。每年10月25日都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祭祀时,在院中央设祭坛,放置一块方形木板,在木板上凿十二个孔,每个孔内置一个石子,插三根木片。同时,在院中央插三根树枝,中间为柏树,两侧为栗树,分别代表男女祖先。这时,达巴念经,先讲本氏族历史,敬请祖先归来,与亲人欢度年节。此日必杀猪,摆设各种祭品,并用猪血染红木片,把其中两片丢向北方,另一片放在屋顶。传说这些木片是祖先的路标,红色醒目,祖先亡灵便于识路。祭祀完毕,亲人分享供品,以示得到祖先福佑,清吉平安。

  摩梭人崇拜多神,他们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均有神灵,举凡天灾人祸,人畜患病都祭祀自然诸神,以求消灾祛殃,人畜安康,五谷丰收。

  在祭祀自然诸神中,祭山神和祭龙潭神占主要地位。每个村落一般都有公共的“神山、“神林”、“龙潭”。封山季节任何人不能砍伐树木,否则发生降冰雹、天旱等,全村人要严惩肇事者。

  摩梭人每日都有祭“藏巴拉”(灶神)的习俗。木摞房中有火塘,火塘上架铁质三角架,俗称“三脚锅桩”,代表灶神。在火塘后的木壁上竖有高三尺,宽二尺的泥塑浮雕木牌,摩梭语为“藏巴拉”即是灶神的象征物。“藏巴拉”的浮雕图案多呈椎圆形,中嵌海螺、珠宝、花草等图形,下安莲花座,象征庄严神圣。它与三脚架锅桩、神龛同为家庭祭祀的对象。举凡过节、婚丧、过继养女、小孩命名、驱鬼以及成丁礼祭祀等,都须向藏巴拉祭祀;每天饮食之前,要例行简单祭祀,即将少许茶饭置在火塘三脚架上,或者洒一些茶水,表示敬献祖先,然后全家人才用膳。

  摩梭人还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元代传入宁蒗地区,明清以后,喇嘛教在摩梭人中盛行。宁蒗元代建有五个黄教、白教寺院。历史上,喇嘛教在摩梭人民的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解放前,摩梭男子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喇嘛。在喇嘛教的长期影响下,摩梭人视宗教为心灵的寄托,举凡天灾人祸,人畜患病、死亡都请喇嘛念经作法事,事无巨细,若有疑难,也要请喇嘛卜卦。宁蒗摩梭人土司实行政教合一,积极主张净化喇嘛教。喇嘛教把一切说成前生注定,要求人们安分守己地修“来生”,对封建统治者和剥削者抱调和态度,因而它成为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工具。但是喇嘛教作为一个知识阶层,对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喇嘛教的传播,加强了藏族和摩梭人之间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有的也信仰喇嘛教。普米族的原始宗教名韩规教。韩规教为普米族的区间巫教,以后受藏族民间笨教的影响,逐渐形成本民族的宗教。韩规教有丰富的韩规经典。巫师名韩规,小巫名“毕扎”。

  普米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如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均被视为神灵而加以摸拜。每当发生旱、涝、雹等自然灾害,便要杀牲祭祀自然诸神,以求消除自然灾害,获得五谷丰收。每当人畜生死、病痛,则认为是人死后的亡灵作崇,因此,凡遇节庆、婚嫁、生育、出行,上山下地、收割新粮等都要请巫师杀牲祭祀,念经祈祷,以求消灾祛殃,保佑安康。

  普米族崇拜自然诸神的所有活动中,以祭山神和祭龙潭神最为隆重。他们多以氏族聚族而居,而每一村落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作为全村落或全氏族的祭祀场所,并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每一氏族或氏族宗支认定一棵树为山神树。每年八月间选一日公祭山神,请韩规诵经祈祷,杀白羊或花牛作牺牲,以求诸路山神福佑全村人畜安康,五谷丰收。

  祭龙潭亦很隆重。一般每家都有自己的龙潭(山泉),地点在村寨附近的密林中。届时全家都到龙潭处歇宿,由韩规或家长主祭。龙潭处搭祭坛,竖标竿,供祭品。韩规念经祈告龙潭,祈求保佑人畜两旺,免遭自然灾害。祭毕,把面偶、果品等祭物投入龙潭,留部分祭物全家分享,以示吉祥。

  普米族盛行祖先崇拜,祭祀仪式隆重。一般在八月初十举行,由家长或韩规主祭。祭时房头上竖五尺长的青松标杆,上扎五色花布旗三面,用酒、茶、水果、猪、羊熟肉作供品。韩规颈挂珠串,手摇法铃,念经祈祷。旁有二人吹海螺或牛角号相助。先祭诸路山川神灵,请保佑祖先亡灵归来享祭,及念死者姓名,祈祷祖先福佑家属并及牲畜兴旺,无灾无病。祭毕,全家分享鸡肉,表示得到祖先庇佑,全年可保清吉平安。

  普米族还有祭藏巴拉(灶神)的习俗。泥塑“藏巴拉”图案与摩梭人的相同。举凡年节、婚丧、过继养子、成丁礼、祭祀等,都须向“藏巴拉”祭祀。每天饮食之前,也要例行简单的祭奠,即将少许茶饭放在火塘三脚架上,或洒几滴茶水,表示敬献祖先,然后家人才用餐。

  普米族亦信仰喇嘛教。喇嘛教从元代传入宁蒗普米族中。解放前,宁蒗普米族男子多去当喇嘛。多数人家有经堂 ,屋顶插经幡。隘道砌石头“林尼堆”。

  【傈僳族

   “尼扒”专司为人占卜凶吉、查病因、驱鬼除魔、招魂化疾。有正邪之分。“比扒”则专司渡亡及各种祭典,只有正,无邪行邪念,因而倍受傈僳族人民的尊重,社会地位较高,正道的“尼扒”因其善言善行,同样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邪道则避而远之。

  (本文引自由 宁蒗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研究室 所编纂出版的《宁蒗大事记》,由宁蒗60周年县庆指挥部授权提供给本站发布使用,特此致谢)z3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