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宁蒗发展——谈小凉山60年六大巨变
在喜迎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筹备县庆活动时,怀着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感恩之心,总结60年小凉山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展示全县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以60年县庆为新的起点,发展为主题,凝聚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的力量,描绘小凉山更加美好的明天,是庆祝建县60周年最好的表达。
小凉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的成长离不开小凉山各族人民的关心和支持。爱祖国,爱家乡是我不移的志向。参与小凉山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见证着小凉山点滴进步发展的我,深知60年前小凉山的荒凉与各族人民的阵痛,也知60年来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小凉山的奋斗历程,更知今天处处莺歌燕舞的小凉山全是党的恩泽。对小凉山60华诞,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在共产党温暖的怀抱里,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小凉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牢记党恩,共话团结,共谋发展。经60年的励精图治,让小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县各行各业的大变化、大发展中,看得见、摸得着,人民得实惠的“六大巨变”是有目共睹的。
教育巨变。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教育兴则事兴。由于历史的原因,1953年、1957年、1962年分别始办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宁蒗县,面对教育起步极晚的实际,历届县委、政府深知教育落后是导致宁蒗贫困的总根源。把发展民族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治穷先治愚”,“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从1984年起,以尊师重教为主题,定期召开全县教育大会,制定教育宣传月,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大胆引进教师,创办宁海中学。增加教育投入,开办全寄宿制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实行教育重奖。特困学生科书免费,资助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中,上大学。面向农民创办“县人才培训办公室”,开展规模空前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争取川滇大专院校的校际合作,委托云师大、成都地质学院、凉山州民干校、丽江地委党校分别开办宁蒗班等一系列兴教新举措。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结出丰硕之果。如期实现普九,高中教育步入正轨,职业教育遍地开花,每年2000多人上大学,知识型就业人才层出不穷,适应现代新生活的各类能工巧匠遍及城乡,国家级、省级高尖人才队伍中有了小凉山成长的人才。
人才辈出的累累硕果,源于小凉山踏上了尊师重教的新路。
城镇巨变。城镇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基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兴镇,是60年前在一片废墟中开建的。经过60年的规划和建设,如今成了高楼林立,街道有序,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山城。分布于县城东西南北的十四个乡镇的集镇建设已步入当今小集镇的行列。县乡干道沿线的村寨彰显各民族山乡风貌。
产业巨变。产业是发展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传统的农门,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种植花椒、苹果、核桃、玛咖、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成为各民族的绿色银行,受惠民众。告别了“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补助”的历史。
以开发本县资源而创建的各类公司、宾馆、饭店,服务行业应运而生,一批知识武装的厂长、经理,成为建设县域经济的生力军。
民房巨变。60年来,勤政为民的县委、县政府,面对木板房、茅草屋遍及全县的实际,以引导农民“定居、定料、定业”为目的,兴建永久性瓦房为重点,作出集体木材销售收入主要用于补助民房建设的决策,或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安居政策,指导农民开展人畜分居的永久性瓦房建设。祖祖辈辈住着木板房、茅草屋的各族人民,全部住进了宽敞、人畜分居的新瓦房。电视机、电冰箱、沙发、衣柜、厨具等现代家具走进了农民新房。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路况巨变。建县时不通公路,建县30年时没有一寸油路,出行艰难的小凉山,已经成为难忘的记忆。形成“要致富,先修路”的新理念,曾经全民修路,义务护路的善举遍行全县。如今,县城、泸沽湖已通高等级公路,泸沽湖机场通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村村有汽车的现实,给城乡人民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
泸沽湖巨变。美丽的高原明珠泸沽湖,独具特色的摩梭母系文化,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自泸沽湖保护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以“让泸沽湖之水永远干净,摩梭母系文化永远留住”为重点的泸沽湖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把泸沽湖的防污和保护摩梭风情放在首位,实施科学保护,做到了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以法制思维,立法保护摩梭文化。随着丽宁二级公路的开通和泸沽湖机场的通航,泸沽湖景区已经成为交通便利,具有摩梭建筑风格的宾馆、酒店、客栈、餐饮、娱乐等旅游接待和服务条件日趋规范。
科学的保护规划,建设中保护和服务项目,将以生态文明的景观,以独特的魅力,笑迎世界游客。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