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县六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五:小凉山里的优质“苗圃”
宁蒗县第一幼儿园创办于1965年,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第一所公办幼儿园。该园秉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一直坚守在小凉山这片纯洁而神圣的土地上,用点点滴滴的关爱浇灌小凉山的希望之花。
该园占地面积3731平方米,有教职工57名,幼儿722名,分20个教学班。作为宁蒗彝族自治县的第一所公办幼儿园,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幼儿活泼、开朗、勇敢、坚韧的良好品质,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2006年,该园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一级幼儿园”,并先后荣获“省级先进幼儿园”、“省级平安幼儿园”、“县级文明单位”、“省级绿色学校”、“先进帮扶集体”等荣誉称号,2015年7月积极申报了“云南省民族基础教育提升基地”。
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幼儿学双向交流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帮助,促进幼儿学习的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并有助于教学互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宁蒗县第一幼儿园园长毛智秀说。
为优化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使幼儿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该园树立目标意识,促使教学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对幼儿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与对知识技能的重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不偏不倚、有机融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长远发展。在教学中,科学灵活地调整目标,有意识地做到尊重儿童的兴趣,关注幼儿的情绪反应,积极回应幼儿的问题,满足幼儿的需要。
其次,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该园秉承回归真实的教学宗旨,给予幼儿有效的引导,在“教”与“学”之间搭建桥梁。在观摩、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寻找新颖有趣的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过程,以期引起幼儿的兴趣,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支持幼儿有效发展。教师在选用教学用具时,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否蕴含本次教学活动的价值,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本着“一个活动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让幼儿在操作时感觉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蕴含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突出教研活动民族特色
该园通过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惩分明的教研制度,保证了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2012年,该园的教研课题《民族杂居地区幼儿乡土教材的开发研究》被列为丽江市“十二五”教研课题,通过两年的研究,现已结题,开发出来的配套教材《我爱多彩小凉山》现已在全县幼儿园推广使用,幼儿了解了很多关于彝族、傈僳族、普米族、摩梭人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民族文化特色教学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深化了各民族幼儿互助团结的内涵。课题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教育教学教师三项技能幼儿园“教学成果评比” 三等奖。
在教研活动中,该园要求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每年都有教师的论文在省内外教育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为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健康成长、互助团结提供了理论支持。
今年,该园制定的教研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正在精心准备中,此课题将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通过开展区域活动的形式纠正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能力,为将来更好地继承民俗文化奠定基础,为促进各民族幼儿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设高素质保教队伍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宁蒗县第一幼儿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培,全面提高”的原则,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该园重视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规程》《纲要》《幼儿园管理规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行为规范》等教育、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师表,敬业爱幼,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通过以老带新结队子,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教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教科研活动,展开教育教学研究,学期结束围绕这一方面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每月一篇教育随笔、每月一篇教学绘画、每学期一个玩教具、每月开展一次听课评课观摩研讨活动。做好其他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后勤组做好保健医生、保育员、厨房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力争使人员素质得到提升。
彰显区角活动特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围绕这一精神,该园勇于探索、努力学习,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家。
在教学活动中,该园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创设了各个区域环境,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选择,自由游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没有出现“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在种植角,让幼儿学会给花草浇水、除草、施肥、观察和记录花草的生长过程,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
在读书角,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阅读材料,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阅读需求,目的是激发幼儿对图书画的兴趣,培养幼儿安静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积木区,通过拼搭各种积木造型,促进幼儿视觉、触觉和创造力的发展,开发幼儿的智力。
在绘画区,给幼儿自由绘画的空间,通过涂鸦的方式让幼儿进行自由创作,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大型区角活动室,设立了“医院”、“超市”、“娃娃家”、“美容院”,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操作扮演。通过这些角色扮演,以小积大,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使其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创新丰富体育活动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为达这一目标,该园教师们集思广益,精心设计了灵活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巧妙地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
早操,将音乐、舞蹈、儿歌与体育基本动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让幼儿在动感的节奏中,熟练掌握抓、握、跑、跳、跃等动作,这种新颖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早间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课间操,选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每年定期更改创编幼儿民族课间操,这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锻炼了幼儿的身体,也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的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
户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增置户外体育器械,教师们积极行动起来,设立平衡区、蹦跳区、钻爬区等,合理利用有限的场地,保证了多个班级同时进行活动;户外活动中,为保证幼儿安全,老师亲自示范,认真组织,强调纪律,但幼儿游戏时不受人数和玩法的限制,可以自由组合,让幼儿有充分的活动自主权,从而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和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的坚韧品质,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周五幼儿远足,教师带领幼儿大手牵小手,进行远距离徒步行走,锻炼了幼儿的身体耐力和适应能力,增强了幼儿体质,回园后,结合幼儿看到的景象开展教育活动,增长幼儿各种知识和经验。据了解,每年清明节前夕,该园都会组织幼儿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缅怀革命烈士,深化“感恩”教育。
搭建幼教帮扶桥梁
宁蒗县第一幼儿园是宁蒗县幼儿教育的示范园所,承担着帮扶乡镇幼儿园共同发展的任务。5年来,该园一直坚持送教下乡,采取共同教研、互相听课评课、指导备课上课、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形式,先后多次派出骨干教师到永宁、宁利、蝉战河、红桥、跑马坪等乡镇幼儿园送教。多次邀请宁蒗县城民办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观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的区角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对口支援搭建了与乡镇幼儿园的友谊桥梁,既促进了各民族幼儿健康成长,也锻炼了教师。2012-2015年,该园先后送出园本教材《我爱多彩小凉山》980本到对口支援的乡镇幼儿园。
“作为宁蒗彝族自治县的第一所公办幼儿园,我们有责任为全面提升民族基础教育质量而努力工作。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工作,加强各少数民族幼儿的团结教育引导工作,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从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间故事儿歌、民族传统节日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达到科研带动教育的目的,更好地教育少数民族幼儿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引导各少数民族幼儿友好相处。”毛智秀说。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