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族概况 Yi Profile

数据更新:2018年8月

彝族文化概述

作者:普忠良 发布时间:2003-12-2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一】语言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ji.jpg
(凉山彝文古籍和石林彝文古籍 拉杜摄)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该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用彝文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还有《洪水泛滥史》、《创世记》、《人类的起源》等。彝文有的用毛笔或竹签写在纸上或布帛、羊皮、麂子皮上,也有少量用小刀刻在竹筒、竹签或牛羊骨的上面。彝文经书手抄本多,本版书和石印本很少。各地彝族流传有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其内容涉及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洪水泛滥、兄妹结婚、战争迁徙、哲学、艺术、宗教等。举世闻名的《西南彝志》和彝族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和《查姆》;四大叙事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等都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阿诗玛》已译成十多种外国文字,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在医药学方面,彝文古籍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元明时期用彝文记载的彝族医药的成就有《寻药找药经》、《医算书》、《献药经》、《明代彝医书》、《指路经》等。近20年来,彝族的作家文学和现代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unziya.jpg
(位于云南省禄劝县的彝文石刻《镌字岩》

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贵州大方县的《火齐碑》是东晋时期所刻。贵州大方县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铸造的铜钟,镌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省禄劝县《镌字岩》刻有彝汉两种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之作。其他墓志、指路碑多得难以计数。刻在牛肋骨、羊骨上的彝文卜辞和瓦片上的彝文也不少。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建立后,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省区根据各省区不同的彝文(也称传统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并在各省彝族聚居区推行使用规范彝文。其中于1975年制定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效果良好,一直使用至今。彝文为广大彝族人民找开了一条通向文明之路,并为彝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十月太阳历法

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先民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从事牧畜或狩猪活动,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法――十月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十二属相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为一个时段(月),三十个属相周为一年;好一个月三十六日,十个月为三百六十天,十个月终了,另加五至六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平年“过年日”五天,全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隔三年即第四年多加一天,即闰年(闰日)为三百六十六天。如此调正岁差之后,每年平均为三六五?二五天,此与回归年(太阳年)密近。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五季,五季分别以土、铜、水、火为代表,一委分两个月、双月为雌,单月为雄。它以太阳运动定冬夏,北斗柄指向定寒暑;它一年各月的日数整齐,季节准确,其科学性优于现行公历,其历史悠久万年以上。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aiyangli.jpg
(云南楚雄十月太阳历文化园 黄平山摄

【三】音乐舞蹈

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柔韧灵活的“烟盒舞”、情绪欢畅的“罗作舞”、浑厚古朴的“彝族打歌”、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铜鼓舞”、“金竹舞”、“仪式舞”、“冬格夺洛荷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彝族谚语曰:“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唱得太阳落西坡,唱得金星从东来,百灵鸟听歌停了叫,牛羊听声忘吃草,你若爱听彝家歌,请到彝家山寨来。”这是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形式繁多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歌舞音乐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3652.jpg
(云南石林的彝族大三弦舞 黄平山摄)

彝族民歌的唱词内容广泛,是彝族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讲历史、强调道德、传承风俗、表达爱情及喜怒哀乐,其唱腔则根据唱词内容,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极度具艺术感染力。民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叙事歌、情歌、苦歌、劳动歌、酒歌和风俗歌等。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品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木叶;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舞蹈形式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风格。“踏歌”是最具群众性的一种舞蹈。在各地彝族中,“踏歌”又称为“达踢”、“跳歌”、“左脚”、“跳锅庄”等,是彝族历史传承悠久的一种舞蹈形式。在云南巍山文龙亭中有清代乾隆年间所绘制的反映彝族“踏歌”舞的壁画,其舞蹈形式和舞姿与今天彝族的“踏歌”舞几乎一样,即以篝火为圆心,彝者围成圆圈,领跳人在前吹奏芦笙等乐器,其他人则随后携手搭肩而舞,其舞蹈动作矫健,步调整齐成拍,跳时大家边跳边合拍而歌。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atiwu.jpg
(凉山地区的彝族达体舞 海来阿平摄

彝族舞蹈形式还有四弦舞、罗作舞、“阿细跳月”、烟盒舞、铜鼓舞、跳花鼓、冬格朵荷、跳芦笙、披毡舞、荞子舞、插舞、对脚舞、铃铛舞、酒礼舞、海马舞、金竹舞,以及婚礼中跳的“蒙莫居兹”,丧仪中所跳的“娃子黑”、“喋为止”、“扯格”、皮鼓舞等。在贵州西北地区彝族中还流行一种傩戏,彝语称之为“撮泰吉”,其意为人类刚刚形成的时代。跳“撮泰吉”者为男性,其装束奇特,用布将头顶缠成锥形,全身穿黑装,上身和腿上缠有白布带,脸戴涂有白泥的木质具。表演者用粗犷的动作表现初民时期人类的生活,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演出,主要用于祛除祸祟,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民间器乐非常丰富,有独奏曲和合奏曲等,独奏曲中以大、小凉山彝族月琴演奏曲“秋风吹”到“打谷场”、“雷波调”,云南无量山区彝族笛子独奏曲“过山调”、“放羊调”,云南红河彝族的巴乌鲁奏曲“阿哩”等最具有特点。合奏曲在历史上形成很早,最著名的是公元800年南诏宫廷乐队赴长安所演奏的“南诏奉圣乐”,其规模宏大,乐曲优美,在当时唐都长安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现代彝族民间合奏乐以聂苏支彝族的“歌舞组曲”和阿细支彝族的“阿细舞曲”最具代表性。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文学传说

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神话是彝族民间口头述讲中最古老的形式,涵盖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方面的内容。许多神话还涉及到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氏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流变及婚俗的形成,可以说神话是彝族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社会、自然现象等史谈。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huanshuo.jpg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神话之所以如此丰富完整、主要得之于在神话形成的创世史诗所起的保存作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查姆》、《勒俄特伊》、《阿细的先基》等是韵文形式的神话。彝族民间有大量散体形式的神话,如《洪水潮天》、《三族起源》、《天神的哑水》、《子居鸟》等。这些口头述讲的神话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彝族民间传说在口头述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神话传说、史事传说、人物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型。有许多英雄神话和万物生成神话,有一部分为后世传说所吸收,形成神话大小凉山广泛流传的《支格阿鲁》、《蜘蛛的故事》、《兄妹成婚》等。而《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找父亲》等传说又反映了彝族原始氏族社会从母系向父系过渡的历史面貌;从《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可以看到唐时南诏国的蒙舍诏吞并越折诏时的史事折影。人物传说中诸如《阿细卜》、《望天公主》、《孟获的传说》等均以一定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背景,经过民间艺术加工而形成。风物传说如《石林》、《邛海的来源》、《沙马甲谷水洞》、《母子岩》、《天上的强盗》等则十分生动地解释了彝区山川名胜、花草树木由来。彝族传说中习俗传说的比重为大,这些传说往往对某一民俗事角提供形象化的解释,如《火把节的传说》、《跳公节的传说》、《二月八的传说》、过《彝年的来历》等对彝族的岁时习俗起源作了生动的说明;《鸡冠帽的传说》、《护心帕》、《红绿腰带》、《铠甲的起源》等则对彝人的服饰习俗作了解释;《转转酒的传说》、《新娘出嫁前的禁食》、《口弦的来历》、《扎大路》的等则对彝族的饮食、禁忌、游艺等民俗作出了解释。
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民间工艺

手工工业在彝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证了彝族居家方面的生活需求,而且由手工生产所衍生出来的工艺形式、美饰效果集中体现了彝族民间工艺的风格特点。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间工艺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有漆器、银器、纺织、擀毡、服饰艺术与刺绣、彩绘等。彝族的银制、木制器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富特色的工艺品。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了云南彝族精美的髹漆技艺;清代彝族漆器工艺已有了“嵌漆”、“描饰”、“罩明”、“金染”、“隐花”等,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皮胎漆葫芦是清代彝族漆器的代表作,其设计巧妙制帛精美,内装多套染术质盘、碗、杯、碟,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jpg
(凉山彝族漆器 朱文旭供图)

彝族的银器除器皿、兵器外,多为饰品。器皿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小巧的银碗和各种银质酒器,器表多采用阳刻、楼空、镶嵌等工艺。银质饰品有头饰、领饰、胸饰、背饰、手饰等。头饰主要有各种缀有银泡的红带和各式耳环;领布是各种银牌,胸饰长约1米,由7至9个独立的银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接;背饰是由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作底,上面镶以日月形银片,衬在红底上,显得鲜艳富丽。一般在女子结婚时佩用;手饰主要是银戒指和银手铺。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银器中佩饰占了相当部分。彝族以戴金佩银为贵。银亮闪光的银头饰、耳环、领牌、戒指、手镯等,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青年女子华美俊俏,中、老年妇女典雅庄重,男子佩银饰威武富贵。凉山彝族佩饰中最贵重的是女子结婚用的“扯扯火”(胸饰)和“窝嘎”(背饰)。胸饰长约二至三尺,重达五、六斤,由八件或六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用银链连结成环状。胸饰下正中有一半月形主体,上件挂于颈上,其他六件左右对称,形状相同,纹样异同皆有。每个饰件垂吊筒穗、银铃。半月形饰件上的图案丰富多彩,但构成图案的基本纹样却大致相同,由太阳、月亮、星星、蛇蛙、鸟等纹饰组成。整个图案形象突出、夸张,但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主体感。背饰由一块长方形的红羊毛布作底,其上镶以饰花银片,银片外形是日、月,上面压制圆点纹和镂切其它纹样,衬现红底。红色辉映,艳色富丽。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inshi.jpg
(精美的彝族银饰 黄平山摄)

彝族的纺织,擀毡工艺,服饰工艺,做花工艺,彩绘工艺也积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吴。彝族服饰的款式多达300种之多,为中国民族服饰之冠。彝族服饰上的装点都与自然崇拜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温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成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彝族的服饰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形成与发展是彝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生产的便利程度和人们的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它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一种特质文化。彝族的服饰具有地域差异性,川、黔、滇、桂四省匹不同方言区的彝族在服饰上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方言区不同居住地的彝族,在服饰的质地、式样、穿着讲究等方面亦有所差异。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ushi.jpg
(炫丽多姿的彝族服饰 黄平山摄)

过去,这种差异是区别彝族不同支系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服饰因素,在服饰的质地、款式、民族特性等方面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当代彝族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根据彝族现有服饰的地域传统、色彩、质地、式样、着装习惯、服饰工艺等,可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彝族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头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
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婚嫁习俗

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轨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反映为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nlian.jpg
(如今的彝族社会推崇朴素忠贞的婚恋观念 黄平山摄)

一夫一妻制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实行严格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制。它严格地限制着统治等级的兹莫、诺合与被统治等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的婚姻,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特别是自视高贵和纯洁的兹莫、诺合统治阶级,不能与被统治阶级中的任何一个等级的人恋爱和缔婚或发生婚外性关系。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严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在凉山彝区,对此有着严格的习惯加以限制。就如彝族谚语所说的“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法将予以处死。彝族实行姑舅表优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但各地彝区所行情况也不尽相同。彝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活动惯俗,主要体现于公房社交、夜会社交、歌场社交、婚丧祭社交、节日社交等活动。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彝族人民凭借这里的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土豆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土豆等。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eishi.jpg
(丰盛的凉山彝族美食 蒋志聪摄)

在彝族日常生活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和牲畜,参加丧葬活动也要送酒送羊,参加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和牲畜。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彝家酒谚云:“所木拉以以,诺木支几以”(汉区茶为敬,彝区酒为尊)。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每逢婚嫁,以视“酒足”为敬,“饭饱”则在其次,或几乎没有请客吃饭之说;每当丧葬时,讲究送酒多者为最敬最孝;家支间、个人间发生打架斗殴纠纷时,理亏方往往打(买)酒赔礼道歉,即可消除民事纠纷或双方怨恨。从而酒在彝族山寨是最为重要的特色饮品。饮酒时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所以称作“转转酒”。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阿妹子会捧出一坛自家酿的美酒放在门前,插上几枝锦竹或麦杆,凡从门口路过的人都会被热情相邀,用竹杆咂吸几口。因此,转转酒、秆秆酒、坛坛酒自然成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号。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节日食俗可谓丰富多彩,而最能代表彝族传统节日食俗的要数火把节食俗和新年食俗。在汉族节日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彝族地区除过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外,还要同汉族一样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节、八月中秋节等节日,而食俗上又有自己的特色。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四川凉山的彝族,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很注重酒,如客人来到你家,应先斟上一杯酒给他喝,事后就算是来不及煮饭给他吃,客人也不会见怪。在凉山彝族地区,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招待一船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卜,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羊,猪或间凡待客的都烹制成坨坨肉。非常尊敬的客人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过去这项礼节大多在土司家中用。招待客人时,若杀的是小猪,饭后要将半边小猪头连同一些坨坨肉、荞饼一齐赠送给客人带走;若杀羊,饭后则要将羊扇骨肉赠送客人;若杀牛则要在饭后将牛后腿上的大坨重约5斤的肉送给客人带走。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节庆

彝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彝历年、密枝节、插花节、赛装节等,按其传统的社会功用,彝族传统的节日可分五大类:祭祀性节日、庆贺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社交性节日、农事性节日。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最为盛行和隆重的传统节日。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obajie.jpg
(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 郭建良摄)

【十】信仰

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具有三个灵魂。这三个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中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归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一魂居家中供奉的祖先继位上。而无论哪一个灵魂,其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与否,都能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与“三魂说”密切相关的是“祖界”观念。祖界在各地彝人的信仰中是本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是始祖笃慕和后世各代先祖灵魂聚集之所。彝文文献《指路经》中描绘的祖界“草上结稻穗,蒿上长荞麦,背水装回鱼儿来,放牧牵着獐麂归,”是一片美丽丰饶的乐土。祖界,在祖先灵魂的诸归宿中也是最理想、最高的归宿。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nyang.jpg
(祖先崇拜是彝族信仰的核心 曲木子撒摄)

在彝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本民族的祭司――“毕摩”和实施巫术的巫师“苏尼”。毕摩和苏尼,是信仰活动中心人物。他们所宣扬的种种信仰理念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生产、婚丧嫁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充分表明了他们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彝族毕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君、臣、师”的政权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面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各种不解之谜,彝族先民便把它都归之有神灵在主宰,在这种思维意识中就逐渐产生“万物有灵”的神灵观念。并对它顶礼膜拜,无论是为生者求福,死者安葬,祛邪驱鬼,上观天缘,下降地魔,纳祥求福,拜神乞药,都寄托于介于人神之间作为媒介的毕摩身上,通过毕摩与神灵交往,企求一切能平安如愿。凡人力毛能及的事,皆请从天宫下凡的天神代表毕摩来替人做事。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毕摩就成了为彝族社会生活中主持祭祀,禳解崇祸,占验吉凶,主持盟誓以及进行裁判的神灵代表和法力的象征。
彝族以牺牲供奉祖先、神灵的古俗相沿至今。祭献完毕有聚食、分食的习俗,以示人祖同享、人神同享。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一】丧葬

彝族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也不尽相同。从各地彝族的丧葬习俗来看,彝族的丧葬有多种类型,如树葬、陶器葬、天葬、棺木土葬、火葬等。有的为历史上本民族所实行过的古老葬式,有的则是根据死因而采取的特殊葬法。但明清以前,彝族社会普遍盛行的传统葬式是火葬,迄今大小凉山彝区仍沿行;而滇、桂其它彝区在明末清初受汉族影响已改为棺木土葬,但仍保留了本民族的丧俗。Ti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anli.jpg
(凉山的阿都彝人一直延续着传统火葬 张东摄)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