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云南武定万德镇:三大文化名片打造文旅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作者:​李绍德 张绍福 发布时间:2022-09-0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雄奇滇中高原腹地,滔滔金沙江东岸,一座消逝的土司王城在历经300余年沧桑后,美丽转身,蜕变成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厚重的新时代彝族家园。她就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万德镇。
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万德镇新貌

不负青山秀水,脱贫后的万德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1.5万多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砥砺前行,取得了骄人成绩。“十四五”开局之年,该镇以土司文化、红色文化和石雕文化名片为引领,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万德村委会坡头新村

以土司文化精髓擦亮民族文化名片

武定县是彝族先民罗婺部的故地,从唐代罗婺部“雄冠三十七部”起,到明隆庆元年改土归流止,罗婺部及其后裔雄踞武定、禄劝一带600余年,官至云南布政司右参政。明朝后期,武定府凤氏土司谋事反对朝廷“改土归流”。朝廷调谴数十万大军镇压已围攻昆明城数日的“叛军”。被中央军击溃的土司军队仓惶逃出武定府的凤家城。他们在金沙江南北几经转战躲避敌军,建立起了政权,万德土司随之而兴。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万德土司大钟

到了清朝,在“改土归流”政策的重压下更名为那氏的罗婺土司又配合清廷消灭了起义军,朝廷因此赐其姓凤。随着朝廷对土司势力的打压,那氏一族先迁到发窝大黑山一带,在当地建立了新的土司衙门;之后不久,不得不再迁居到更偏僻的麻地、八公坟等地据险固守,最后迁到万德定居,并大兴土木,在万德湖边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土司府。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雍正年间,朝廷彻底改设流官。罗婺凤氏土司在武定府的统治结束,凤氏的一支流落到金山江边,后被朝廷封为土舍官“武定直隶州幕连世系土同知”,势力虽不及先祖,但仍然富甲一方,直至1950年武定解放。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凤氏彝兰》剧照

300余年土司文化积淀,使万德这个“土司故里”名声大噪。随着《绝代》和《凤氏彝兰》等影视作品的迅速传播,万德土司遗址成为海内外土司文化研究的标本。现存大照壁、土司大钟、观音寺、小花厅、白牡丹、月牙池、那德洪之墓和摩崖石刻等古迹和遍布全镇的古彝汉文碑成为土司文化的经典,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保护。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末代土司祭祀庙

这里还是“彝族家园”。彝族先民发明和使用的十八月太阳历,是迄今为止人类较早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这种历法就发掘于该镇的自乌村委会;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二月八”等民族节日和歌舞盛会,使万德成为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博大精深的彝文文化、形式多样的建筑文化、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回味无穷的饮食文化、充满激情的音乐舞蹈文化,让万德这个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姿多彩。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红色文化经典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武定县是革命老区县。1935年5月,红一军团长征途经万德镇、胜德村委会的以潘德、胜德、召不苛、纳作沟、西山、新村、扣己、茂莲(今万德)、长坝塘、万宗铺、下村、古亨铺、讨底衣、陈家村等村组,向各族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打击土豪恶霸,带领群众冲进土司家里开仓放粮,解救被关押的无辜群众,在墙壁上写下了“彝民们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号召贫苦群众起来干革命,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受红军精神的鼓舞,万德地区近千名彝汉农奴揭竿而起,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武装反土司压迫的斗争。以潘德村时年22岁的李新民深受感召,毅然加入红军队伍,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曾4次身负重伤,为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金沙江畔红军亭和红军长征过万德纪念碑

“这里是胜德村委会,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红军纪念碑的位置就是老红军李新民小时候的村旁,站在这里金沙江尽收眼底,让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战斗场面和李新民毅然跟随红军的身影。”以潘德村党支部书记杨永金激动地介绍。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万德镇党员、干部和群众清醒地认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因此,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挖掘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衔接乡村振兴是全镇人民的共同心愿。于是,全镇党员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捐物共计20余万元,总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红军长征过万德纪念碑、红军亭等红色基地。在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铭记红军长征过万德的革命事迹的同时,镇党委政府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措施为干部职工派发三份红利:一是读书充电班的精神红利,二是理论辅导班的思想红利,三是保证每日工间操的健康红利。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在万德土司湖边打造党建长廊、石雕文化乡愁展廊,摩崖石刻文化走廊,以红色文化、土司文化和石雕文化名片,引领乡村振兴,共创万德美好明天!”镇党委书记古建辉对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充满信心。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万德镇党政干部唱红歌跟党走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石雕文化传承增强群众文化自信

万德是闻名省内外的“石雕之乡”。万德境内有储量丰富的白沙石、木纹石、蛇纹石和墨石。家家户户盖房铺院、修路立碑都少不了能工巧匠们精雕细刻的石雕,村村有能工巧匠,户户有石雕文化,可以说石雕情结已经渗入彝乡人的血液。尤其在观音庙前的石阶上那块雕刻精湛的镂空五龙戏珠图,充分体现了当时万德石雕者的高超技艺。庙前还有石质香炉,高约两米,炉身雕刻精美。环绕着庙堂的走廊上都保存着比较完整且精美的雕刻作品。据史料记载,万德工艺发端于六朝时期,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有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等工序,尤以镂雕技艺见长,且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交替使用。青田石雕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工作坊规模逐渐缩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为此,近年来,万德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规范有序地做好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衔接。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末代土司水缸

万德镇镇长戍恩伟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万德镇要完善传承石雕文化和巩固文化设施,延伸农家书屋等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点。加快土司文化馆规划建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文艺创作。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主动融入己衣大裂谷旅游胜地建设,打造新的旅游热点和旅游业态。发掘土司文化遗址,创建土司文化旅游,迎合己衣大裂谷发展,打造万德土司文化品牌。以土司文化精髓传承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振兴。Z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武定县委宣传部李绍德 武定县文化旅游局张绍福)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