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江川区矣文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作者:​汤思琪 发布时间:2022-03-11 原出处:​云南网-玉溪日报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矣文村莲池池水清澈、波光荡漾。

矣文村地处江川区九溪镇,下辖矣文、罗合白、扯纳苴、放马沟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237人,彝族村民占到97.6%,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彝族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近年来,矣文村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围绕“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做文章,在新征程上不断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明新画卷,2017年实现脱贫出列,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了美丽乡村的“矣文样板”。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业兴旺生活美

image.png

村民普兆良正在他的菜豌豆地里认真检查,并将杂草一一除去。

迎着寒风在田间繁忙劳作的矣文村民,成为彝乡早春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矣文村扯纳苴小组,萝卜丰收的场景到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萝卜特有的清香。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普家林麻利地把新鲜萝卜整个投入到机器中,被切割成细长条的萝卜从机器另一端喷涌而出,汁水四溅。据普家林介绍,矣文村海拔高,种出的萝卜个头大、色泽白,吃起来水分足、味道甜,口感清脆,赶上日照好、风大的日子,晾晒三天就可以。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一边,妻子李爱兰正忙着将切割好的新鲜萝卜细条铺在架子上进行晾晒,看着手中抛起的萝卜细条在空中翻滚,丰收的喜悦跃然脸上。“这些年通过转变种植观念,提高种植技术,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在不断提升。今年我家种了15亩萝卜,预计可以晒出5吨萝卜丝,收入4万元,加上种植烤烟、玉米、四季豆的收入,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这几年家中盖起了三层半小楼房,两个孩子也去念书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李爱兰笑着说。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驱车再往山里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一片翠绿欲滴的菜豌豆迎风摇摆,朵朵白花点缀其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普兆良正在他的菜豌豆地里认真地将杂草一一除去。“菜豌豆鲜嫩、脆甜,在市场上价格一路走俏,我家这2亩菜豌豆预计收入1.5万元,家里还有2亩萝卜、2.5亩油菜,只要愿意干,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普兆良边走边告诉记者。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些绿色蔬菜,是我们村的致富法宝。”矣文村党总支书记刘红伟介绍,近年来矣文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壮大特色农业,大春时节以种植烤烟、四季豆、美人椒为主,小春时节以种植菜豌豆、萝卜、青花为主。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通过与蔬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农产品都有了稳定的订单和市场,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萝卜、菜豌豆、辣椒等农产品不仅走出云南,畅销北上广等大城市,还走出了国门,远销日本、韩国。”刘红伟说。目前全村种植萝卜2600余亩,产值800余万元;菜豌豆600余亩,产值400余万元;青花600余亩,产值300余万元。一串串喜人的数字正体现了矣文村在“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上阔步向前。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把锄头,一辆农用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山里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然而,勤劳的矣文村村民却不满足于此。近年来,随着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环境的变化给整个村子带来了生机。矣文村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开启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生态产生效益的全新路径,树起当地美丽乡村的特色品牌,极大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景如画、生态文明的农村环境是农家乐发展的前提,这些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城里的游客闻讯而来,寄情于田园风光,体验山居野趣,感悟自然与人文的生态魅力,我们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山水彝乡农家乐位于矣文村罗合白小组,依山而建,傍水而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不少城市游客和周边村民度假的首选。老板施双贵介绍,当地土鸡、腊肉、黑山羊、山茅野菜、野生菌都是顾客必点的菜品,旺季时每天最少接待15桌游客。“为保证农家乐原生态食材,我们还会向周边农户收购农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施双贵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下一步,农家乐还计划改造周围的老房子,将民族元素融入房间设计,为游客打造吃、住、玩一体化服务。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收入的增加,村民的思路越来越广,信心越来越足。近年来,矣文村按照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以闲置资产为突破口,带动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产业发展。计划改造建设蘑菇酱料加工基地、矣文乡村大食堂、乡村酒馆、陶艺茶馆等特色项目,从住宿、餐饮、商业等方面重点打造休闲旅游,丰富经营业态,推进产业转型。目前,矣文村拥有农家乐14家、土特产经营店1家,年接待游客1.6 万人次,消费金额达300余万元。产业富民的举措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也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态宜居环境美

image.png

老人们坐在矣文村委会互助养老服务站门口的长廊内休息聊天。

产业兴旺,让矣文村阔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而宜居的生态环境同样让矣文村焕发活力。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经矣文村通往外界的道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路面坑洼、道路狭窄,徒步是村民接触外面世界的唯一方式。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今,一条新修好的水泥路串起了矣文村阔步发展的新希望,让这个曾经经济落后、交通封闭的小村庄搭建起了连接美好生活的桥梁,也让矣文村的淳朴之音从山间传到了山外。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春的早晨天气还有些寒冷,从九溪出发顺着水泥路往山上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在古树掩映下,一座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牌匾立在路口,“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矣文生态村落”几个大字非常醒目。进入矣文村,一栋栋风格统一的三层民居鳞次栉比,一面面绘制着彝族儿女生产生活场景、节庆习俗的墙绘让人耳目一新。“彝心彝意跟党走、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民族特色、共建美丽矣文”等宣传语随处可见,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成行,家家门口挂着火红的灯笼,整个村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氛围。再往里走,莲池池水清澈、波光荡漾,周边家家户户门口鲜花盛开,宛若进入一个大花园,美景与村庄屋舍浑然一体,清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老人们坐在矣文村委会互助养老服务站门口的长廊内休息聊天,不时到旁边新建好的娱乐设施上锻炼身体,一幅“水清、路洁、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趁着天气晴朗,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分拣清洗从山上挖来的三七,旁边叶子花枝繁叶茂,金色阳光洒满庭院,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田园之景。老人名叫李绍福,祖上世代生活在矣文村,今年已经75岁的他见证了矣文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前村里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路边随意搭建的猪棚,臭味刺鼻。家家门口都堆放着木柴、松毛、农具,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邻里之间也因此产生过不少矛盾。”谈起现在的生活,李绍福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铺起了水泥路,清理了垃圾,大家也主动拆围建绿,建成一户一家‘小花园’,连成村庄‘大花园’,这些看在眼里的改变让我们的村庄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李绍福欣慰地说。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李绍福身后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考评栏上,红色的“最清洁”几个字特别亮眼。据刘红伟介绍,村里会定期组织四到六年级的小朋友到每家每户检查卫生情况,并进行评定打分,分为“不清洁”“清洁”“最清洁”三个档次,谁家干净整洁谁家最漂亮由小朋友说了算,大伙都很支持。除此之外,每月的5日和20日,村里还会组织全体村民进行一次大扫除,定期开展“门前五包”“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形成全民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为建设生态宜居村庄打下了坚实基础。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造美丽乡村的“矣文样板”,重点在产业,抓手在乡村建设。按照“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建新村”思路,矣文村进行了6万余平方米的拆除重建工作,惠及260余户村民。依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项目,全面推进宜居新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建设等工程,完成了进村道路硬化、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房屋外立面和村庄整体风貌统一打造、村内亮化和绿化等项目,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造美丽乡村,挖掘当地文化底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刘红伟介绍,作为彝族村,矣文村在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坚持把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留住文脉,守住乡愁。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和民族彩绘、举办火把节以及组建小龙茵绣娘基地、刺绣传习馆、月琴传承队等方式,大力弘扬彝族文化,彰显村庄特色风貌,努力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走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之路。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乡风文明和谐美

image.png

村里会组织进行卫生情况检查,并进行评定打分。

彝家儿女天生爱唱歌,夜晚时分,总有一阵阵婉转动听的女声合唱在这个小村庄的夜空久久回荡,歌声来自“俏佐阿妹”合唱团。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负责人李洁介绍,“俏佐阿妹”合唱团成立于2018年,20余名成员全是来自扯纳苴村民小组的彝家妇女,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45岁。每周末晚上8点到11点,她们就穿上民族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拿上歌本在公房里排练。“《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你中国》《石榴籽儿紧相抱》等耳熟能详的歌曲都被我们翻译成彝文,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向外界展现新时代农村妇女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李洁说。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妇女天生的好嗓音加上后天专业的训练,让“俏佐阿妹”的舞台越来越大。合唱团的歌声从村里民族广场飘到玉溪聂耳广场,再到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舞台,甚至传到北京全民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现场。“以前没事时妇女聚在一起除了打牌就是逛街,现在我们有了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就是让更多人听到来自偏远彝乡的声音,感受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洁说。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说“俏佐阿妹”合唱团是矣文村的“颜值”,那么文明乡风吹遍全村则是矣文村的“气质”所在。在村里召开的好人好事评选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讨论着好人人选。是否爱党、爱祖国,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村规民约,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爱护村容村貌、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成员是否通情达理、倡导文明新风,邻里之间不互相攀比、坚持丧事简办、文明祭祀、婚事新办、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都是评议的标准。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春梅家的事情我了解,我来说两句,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地里的花菜和菜豌豆一时找不到买家,大家十分着急。李春梅知道后找了车把农户的菜全部拉到通海销售,最后所有收入都分给了农户,为大家挽回了经济损失,我认为她可以当选我们村好人。”“施绍林作为一名老党员,村里有事或者做公益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第一个到场,说的最少,干得最多,毫无怨言地为村民服务。每次支部开会他都认真思考,为村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村民们通过自己的了解,用朴素简单的话语评价着自己眼中的先进典型。最终,会上所有被评选出的好人好事,被制作成宣传展板放置在村内民族广场旁的小花园里,供所有村民学习。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举行好人好事评议会的目的,就是宣传、引导、教育村民们转变观念,丢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刘红伟告诉记者。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一个彝族村,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调动村民积极性,让文明乡风吹遍全村?党建引领是关键。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矣文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在推动集体发展的重大决策、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上,村级党组织全程参与,党员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确保村集体发展方向不走偏不走样,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建立村民自治制度,通过“民事民治、民事民办、民事民议”的方式,推动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在村民自治中给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最大限度调动村民以主人翁身份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另外,将村庄公共卫生环境、宅前屋后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养护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发挥党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科技推广、产业增收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营造互帮互助、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氛围。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村里每年都会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相关主题服务活动,定期举行“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作用,形成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划分4个网格,组建以老党员、老干部、村组干部为主要力量的矛盾纠纷调处志愿队伍,在碰到村民发生矛盾纠纷时,主动上门调解,摆事实、讲道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组,逐渐探索出以德化人、以德润村的乡村治理体系。(汤思琪)qJ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标题:打造美丽乡村样板绘制乡村振兴画卷 ——江川区矣文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