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盐源县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陈文伟 发布时间:2011-02-05 原出处:彝学研究网 点赞+(

摘要:凉山州盐源县自然风景绚丽多姿,令人向往;地方文化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多样性等特点,使人流连忘返。盐源旅游开发应注意把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善交通、酒店等服务设施,加大对人文景观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盐源县旅游开发对策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一、盐源县旅游资源概述

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东隔雅砻江与西昌市、德昌县、米易相望,南接盐边县,西连云南省宁蒗县,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县山水相连,幅员面积8398.6平方公里。源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盐源拥有国家4A级景区的泸沽湖、闻名遐迩的公母山、遍及县境内的原始次森林、连绵不绝的狮子山等众多绮丽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盐源旅游发展的“硬件设施”。盐源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盐源民族艺术是一项重要的人文资源。它是盐源人民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是民众生存生活的依托,并记载着民间观念、情感、明确意识和潜意识的传承。除在艺术上营造美感外,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独有功效。或提高景物的观赏价值;或增加趣味,启迪游兴,或直接成为观赏对象。譬如我县的彝族达体舞、摩梭人的甲搓舞就以其欢快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仍陶醉在白天奇峰异湖中的游客们,又乘着这迷人的舞曲,在星星月亮伴随下,自由地摇曳着手足。山水人星星月亮舞曲浑然成为一体,心中的愉悦不言而喻。地方民俗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文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火把节、我国现存唯一的泸沽湖摩梭母系社会遗风等,充分展示了盐源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通过对民风民俗的开发,可以丰富文化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开发层次,符合当代体验旅游的趋势。盐源人文资源还包括历史文化古迹。盐源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润盐古道”就穿过盐源县境内。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将会极大地提升盐源旅游档次。自然景观、民族艺术、民风民俗是文化旅游构成中比较显性、外在的因素,它们顺应了旅游者审美和体验的需求。而历史文化遗迹是穿越时空的回归,是一种深沉的生命体味。盐源县旅游资源丰富,这是盐源实施“旅游兴县”策略的基本依据。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盐源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不过,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自然风景区的的人文资源。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那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第一水乡一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每年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四川盐源不仅是自然风景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这是盐源旅游发展的希望和优势。当前盐源旅游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旅游市场仍然以观光游为主体,过度注重对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建设,忽略了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交通设施、信息服务严重滞后等。这些都是盐源旅游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应在以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继续加大人文旅游项目建设

人文资源是沪沽湖旅游区的主题,因此,应该建立摩梭人文资源保护区与人文展示中心。核心是摩梭人母系氏族家庭结构和“阿夏”走婚习俗的保护和展示。这一文化能否得到保护,是关系沪沽湖旅游业存亡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传入,商品经济的冲击,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沪沽湖的核心文化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如摩梭人的婚俗正在逐步脱离“走婚”模式,在服饰方面也出现某些“异化”现象等。我们不难得知,沪沽湖是一个文化脆弱区,对它的保护不仅很有必要,并且非常紧迫。根据沪沽湖人文资源的分布与现状,将沪沽湖摩梭人文资源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非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属于绝对保护地带,必须对其人文资源实行全方位的保护措施。这包括湖岸周边的10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是摩梭人文化保存得最古朴、最完好、最典型的承载体)还有全国罕见的黑教喇嘛寺,大嘴纳西人村寨。核心保护区之外的其它区域,都属于非核心保护区。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摩梭人文展示中心,这是为了让游人对摩梭文化更直观、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摩梭文化的保护。因为摩梭人文化的核心是母系家庭结构和走婚习俗,但是不太直观,特别是走婚习俗,发生在夜间,比较隐蔽,不易观察。摩梭人历史的诸多问题,例如“摩梭”得名的缘由、民族的源流、迁徒、分布、历代的政治状况、“沪沽湖”得名缘由、沪沽湖的过去和现在、摩梭人在历史上的贡献等等,都缺乏系统的讲解。摩梭人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例如建筑、服饰、医药、习俗、音乐舞蹈、宗教仪式等等,也缺乏系统、直观、生动的解说。建立摩梭人文资源保护区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影响深远,惠及后人。在沪沽湖建立摩梭人文化展示中心,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摩梭人文化内涵,不仅增加沪沽湖看点,丰富内容,而且对游人进行启蒙教育。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搞好“末代土司夫人”品牌建设。不久前去世的肖淑明,1927年出生于成都市的文庙街,943年,刚上初三的肖淑明被盐源县沪沽湖左所土司喇宝臣(1976年病死)选中,经当时的西康省省长刘文辉做媒,远嫁到沪沽湖土司衙门当上了“掌印夫人”。当时她才16岁,作为“亲和大使”肖曾执掌土司大印、管理门锁内务。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沪沽湖的末代土司夫人,对于这个“人无我有”的人文资源,应该有效的加于利用。具体来说,在波哇岛(俗称“王妃岛”)恢复肖淑明当年故居。而且,应该在波哇岛建立一个王妃纪念馆,搜集有关肖淑明的生平和历史功绩,整理成文献,并配以图片,使游客能全面的了解这位女中豪杰。进而打造泸沽湖旅游的又一个亮点。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盐源旅游以泸沽湖、公母山为支撑点,因此,公母山旅游开发对提升盐源旅游档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盐源县委县政府应克服缺少资金、技术落后等诸多不利条件果断决策,加快启动公母山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对公母山旅游景区的规划,要注意把宗教圣地、民风民俗、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盐源县城改造成彝人古镇。彝人古镇是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彝人古镇是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地产项目,是可旅游、可居住、可经营、可买可卖、可赚钱的地产。县城作为旅游的集散地,更应该具备旅游的各种要素。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盐源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推进历史文化古迹向旅游资本转变。“润盐古道”由西昌分路,经盐源、盐边、攀枝花渡江入滇,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沿途有许多秀美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县委县政府应启动对这条古道的旅游规划设计。另外,应加紧对盐源卫城镇的城隍庙进行扩修,在盐场恢复古时的盐灶等。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停车难、公交线路不发达、酒店设施无法满足旅客需求、景区公路标志牌缺少或不明显等,盐源旅游的发展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密切相关的。盐源应继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建成方便、规范的旅游基础设施,为团体、散客和自驾车等各类游客提供服务,方便他们进行旅游。比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公交公司合作,开行旅游专线车,把县城及近郊众多旅游景点联系起来;规范各种旅游标志的设置,为自驾车游提供导游、通讯、泊车、加油等完善的服务。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如构建盐源旅游交通GPS系统,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完善的信息服务。酒店的规模及设置应充分考虑各层次的需求,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加大旅游营销传力度,扩大影响

要大手笔,高水准地进行旅游宣传促销。要在收视率高的全国性电视台或互联网上做广告;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艺术家到盐源的旅游景点进行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通过他们的文学、摄影、美术、影视作品来扩大盐源旅游的影响。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盐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如高原湖泊、奇峰异石、遍及全县的原始次森林,宜人的气候等。盐源人文资源独具魅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质朴而独特的民风民俗,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盐源旅游发展的优势,盐源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i7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参考资料
[1]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张利群: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J],民族艺术,2001,(3)。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中彝集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