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楚雄:产业经济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鲜艳

作者:李正雄 姜定才 李发安 发布时间:2019-12-20 原出处:云南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守“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州共投入民族专项资金5.21亿元,整合各类资金100多亿元,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民族经济,夯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根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美丽篇章。
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8.jpg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利么村民委员会玉米冲小组彝族群众采摘小枣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培育特色产业 夯实发展根基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产业是经济之源、就业之本,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所在。由于自然、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位于州府鹿城西南123公里的大过口乡,彝族人口占该乡总人口的90%,日常彝语使用率达98%,是典型的民族聚居乡,由于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闭塞、贫穷、落后一度成了大过口乡的标签。长期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民宗部门的支持、帮扶下,大过口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倾心尽力解决各民族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少数民族地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提升。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2016年被列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建设以来,大过口乡突出示范建设与脱贫攻坚两大任务,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确立了“近抓魔芋、远抓核桃、稳定粮烟与畜牧,探索青花椒、中药材和工业辣椒种植”的产业发展思路,其中,魔芋产业经过20多年的种植、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初具规模。目前,大过口乡种芋基地、商品芋基地、魔芋干片初加工基地正快速形成,全乡9个村委会、191个村民小组、3282户农户(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5户种植魔芋2500亩)种植魔芋12500亩;建成繁种基地3000亩,优质商品芋基地5000亩,设立繁种基地核心示范区200亩,优质商品芋核心示范区500亩,开展魔芋软腐病综合防治3500亩,树立典型种植户100户;全乡有魔芋专业合作社6个,魔芋加工企业6家,每年加工魔芋精粉3000余吨。2018年,全乡魔芋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80.8元,同比增长12%,2019年魔芋总产值预计将达1.71亿元。此外,大过口乡鼓励魔芋种植大户利用资金、技术等优势,走出县、乡流转土地发展魔芋产业,主要分布在楚雄州的南华县、大姚县、双柏县、牟定县、楚雄市等适宜种植魔芋的地区。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魔芋已成为具有大过口乡特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在魔芋、核桃等一批特色经济的支撑、带动下,大过口乡磨刀箐彝福山村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益鸡彝绣山村、蚕豆田咪的么村、碧鸡上下排村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组称号,磨刀箐李家产村融合美丽乡村建设,西康郎、磨刀箐、碧鸡等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创建项目建成。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9.jpg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过口乡魔芋致富带头人向群众讲解种植知识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优化产业结构 壮大民族经济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楚雄州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狠抓项目增投资,调优结构稳增长,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产业优化和升级,不断壮大民族经济。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冬日的永仁,阳光和煦,瓜果飘香,少数民族群众在田间地头采摘成熟的柑橘、草莓、蜜枣……好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位于楚雄州北部的永仁县,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辖区内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种好植物、养好动物”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聚力建设晚熟芒果三产融合示范园、金沙江低热河谷油橄榄产业园、早熟板栗产业园、松露产业园、生猪养殖产业园、蚕桑产业园六大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园进行项目投资和招商,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民族特色经济,拓宽民族地区群众增收渠道。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是一个典型的易地扶贫迁入村,迁入少数民族比例较大。一直以来,村民仅靠种植水稻、蔬菜和养殖生猪维持生计,部分家庭经济收入仅以适当种植烤烟和传统的水果支撑,农业产品、经济作物单一,产量较低、增效不高,全村生产发展缓慢,群众增收致富路子不宽,原驻居民与新迁入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纠纷多、矛盾大。为了让迁入少数民族群众“迁得来、住得下、能发展”,原驻居民与新迁入居民和睦相处,在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李云燕带领下,查利么村提出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园”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先后引进15家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查利么小组、查利苴小组、罗弄小组建设葡萄产业园,引导和发动群众种植鲜食葡萄5000多亩;在玉米冲小组及周边村民小组建设蜜枣产业园,引导和发动群众种植蜜枣2600多亩;在彝族聚居的秧鱼河小组、凹泥奔新村小组建设彝族刺绣产业园,发展刺绣能手500多名。在“三大特色产业园”的带动下,2018年,全村葡萄收入达2200多万元,蜜枣收入达960多万元,彝族刺绣收入达1300多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达8296.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8元,全村产业不断发展,经济连年增收,全村各族群众相互交融、友好相处。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大过口乡和查利么村,只是楚雄州9县1市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业等特色民族经济的一个“缩影”,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将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让彝州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加鲜艳。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来源于《云南网》   作者:李正雄 姜定才 李发安KF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彝州楚雄专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