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浅谈新形势下“虎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作者:李菊兰 发布时间:2018-05-03 原出处:双柏政府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被誉为“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的故乡”的云南省双柏县位于滇中哀牢山腹地,是一个峰峦叠翠、绿树成荫、碧水环绕、鸟语花香的天然大花园。居身于双柏的莽莽群山中,让人流连忘返的,除了那迷人的美,醉人的绿,就是那悠久的彝族传统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里的每一座山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每一条箐都流淌着一个传说。在双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虎图腾文化可以称得上是彝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双柏地理环境复杂,彝族支系众多,形成了双柏民族文化特殊的格局。这些文化古老神奇,原始而生态,客观地折射出人们的原始图腾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8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双柏故以其特征被称为“民族文化的宝库”。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历史文化内涵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双柏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代表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的“三笙”即:“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这“三笙”多年来一直被专家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这里我们所说的“三笙”,它指的是以“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为代表的典型地反映双柏彝族原始图腾崇拜、祭祀、祈福驱邪的傩舞,其表现形式古老独特,是当地彝族群众一代代传承保存下来的。和娱乐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包含了彝族原始信仰的主要内容,即虎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层次的文化特点。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虎节及虎图腾是彝族同胞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标识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有关虎文化专家对双柏法脿小麦地冲彝族人民的生存环境考察认为:上百年前小麦地冲森林茂密,溪水长流,虎、豹等野兽出没。说明彝族先民迁居此地时,虎是他们所看到的最凶猛的野兽,使他们很自然地与本民族的“图腾”联系在一起。当时,法脿小麦地冲人口稀少,加之初来乍到,不断受到外族的欺辱。为了凝集人心,形成合力抵卸外族,他们模仿“虎”舞蹈、祭祀。当地彝族老人说:最初之所以跳虎,是因为受外人欺负,化妆成虎跳跃,外人就认为倮倮人都变成了虎,像虎一样凶猛,也就不敢欺辱我们了。可见虎是小麦地冲彝族人民古老的图腾,本身就具有庇护子孙的功能,同时虎也是凶猛的动物,仿虎能显示自己的强大。正是依靠虎节及虎图腾,法脿小麦地冲彝族村民不断融合外来民族,强化了内部团结。虎节是小麦地冲彝族最基本的民族标识,是一个有号召力的,能凝集民众的,融合外来力量的宗教节日活动。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虎节是彝族农耕稻作活动的重要链环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麦地冲农耕稻作的历史非常悠久,他们在原居地(易门一带)就已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并形成了以稻作为主的农耕祭祀。迁居小麦地冲后,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稻作技术,在此开垦良田,种植水稻。当地彝族老人说,最初开发小麦地冲时,这里山林青青,溪水长流,土地肥沃,他们的祖先在此开垦大片良田,种植水稻,田多人少,因而当时以种稻为主。后来由于人口增多,加之生态植被破坏,大量开垦荒地,造成田少人多,以旱地为主的状况。应该说,这是生态环境改变的结果。法脿小麦地冲地处河谷丘陵地带,气候暖热,水稻种植节令较早。按彝族原始的物候节令,正月十五日后春暖花开,水稻播种的季节到来。因此,虎节就成为当地农耕稻作生产的信号。虎节之后,人们开始耕田、撒秧,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因而在虎节的跳虎活动中,要将一年的稻作生产作出安排,并以跳虎的形式将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生动的展示出来,以便紧凑、有序地按农时节令进行;同时传承古老的农耕稻作技术。因此,跳虎中的从“虎”犁田、耕田、背粪、平整秧田、撒秧、拔秧到载秧、薅秧、割谷、打谷等,集中体现了小麦地冲的农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生产技术。所以虎节成为彝族指导、安排农耕稻作的重要链环。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虎节是彝族祖先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相互关联,这在法脿小麦地冲彝族表现得尤为明显。居住在法脿小麦地冲的苗、杨、李、徐四姓都是迁移而来,他们把虎视为共同的图腾物,虎节实质上是祭祖。以虎祖来维系族系,苗姓虎图腾的原生态是猫(猫与苗相近),至今苗姓仍崇虎敬猫,忌食猫肉,视猫与虎同一概念,把猫作为“虎祖”加以供奉。法脿小麦地冲凡称倮倮者,都要参加过虎节,遵从虎节礼仪,把虎节作为共同的图腾物。此外他们还定期(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崇拜虎活动,其实质上是对祖先的祭祀。因此,虎节的主题是祭祖,虎节包容了法脿小麦地冲彝族自然崇拜的主要内容。法脿小麦地冲彝族长期以来受汉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其传统文化有融入不少汉文化因素,但最基础的仍然是传统文化。在原始信仰中,自然崇拜十分盛行。在他们看来,一切生物都有灵魂,都会对人类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因而必然时时加以祭献。正月初八请“虎”和正月十五送“虎”,都要杀羊祭山神。总之,小麦地冲彝族虎节是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中传承的一种文化意蕴。透过这一宗教祭祖节日,可以窥视法脿小麦地冲彝族的历史现象、文化转型、民族认同象征、民族品质等文化关联以及虎节所折射出的全部历史和宗教涵义。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双柏彝族虎文化的特征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双柏彝族虎文化是“傩文化”的珍存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傩”形成于上古社会,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最初是一种消灾驱邪,纳吉迎祥的仪式。它大概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把双柏现存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等带有明显的祭祀活动的民族民间原始舞蹈界定为傩戏,是傩文化的‘珍存’、‘活化石’”整个傩祭都是利用动作的力量来驱逐鬼疫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渐失传或保存得不完整,只有双柏的傩文化还保留着它原始的风采。在我国历史上,唐宋以前盛行傩祭,“季春”为国家之傩,“中秋”为天子之傩,“仲冬”为百姓之傩也称乡傩。从众多出土文物和古典籍记载中可以看出,傩其源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代形成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傩。至今遗留在彝族民间各种祭祀活动和原始舞蹈中的“面具”、“鬼脸”及巫术活动,就是傩文化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沿袭。彝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对好灵则祭,坏灵则驱。他们崇拜动物,认为动物比人更有力量,是与意识中的鬼疫作斗争的,往往与动物的力量来作为“神力”,以祈福驱邪。云南双柏彝族民间保留下来的原始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等众多带有明显的傩文化特征的舞蹈,其追根溯源,实际上就是傩意识,傩文化在双柏彝族民间民俗中的珍贵完整的遗存。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双柏彝族人奉虎为祖先,是虎的民族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百年来,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滇川黔桂的彝族人民,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从神话到传说,从敬畏到信仰,从崇拜到图腾,从名胜古迹,天文历法到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而繁杂纷呈的虎文化,并且有的支系自称是虎的民族,奉虎为祖先。崇虎的习俗在彝族民间是相当普遍的,但据很多专家所云,至今为止,跳虎这一习俗就只双柏法脿小麦地冲。虽然现在双柏大庄的木久郎、易门白沙坡也在跳,但根源是小麦地冲,至于日本,那更是由中国“传”过去的。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笙”是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的彝族人民至今保留完整的一种传统祭祀舞蹈。彝族人崇虎尚黑,这个彝族村寨的彝族罗婺人,认为自己是“倮倮人”,是虎的后代。以虎为图腾对象,视虎为神灵,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都要举行隆重、庄严、神圣的“虎节”又称“虎神节”或“跳老虎”。在一系列祭祀活动中不断重复老虎开门、老虎勾脚、老虎穿花、老虎摆尾等反映彝族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舞蹈。从完整地保留在双柏县法脿小麦地冲的原始“虎舞”来看,那里的彝族罗婺支系崇虎,视老虎为至尊,并不仅仅为虎具有王者风范。 在彝族原始先民中,虎崇拜比较普遍,尤其是哀牢山北段的彝胞都自称为“倮倮”,即“虎族”之意,男人为“倮倮颇”即公虎,女为人“倮倮嫫”,即母虎,很多彝族学者认为,古代乌蛮部落中的罗婺部、罗迦部、罗雄部、落蒙部、落兰部都“倮倮人”,即“虎族”。乾隆《云南通志•种人》记载:“彝族行为葬,尸体裹以‘皋比’(虎皮),这样,人的阴魂才能还原于虎”。南诏王异牟寻迎接唐使,也是隆重地“披大虫皮”(老虎皮),以表明他是虎族首领。云南双柏彝族民间保留下来的原始舞蹈“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等众多带有明显的傩文化特征的舞蹈,其追根溯源,实际上就是傩意识,傩文化在双柏彝族民间民俗中的珍贵完整的遗存。要“跳虎”,也称“老虎笙”或“虎节”从正月十一日夜晚开始跳虎舞,村民男子们装扮成老虎的模样,和着鼓点,这就形成了他们称之为特有的“虎舞”按照他们的传统跳法,跳虎舞的老虎数量是有规定的,正月十一是11十二是12只,由此类推,正月十五就是15只有一只公老虎,一只母老虎,一只小老虎,到每家每户边跳边唱吉祥歌。“老虎”们跳虎舞由他们村民轮流主持。主持者到山神庙去烧香祷告,希望神灵准许举办这个活动,并保佑来年人畜安康,五谷丰登。跳完虎掌舞后,接着就跳老虎笙。老老小小唱的唱,跳的跳,吹的吹。整个虎笙绕寨而舞,所表现的是从播种到收获喜庆丰收这一系列的农事活动中犁田、播种、栽秧、施肥、中耕管理、收割、喜庆丰收等过程,向人们传授生产技能和农作程序,祈祝户户吉祥如意,平安幸福,一直跳到深更半夜,人们舞兴愈浓,久久不肯离去……正月十五是老虎送祸祟福的日子。这一天比初八接“虎神”还要庄严肃穆。一大早,参加祭祀的人员与“虎”一起来到后山土主庙前,宰一只大黑公鸡进行祭祀。祭祀毕,众“虎”化妆,在土主主庙前跳几圈舞,然后虎队入村驱鬼扫邪,一家一户地进行。祭“虎”后,举行“送虎”仪式。祭送完毕,“虎神”卸妆,所有参与者一起用手捧着吃“虎”从各家各户叼来的肉食,吃完后一年一度的虎节宣告结束。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锣笙”: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生活在哀牢山深处,白竹山下的法脿镇的彝族尼苏罗婺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彝语意为“跳六月”的火把节活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大锣笙开场仪式开始。各村寨的彝族村民点燃火把汇集一起,然后先由毕摩领人唱古歌。古歌用彝语唱,内容是崇拜火神、迎接火神、缅怀祖先的生存创业发展之艰辛之类的《火把节古歌》。吟唱者手拿秧草、箐鸡尾、唱完后开始跳大锣笙,也就是大锣笙开场仪式开始。这一晚的活动有分有合。先是迎火神,然后围着火把集体跳大锣笙,约一个多小时后,大锣笙开场仪式结束。又由六、七个不等的男人组成几个组,分别到各家各户跳,朝贺各家各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幸福。唱毕主人端出饭菜于锣面,与跳锣笙者一起喝酒吃菜。吃过酒菜,活动还没有结束。每个组的领头者还要手扶铁链,到各房屋内掌扫,意为驱邪除秽。最后,由领头者收取供案上象征吉利的“份钱”,取走房内象征邪秽的破筐烂箩之类的物件,这户人家的仪式才算结束。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豹子笙”:“小豹子笙”是地处双柏县安龙堡乡和大麦地镇交界处的石碑山一带沿袭着的一种奇异的民间习俗。过去进行化装表演的都是18—20岁的男青年(或 是已婚男人),而现在跳“豹子笙”的只是8—12岁之间的男童。在进行化装时,参与舞者全身裸体,头脸蒙上棕片,用江边捡回的彩色石头和锅底上的黑灰,分别研成粉汁调匀后,在他们的脸部画上豹子的眼、鼻、口、牙、胡须,头顶的棕片上插着两根箐鸡尾毛,胸前画上龙、牛马、四弦琴等,背脊上画着飞禽或日月星辰,两手染黑,全身肋骨白一道,黑一道,从脖子、手臂至脚背面上豹子的毛色斑纹,用棕叶撕成的细条围系在腰部,化装结束相互间不准再言语,每个手执一根长约一米,直径为2.5厘米的木棍(木棍:驱邪撵鬼的武器)躲藏进西边的树林中。这时,寨子里家家户户都已经在自家的堂屋中摆上松枝三角杈,陈列上香案,供奉着糖果、包子、水果、米花等食品,敞开门窗后都到寨子外边躲藏起来。当锣鼓声一响,躲在树林中的“豹子”们瞬间蹦出,随着激昂的锣鼓声,挥舞着木棍奔向寨子。首先在土掌房顶上尽兴起舞,跟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豹子”们跺脚、转身、挥棍、翻棍、摇棍;踏步、颠步、撮步、飞脚、转脚、甩脚,交替舞蹈互相逗乐,以示威慑邪魔。随着锣鼓的节奏突然加快,领头的一声吼,“豹子”们手执木棍,冲开人群,向一家家敞开的门里涌去,再从一家家屋里冲出,逐户进行“驱赶邪魔”,祈求寨子里家家户户四季平安吉祥。这些“豹子”进屋后,翻箱倒柜,床、桌、椅下面,到处翻腾,然后拿起主人准备好的食物,边吃边扔。当“豹子”们走家串屋进行驱邪魔的过程中,对前来围观的姑娘进行挑逗和追撵,被追撵的姑娘边跑边叫边躲闪(被“豹子”追撵的姑娘绝不会生气),围观的人们站在土掌房顶情绪激动地边吼边欢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笑助兴取乐。当“豹子”们逐户巡视完毕后,就跑上土掌房顶,手舞木棍,欢跑起来,玩耍起“格斗”、“嘶咬”、“繁衍后代”和“孵蛋”的游戏,以示庆贺鬼怪邪魔已被驱赶走。然后,“豹子”们又到庄稼地里模仿人类耕田种地,意为寨子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石碑山下的“豹子笙”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而被沿袭传承下来,它是双柏县少数民族聚集区目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当然,由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民俗文化,这“三笙”作为双柏虎文化的核心,已由原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舞蹈形式,统一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期间到县城双柏集中表演。虽然“虎文化”在其它地方偶尔也有,像楚雄“十二兽舞”中也有“虎”的影子,但都不如双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彝族的虎崇拜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系统的体现,其中埋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线索。通过虎文化可以从小处考察彝族民族历史文化,从一个角度体察民族历史文化之光,认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虎文化”的内涵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什么要挖掘“虎文化”?那是因为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创意产业从发展的角度有产业、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做创意产业,就是要想办法挖掘各种资源振兴经济,为社会发展服务。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要不断追求创新。这就是说,让虎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实现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虎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氛围,具体地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双柏虎文化的传承要从双柏内在的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入手。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双柏要快速发展,而发扬虎文化可以作为发展的灵魂,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将自己的文化传达给外界的认识,让他们更多、更好的了解双柏;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关键所在,有与没有,绝不相同,厚重与否,也绝不相同。在发扬过程中,不能只是看看老虎笙,指手画脚的笑笑,嘻嘻哈哈的闹闹,媒体报道的只是人如何多,来了些什么样的领导,有多么冠冕堂皇等等。双柏现在有很多人也只是为了去看看热闹,但到底是一件什么事?为何要跳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这就很让人云里雾里。我认为要让这民族节日变成一个品牌,应该重振民族节日。让政府部门组织一个“虎文化研究生”很有必要,要从古代开始研究,拿出专门的民俗历史考据出来,然后向民间老大爷老奶奶学习,分门别类,分地方别类,整理成一套礼仪性的节庆菜单出来,让人们知道老虎笙的来历之外,还能够知道这个节日的其他内涵。这是一项浩繁却利乡利民的好事,做了,利千古,不做,只能等着被遗忘。虎文化传承在于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言传身教。1952年“老虎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中断后,为了其能得到恢复,“老虎笙”发源地双柏法脿镇文化站站长姚宽才到处奔走了36年,现已60多岁的他艰难调查、采访、争取资金,终于于1988年,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正月时节,村民们又跳上了“老虎笙”。但老站长年纪大了,便从“老虎笙一线”中退下来,负责排练、组织等工作。由于时代飞速发展,传统文化所占地位越来越小,老虎笙的发展步步艰难,他感叹到:“早年间,老虎笙舞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从小看村里的长辈们跳,自然就学会了七八分,夸张一点说,老虎笙是法脿的彝族人与生俱来的舞蹈,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了,愿意学、愿意跳这个舞的人越来越少。虎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有责任将其恢复,进一步挖掘。”在“老虎笙”恢复的前几年,也是这一祭祀舞蹈最热闹的时候,许多村民都以能亲自跳“老虎笙”为荣。它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享受和心灵震撼,是文艺的一次创新。提炼品牌先要提炼出家乡符号,双柏最有特色的要数酱油和当今最火的老虎笙。现在有很多昆明人都还记得妥甸酱油、妥甸豆鼓,但这几年几乎灭迹了,双柏应该抓住特有符号打出品牌,将祖先留下的品牌发扬光大,同时也将虎文化发扬光大。ND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楚雄彝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