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长板桥村:最具特色的彝族风情驿站

作者:梁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4-19 原出处:梁山新闻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JL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耕地面积3527亩,辖长板桥、擦尔岩、黄土坡、大草坝及深山,5个村民小组,共440余户,2480人,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200元。
 
  长板桥村距西昌市中心30公里,背靠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旅游景区螺髻后山,距螺髻山仙人洞名胜景区1公里。属二半山彝族聚居村,100%为彝族。彝族风情浓郁,是安哈镇的门户,也是安哈镇积极打造的彝族民俗风情旅游第一站。
 
  发展亮点
 
  采访手记
 
  好环境造就好习惯
 
  人们常说,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所谓的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期里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或社会风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会有不同的习惯,因此,要想帮助一些人摒弃陋习养成好习惯,前提要帮助他们改善好生活环境才行。
 
  近日,我们在长板桥村采访时意外碰上了5年前认识的安大姐,她热情地拉我们去她家做客,说要好好补偿5年前的那次待客不周。
 
  安大姐所说的招待不周是段让人心酸而尴尬往事。
 
  那是5年前的一个冬天,我跟随几个公益人士去长板桥村考察几个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因到了晚上山上突然下起大雨,我和一个成都女孩被安置到安大姐家避雨过夜。
 
  那时候的安大姐家据说在村子是家庭情况比较好的,我们到她家后说想要一些热水洗脸,她一头扎进厨房去给我们烧水。因她们家煮饭、煮猪食都是一口烧柴的大铁锅,当天大锅又刚好煮过腊肉,在没有洗洁精的情况下,最后烧出来洗脸水上面还有油花。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悄悄地把热水倒掉,去舀了一瓢冷水胡乱擦了下脸。
 
  让我们至今难忘的是,安大姐把我们带进她家睡房时,狭窄的房间里没有床,只有2张砖头厚的床垫,而他们一家5口竟然就共同居住在这么一个房间。终于,和我同去的成都女孩忍不住说这样的地方实在住不下去。于是,我们四处联系车辆,最后等雨逐渐小些后,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着下山,连夜“逃离”回城。
 
  时光回到现在,我们跟随安大姐再次去到她家时,恍如走进了另外一户村民的家。她家原先的老屋已经不在,原址上是一幢新修的2层楼房。
 
  安大姐带着我们楼上楼下参观,说孩子们读书的读书,打工的打工,楼上的2间睡房空着没人居住邀请我们留宿。
 
  一楼是客厅、厨房和卫生间,客厅里大沙发、大茶几、大电视,城里人家有的家用电器,这里也是应有尽有。
 
  厨房内,大锅大灶没有了,贴满瓷砖的台子上摆着电饭锅、电磁炉、电水壶。
 
  卫生间,沐浴有花洒莲蓬,洗衣是全自动洗衣机。
 
  走进楼上3间睡房,都是落地窗帘配上新式家具温馨四溢,进入得换拖鞋。
 
  环顾安大姐的整个新家,卫生整洁、殷实富足,感受安大姐一家的生活,变化实在太大。
 
  安大姐说,自2013年新修房屋后就没喂猪了,平时要吃肉去西溪买也挺近便的。以前做饭主要烧柴,现在用电、用沼气比烧柴干净方便许多。新房修好后,儿女们最为高兴,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再也不用和父母打挤了。
 
  其实5年前,一家人已经存够修房的钱了。但那时候村子里还全是泥巴路,水电也不畅通,才迟迟没有修房。而居住环境差,生活也过得邋邋遢遢。
 
  在农村,像安大姐一家这样因环境变化而摒弃陋习的村民不少。可见要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还得先帮助村民打造一个好环境,从而进一步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核心提示
 
  若要问长板桥村在哪里?春天可跟着梨花走,夏天可寻着绿荫去,秋天可让果香带路,冬天有皑皑雪景在前方招手……JL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过许多村落,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长板桥村。村内,大大小小的建筑均依山而建,因势而造,错落有致。彝韵十足的青瓦黄房,基脚全是石块石片垒砌,房前屋后一畦畦菜地,一处处院墙也用石块垒出了自己的风格,凝固了历史的沧桑,诉说着和谐的邻里关系。
  置身村落的每一处,都仿佛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情、乡味、乡愁。
 
  〉〉〉千万投资 旧村变新村
 
  长板桥村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但在5年不到的时间里已脱胎换骨:被列为国家优秀村庄规划试点村和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示范村,是全州第一个最具彝寨旅游品牌的旅游型新村建设模板,又是首个新村建设和产业有机融合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2013年以前,长板桥村基本都是机耕路,村里50%以上的民房是茅草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村民要不是靠天吃饭就是外出打工,那时候万万没想到能靠旅游吃饭。”长板桥村支部书记丰伍惹说,长板桥村之变得利于2013年3月西昌市编制的一份《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依托长板桥村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文化禀赋等发展条件,规划设计定位为:彝家第一寨,主要体现“微田园”风格,建成邛海——螺髻山旅游环线上最具特色的彝族风情驿站。
 
  随着彝家新寨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先后投入3700余万元,对全村426户农房进行了风貌改造,新建了村两委综合体、游客接待中心及文化广场。改扩建了村内通组道路、改造电路、新修灌溉水渠、打造有特色的“彝家乐”,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重新打造的长板桥村尊重自然,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建立廊道和开敞空间。房前屋后体现“微田园”风格,并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
 
  无论春夏秋冬,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游。
  
JL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全村兴起 办农家乐
 
  “老板儿,我们就只有4个人,你看着给我们安排一下,总之小猪儿肉和鸡都不能少。”在长板桥村境内的“老彝人农家乐”,每天都会有不少州外游客前来光顾。
 
  该农家乐没有高档的娱乐设施,宽敞的院落内搭建了几个古朴的雨棚,上面挂满玉米、辣椒、大蒜作为装饰,就餐环境就在几棵梨树下。
 
  然而,正是这些土得掉渣的装饰和天然氧吧的环境,吸引了无数客人纷至沓来。
 
  “老彝人农家乐”是长板桥村最早的一家农家乐,差不多开办有10年时间了,这两年,农家乐的年收入都在20—30万元。
 
  据老板阿莫尔作介绍,开办这农家乐纯属偶然。原来,阿莫尔作一家是外县迁入长板桥村的村民,30年前,阿莫尔作的老人公花2千元钱买下了村里一户人家的房子土地,之后全家人落户长板桥村生活。
 
  10年前,阿莫尔作家突然来了2名客人,出价20万要买她家的房屋和土地。看着三间不足100平方米的破房子和一块坑洼不平的院坝对方出价20万,阿莫尔作一家惊呆了,试探性地问对方怎么不去城里买房。可对方告诉她们说,正是看中了她家房前屋后的这处环境,才想买下来办彝家风味的农家乐。
 
  “办农家乐一定赚钱,外人敢投资20万元做,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干呢?”买房的客人走后,阿莫尔作和丈夫商量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办农家乐创业。
 
  对于彝家人来说,烤猪儿肉、烤土鸡家家户户都会做,不用请大厨一家人就能把农家乐撑起来。
 
  阿莫尔作一家是幸运的,农家乐开办起后生意一直顺风顺水,这两年更是火爆得不行。
 
  看到阿莫尔作一家开农家乐赚了钱,村里距公路较近的村民也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据安哈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安哈镇现有45家生态农家乐。2015年,安哈镇乡村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达91.3万人,旅游收入2500万元,带动了老百姓致富,促进了安哈经济社会发展,这其中,农家乐贡献不小。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