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从摆地摊到拿专利:彝族刺绣的市场经济探索

作者:侯文坤、侯丽军 发布时间:2016-04-28 原出处:新华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独具民族特色的坐垫、桌布、布包、钱包、服饰、头饰……颜色鲜艳但不夸张,纹样个性却不花哨,在村民王爱国家的刺绣工作室里,百余样彝族(撒尼)刺绣产品让人应接不暇。
 
  40岁的王爱国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街道办事处小箐村委会小箐村民小组的村民,从小就耳濡目染着当地的彝族刺绣。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这让王爱国瞅见了商机,他从事业单位辞职,开始专心和彝族刺绣“打交道”。
 
  “最开始就是摆地摊,由于有民族特色,经常会卖断货,这才有了自产自销的想法,后来又搞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进行流水线生产。”王爱国说,现在他不仅在国内多地有了实体店,还专门雇了两人打理淘宝网店。
 
  在石林县,刺绣这项技艺遍及彝家村村寨寨。“彝族撒尼女孩会说就会唱,会走就会绣。”小箐村委会主任年志岗说,彝族(撒尼)刺绣不仅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随着云南旅游(9.98, -0.33, -3.20%)的发展,把刺绣这门传统手艺转变成经济收入的老百姓(47.410, -1.16, -2.39%)也越来越多。
 
  2015年,石林景区接待游客数超过了400万人次,石林县刺绣产业产值达到4亿元,刺绣产品售价从十多元到上万元不等。借旅游东风,整村发展刺绣产业在石林很常见,小箐村就是其中之一。年志岗说,近些年随着当地游客数量增多,刺绣这门手工活开始从深闺中走出来。
 
  “以旅促农”,小箐村以民族刺绣、民族服饰加工、销售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逐步兴起,村子里158户农户绝大多数都在从事刺绣,每户单依靠刺绣一年就有3万至4万元收入。2015年,小箐村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左右。
 
  “我们的手绣产品主要是定制,机绣是批量生产。”农民出身的王爱国谈起刺绣产业,思路很清晰。十余年的经营下来,他家那栋破旧的土坯房已换成了三层小洋房。
 
  不仅如此,去年米兰世博会期间,他家的刺绣产品还在政府的支持下走出国门,在世博会的平台上,展示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和文化。
 
  “我们每个月都需要推出2-3个新款,不然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对民族特色与原创设计的坚持让王爱国尝到了甜头。去年10月到12月底,他淘宝网店的销售额超过了8万元,其中一笔5万元的单子是他创业以来接到的最大订单。
 
  不过,让王爱国头疼的是,每当有自己设计的新品放到网店上,一些好卖的款式就会被别人剽窃、模仿。为保护知识产权,他已经拿到了4个外观设计专利,另有5个外观设计正在申请专利。这也让王爱国下定决心要在原创方面继续坚持。
 
  一枚绣花针,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还改变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引出了当地农户对市场的不断探索和思考。如今,和王爱国一样,当地老百姓不再束缚于几亩土地,转而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将五彩丝线变成更大的“摇钱树”。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