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彝医药典籍“活”起来——楚雄州彝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展
10月21日—2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2024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会暨彝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宣介会将在楚雄市举办。
彝医典集,是彝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瑰宝,以彝族“本草纲目”——《齐苏书》为代表的一批古彝医书更是为中(彝)医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一起提前了解楚雄州是如何让彝医药典籍“活”起来、让彝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展的。
走进楚雄高新区庄甸医药园区中国彝医药博览馆,近万种鲜药、干药、腊叶标本和药材样品排列整齐,展柜中陈列着《齐苏书》《西南彝志》《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等彝文古籍文献,整个展厅弥漫着药香和书香,充满着浓浓的彝医药气息。
中国彝医药博览馆
博览馆的镇馆之宝《齐苏书》,又名《双柏彝文医药书》,著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是迄今所发现的彝文医学书籍中年代最早的医药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要早12年。“齐、苏”皆为彝音,“齐苏书”意思是记载药的种类的一本书。该书是一本典型的彝族医药方书,它把彝族的医药经验加以简略地归纳汇集,比较客观和准确地反映了彝族在当时治疗各种疾病行之有效的用药经验。
《齐苏书》
“《齐苏书》记载有56种病症、87个处方、274味药。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以彝族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楚雄州中医医院退休返聘专家余惠祥介绍,“该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书中所述治病药物,以彝族地区群众易找到的为主,对彝族医药的贡献很大。”
彝族人民传播和延续彝医学知识
千百年来,勤劳的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医学经验并用彝文记录下来,流传至今。为使彝医学知识得以传播和延续,人们不仅口耳相传,而且将其载入书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学者对彝医药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相继出版了《彝药志》《彝族医药学》《彝族医药荟萃》等用汉文写成的彝族医药书籍。截至目前,我州先后发掘整理了《齐苏书》《医病书》《医病好药书》《寻药找药经》等彝医药古籍文献21部。
《中国彝医药典籍》
近年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4省区专家和学者通力合作,共同组织编纂《中国彝医药典籍》,2023年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彝医药典籍·病症用药卷》,全面收录了在彝族地区影响较大的《齐苏书》《医病书》《医病好药书》等6部彝医药古籍。将于近日发布的《中国彝医药典籍·罗婺医药卷》是该编纂项目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中)彝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我们通过搜集、整理、翻译等一项项烦琐的工序,只为将这些医药古籍传承延续应用。”中国彝医药典籍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周能汉在谈到编纂《中国彝医药典籍》时如数家珍。
彝医药典籍
彝医药样品
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在浩如烟海的彝文文献中,彝医药就像散落其间的粒粒珍珠,亟待我们去探寻、去发现。“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彝医药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充分开发利用彝族地区医药资源,为彝医药事业发展奠定坚实文献基础,推动彝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彝医药的智慧和力量。”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院院长窦小刚说。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作者:记者 张文静 许涤生 石元军。
来源:楚雄州融媒体中心;一审丨杨芬;二审丨李彦锟;三审丨寸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