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要闻

抛陋习树新风 峨边:道路修到哪里 文明之风就吹到那里

作者:熊强 李春雨 发布时间:2016-11-12 原出处:四川新闻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堡镇九家村新寨道路。峨边县委宣传部供图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新闻网乐山11月11日讯(记者 熊强 李春雨 摄影报道)从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城出发,汽车奔驰在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上,从谷底到山巅、再从山巅回到谷底,近乎垂直的山体,给人仿佛游走在悬崖边上的感觉。抬眼望,青山碧水间,错落有致的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沿着蜿蜒曲折的水泥公路次第展开,冲天牛角与墙面红黑相间的彝族图案交相辉映。走进彝家,明亮通透、窗明几净,室内陈设摆放整洁有序,全然没有脏乱差的影子。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始终把夯实全面小康基础作为首要责任,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调动群众内生动力、激发群众活力,并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文明之风吹进彝家的千家万户。真可谓,道路修到哪里,文明之风就吹到那里。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衣柜内的物品摆放整齐有序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转“灌输式”为“亲情式”,彝家生活起了大变化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条洁净小路,一栋特色‘土’房,一口古朴火塘,一户山水人家,一屋欢声笑语。”这正是当下彝家风貌的真实写照。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边彝族自治县觉莫乡为觉村位于峨边县城的西南方向,从县城驱车,差不多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汽车沿着山间公路,从谷底爬升到山巅,当你站在彝家小院前,看着彝家风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月8日,是为觉村二组李阿军家嫁女的好日子。在这里,姑娘出嫁是村里的大事,几乎全村的村民都会来道贺。下午,跟着为觉村村主任严日达沙一起,四川新闻网记者顶着蒙蒙冬雨,来到李阿军的家。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阿军的家,是传统的彝家建筑,白墙青瓦、三色花窗、冲天牛角……彝族图案随处可见。走进院子,四川新闻网记者就被这里的热情所吸引,先前被山风吹得瑟瑟发抖的身体,一下就变得暖和起来。院子里,乡里乡亲围坐在火堆旁,你一言我一语的拉起了家常,脸上堆满了笑容。看到村主任严日达沙的到来,大家暂时放下话茬,纷纷与其打起了招呼。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屋内,李阿军家大厅的家具陈设和电器设备摆放有序,干净而整洁;大厅两侧,是卧室,里面都是清一色的席梦思大床,床上用品和日常衣物都摆放整齐。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阿军介绍,这些年,在政府脱贫政策的帮助和引导下,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居住环境也好起来了,“真的是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也形成了好风气。”李阿军笑着说。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下午五点之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到了彝家人晚餐的时间。从李阿军家的大厨房里,一盆盆彝家风味的坨坨肉鱼贯而出,被端上餐桌。邻里朋友围坐在餐桌前,一边用餐一边聊天。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筵席上很少有人喝酒,但严日达沙还是走到每一个桌子前,再三叮嘱大家酒后要注意安全,决不能酒后开车。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长期以来,彝区婚丧嫁娶席地而食等时有发生。为改变落后现状,峨边彝族自治县认真总结经验,创新探索推行“亲情工作法”,经常深入群众中与群众交心谈心,主动拉近干群关系,实现法治和亲情相融互通、相互补充。严日达沙这次来“赶人情”,就是为了落实“亲情工作法”。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为了改变彝区婚丧嫁娶席地而食的习惯,不少村子还专款购置了筵席用的桌椅板凳,供村民免费使用,保证食有桌、坐有椅。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群众当作亲人,从亲情角度真正关心和帮助他们,老百姓最终也会把党员干部当亲人。”峨边县委书记谭焰说,在村民操办婚嫁等筵席时,乡村干部还会主动到场祝贺,并帮忙现场指导大家如何搞好食品卫生等,还以拉家常形式宣传交通安全等法规,“工作方法从难以接受的‘灌输式’转变为自然而为的‘亲情式’,各项工作自然游刃有余。”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高”治理,老百姓心里乐了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觉莫乡的彝族聚居区内,四川新闻网记者注意到,在每家每户的墙上,都贴有一张彝汉双语、名为《树文明新风、建和谐社会、奔全面小康》的黄色纸张,里面的第一条,就对彝族婚姻的聘金和礼金的控制标准进行了规定:聘金最多不超5万元,礼金最多不超2万元。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近年来,大小凉山彝区婚嫁聘、礼金呈偏高趋势,平均10-20万元,导致彝区部分群众因婚返贫、因婚致贫。峨边彝族自治县以整治婚嫁聘金、礼金“双高”问题为切入点,大力实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政府引导+德古会盟+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推动彝区婚俗新风,实现婚嫁聘礼金大幅下降至5万左右,赢得群众拥护。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阿军的女儿李阿枝从卫校毕业后,在县城的一家医院当护士。与她现在的老公是自由恋爱。据李阿军介绍,要是搁在前些年,以李阿枝的条件,结婚聘礼怎么也在10万元以上,但是,自推行“双高”治理以后,聘礼的金额下降了,“这次阿枝结婚,我们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聘礼和礼金总共收了7万元。”李阿军说,看似聘金和礼金少了,但背后的负担却减轻了,“我们老百姓都在心中偷着乐呢。”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谭焰介绍,在“双高”问题的治理上,峨边彝族自治县成立了推进彝族婚嫁新风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纪委、县民宗局、县司法局等1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整合部门、民间德古、家族代表、民族工作者等力量,成立彝区婚俗新风倡导委员会,指导各乡镇开展婚俗新风工作,确保制度执行由上而下落到实处;同时出台推进彝区婚俗新风的实施意见,由新风委员会每年举办1次彝区婚俗新风专项研讨会,把婚嫁聘、礼金种类和数额相对固定下来,向社会公布;建立“新风教育课堂”,组织民族工作者、党政干部、民间知名人士每年深入乡镇宣讲婚俗新风不少于2次,确定每年11月为“婚俗文明新风宣传月”,大力宣传《婚姻法》、习俗习惯等法律法规和民族习惯法等,在全县营造婚嫁“双高”改革的浓厚氛围。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实施协会自治、家支自治、村民自治。”谭焰说,充分整合民间资源,组建“德古”协会,以德古“誓盟”为主要载体,引导群众自主减少婚嫁聘、礼金;通过“德古”协会加大对彝区家族、家支的教育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家族、家支威望对群众婚嫁事宜的监督制约作用,通过家族自治、家支间相互约束,确保婚俗新规顺利实施;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等方式,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将抵制旧习陋习、倡导婚嫁新风作为“村规民约”的核心内容,各村明确本村聘礼金的种类、金额和金额上限,并报乡镇备案。“同时,将村务工作和村规民约紧密结合,通过户长承诺、家支盟约、德古监督等确保制约力度。”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仅如此,针对“双高”的问题,峨边彝族自治县还建立了干部示范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约束公职人员、党员干部及其子女婚俗行为,实行党员干部及其子女婚嫁聘金礼金备案公示制度,婚嫁双方必须提前5-10个工作日备案登记,并将备案登记向社会公开;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建立监督举报经费10万元,纳入县财政预算,举报党员干部违反“双高”规定并经查实的,对举报者奖励500—1000元,同时,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根据举报线索,对违反规定者进行调查处理;每年设立专项考核经费2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将抑制婚嫁聘礼金“双高”、推进婚俗新风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对当年新婚对象聘礼金没有突破全县控制标准的乡镇予以奖励。将治理“双高”问题与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晋职晋级,党员民主评议挂钩,对违反聘礼金“双高”标准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进行通报批评。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移风易俗文艺表演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调动群众内生动力 脱贫致富要先“富”脑袋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区群众生活习惯悄然发生改变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随着脱贫攻坚步子越迈越大,彝区人民的幸福生活,犹如美丽的索玛花,正在美丽绽放。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谭焰介绍,实施移风易俗,最终目的,就是要激发彝区群众的内生动力,集中他们的力量,向着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前进,最终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富裕。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明新风的养成,使彝区人民的思维发生了改变。现在,大多数青壮年开始走下山,到县城、乐山市、成都市,甚至沿海地区务工。也有不少村民开始在家尝试创业,发展养殖和种植。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觉莫乡茨竹村四组的莫色汪体,不仅是乡上的“德古”,还是文化大篷车的演员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在去年三月发起成立了钓鱼沟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这个合作社内,有26户居民养鱼、5户养猪、7户养蜂、5户养牛。他自己除了养蜂外,还养殖了几十头野猪,“今年单是蜂蜜就卖了2万多元,等到明年野猪出栏的时候,那时候日子就过得更加红火了。”莫色汪体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明年,卖蜂蜜的收入,应该在3万元左右,野猪的收入就更高了,按照每头野猪100斤、每斤卖20元计算,除去养殖成本,每头野猪至少能赚1000元左右,每年按照出栏60头计算,就在6万元以上,加上蜂蜜的销售,年收入达到10万元,脱贫致富将不再是梦。0M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