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史海钩沉

戴国斌:明代航海家姚安籍大宦官杨庆初识

作者:​戴国斌 发布时间:2024-11-2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它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向世界展示了明初中国的强盛国力和海上远航能力,虽是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到之处赐与当地人财物,以换取当地人对中国皇帝的“臣服”,但他们入乡随俗、求真务实的和平外交方式,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团队中,涌现出了王景弘、杨庆、洪保、罗智、唐观等一批宦官出身的大航海家。其中的杨庆,在曾追随郑和团队出使西洋的南京人巩珍所撰的《西洋番国志》一书卷首收录的三通敕书,其中有二通皆涉及一个名叫“杨庆”的宦官:其一,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初十日,“敕太监杨庆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合用各色纻丝纱锦等物,并给赐各番王人等纻丝等件。敕至,即令各该衙门照依原定数目支给。仍令各门官仔细点检放出,毋得纤毫透漏。”其二,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初四日,“敕南京守备太监杨庆、罗智、唐观、大使袁诚,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敕至,尔等即照数放支与太监郑和、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监洪保等关领前去应用,不许稽缓。”由于史料记载不全等原因,过去只知道杨庆是明朝前期一位位高权重、颇受皇帝倚重,官至正四品的南京守备内卫都知监太监(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卫戍区司令级别),负责皇帝的内卫和出行等的安全保卫,参加过几次郑和船队的下西洋活动,重点负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后勤物资保障等。对杨庆的籍贯、经历、贡献等知之不多。2005年月10月上旬,位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德学院在校区内建盖教职工宿舍楼时,发现一座古代砖石墓,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获悉后随即前往进行调查,并在施工方的协助下于10月25日对已暴露的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确认是明初著名大宦官杨庆之墓,此墓为杨庆的养子杨仁修建。陪葬物虽然不多,但墓志铭保存比较完好。通过墓志铭,揭开了杨庆的一些身世之迷。知晓了杨庆是云南姚安人,与同是宦官出身在大航海家郑和(昆明晋宁人)、洪保(大理人)一样,都是云南老乡。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杨庆是楚雄地区唯一参加过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壮举的人,也是姚安地区古代外出做官官阶级别最高,职位最显赫的一人。墓志铭文清晰可辩,铭文如下:
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明故都知监杨公墓志铭

文林郎监察御史陈芸撰文,徵仕郎中书舍人姜浚书丹,徵仕郎中书舍人刘素篆盖。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都知监太监杨公庆宣德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奉,敕差来镇守南京,其年四月十九日到,遂病,不能视事。以七月二十二日终于三山里第,寿年六十有四。卜以八月二十八日葬于城南窑头山之原。前期,中书舍人姜孟圭率其养子杨仁等拜而求铭,辞不获,乃按状而为之铭。铭曰:杨氏之先,爪出南淇。历世显贵,簪绂蝉联。父曰寿奴,万户姚安。母曰赵氏,德容克完。是生我公,际会云龙。发始垂髻,入侍皇宫。出入内庭,谨密志诚。圣情欣悦,赐以“庆”名。抵奉天戈,克平内难。厥功居多,恩升太监。扈驾北征,再镇永平。胡人远遁,赫有声名。上念其劳,复怜其旧。重惟南京,命公镇守。宠赐既隆,公心实喜。胡为南来,一病弗起。吏民失望,部属感伤。公卿奔吊,车马盈廊。生既显荣,官为中贵。寿过六旬,死复何愧。吉日令辰,将以窀穸。窀山之原,是公玄宅。我本无文,忝曾荆识。中书属我,命题墓石。文虽不工,事则确实。用勒坚珉,以昭无极。从仕郎中书舍人胡廷铉仲子彦誾镌。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dimage001.jpg

(出土的杨庆墓碑碑文)

据墓志文中的记载,可知杨庆墓志铭系陈芸应中书舍人姜孟圭与杨庆养子杨仁的敦请“乃按状而为之铭”,据以可知,述介杨庆生平的行状文字亦可能出自姜孟圭手笔。据考:挂名撰述杨庆墓志铭的陈芸,官拜文林郎、监察御史。属当时的名流了;墓志铭的书人为徵仕郎、中书舍人姜浚。姜浚字子澄,江宁人,洪熙元年(1425年)授中书舍人,曾出守云南广南府,是当时著名书法家,尤善楷书;为墓志篆盖的徵仕郎、中书舍人刘素,字太初。是明初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志文末尾提到的刻工胡彦誾也是当时有名的书家,为中书舍人、著名书法家胡廷铉仲子。能有这些当时顶尖的大师级人物为其撰写、书丹,镌刻墓志铭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杨庆在当时地位之显赫了。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墓志铭》中说,杨庆是宣德五年,即1430年病逝,寿年六十有四。那么他应该是出生于公元1366年,即元朝至正二十六年。明朝初期,朝廷大多采用“宣索”的方式物色安南、朝鲜、女贞等异族子弟为宦官,间亦有罪极之人或敌酋之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傅友德(?-1394)为统帅,朱元璋义子沐英为右副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带领30万大军进军云南,打败了云南梁王巴匝刺·瓦尔密,随后攻东川、威楚、曲靖、中庆、武定,诸蛮皆降,紧接着又分兵攻下姚州、大理、鹤庆、丽江、石门荡以及金齿、车里、摩些、和泥、平缅等地。洪武十六年(1383年)平定了蒙化府、邓川州后,又渡过金沙江平定了北胜、漓江等府,仅在平定北胜和漓江等府之役中,就总共收降部民数十万户,斩首一万三千余级。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全境已经平定,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班师回京,沐英留滇世守云南。明军平滇之役前后历时3年左右。这期间,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辛未(3月4日),傅友德曾派出专使解送了故元梁王家属以及故元威顺王子等一批俘虏到的部落酋长、酋长子女等到京师。关于此次解送的人数,高岱《鸿猷录》记载为3118人;而夏燮《明通鉴》卷7记载为318人。并且上奏云:“云南自元世祖至今百有余年,屡经兵燹,图籍不存,兵数无从稽考,但当以今要害,量宜设卫戍守耳。就其赋税,据故元司徒平章达里麻言,元末田土,多为豪右隐占,今循元旧制,岁用不足诸卫军食,恐有不足,宜以今年所征粮并官田及盐课所入悉给之。”朱元璋准其奏。在这批解送的人员中,除梁王家属旧故、一些地方部族酋长外,还有一些俘虏到的部族酋长的孩童。伟大的航海家马和就是此时被明军俘虏,时年11岁,先至南京、后又到了北京。因手脚勤快,办事认真,14岁时被阉割后选入时为燕王的朱棣燕王府当童奴的。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发动“靖难之役”进攻南京,与建文帝朱允炆争夺皇位,28岁的马和跟随朱棣多次征战,累建战功。朱棣夺得帝位后,改国号为“永乐”,论功行赏,赐马和姓郑,改“马和”为“郑和”,并提拔为四品“内官监”太监。成为受皇帝信赖而较多地参预朝廷大事的大员。杨庆的经历应该与郑和大致相同,也是明朝大军征讨云南,在云南各地方部族离析的情况下,被明军俘虏并以敌酋子弟的身份被阉为火者送进宫里的姚安地方部落酋长子弟。进宫后也是被送至北京燕王朱棣的燕王府,因“谨密志诚”,朱棣高兴了,赐以了“庆”之名。因为《墓志铭》中说:“出入内庭,谨密志诚。圣情欣悦,踢以“庆”名。”这里所说的“圣”无疑是指朱棣,而非建文帝朱允炆,如果是朱允炆的话,朱棣夺得帝位后,不可能留存出入其内庭的太监,更不可能还让杨庆步步高升,担任位高权重,掌控皇室安全的内卫太监总管;也不可能让杨庆参与负责带有一定查找朱允炆下落,并对其实施追杀性质的下西洋活动。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据《墓志铭》,杨庆曾“抵奉天戈,克平内难”,还可证其也是早年被分配到燕王朱棣藩邸供役的内侍之一。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厥功居多”,被提拔为都知监太监,明成祖踢以“庆”名。史载,当燕王朱棣兴兵靖难之际,以碍于伦理刚常,“士大夫多缩匿,而诸阉者无所顾惜,且又多为域外人,文皇既借其锋”,进而登大宝。而此辈以军功翊助的宦官亦多被御赐姓名以示殊宠,如马三宝赐名郑和、保儿赐名李谦、猛苛赐名云祥、哈喇贴赐名田嘉禾、狗儿赐名王彦等。可知杨庆其时亦在受赐姓名的诸阉者之列。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杨庆被俘虏进宫的年龄在《墓志铭》中只作了概念性的描述,说是“发始垂髻,入侍皇宫。”发始垂髻一般指小则三、四岁,大不过七、八岁的年龄段。而按杨庆的出生和傅友德征讨云南虏童进宫的时间看,杨庆进宫时的年龄应在16岁左右。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dimage003.jpg

(出土的杨庆墓碑一角)

《墓志铭》中说:“杨氏之先,爪出南淇。历世显贵,簪绂蝉联。父曰寿奴,万户姚安”。“爪出南淇”说明杨氏祖辈就是南中本地人。查遍姚安各种史籍,无论是官师、乡贤、卓行、寓贤、忠义、孝友、文苑、义行、方技、氏族等均无杨庆父亲杨寿奴的丁点记载,如果说杨氏之先是“历世显贵,簪绂蝉联”的话,是不可能在地方史籍材料中没有记载的。笔者认为,杨庆的祖上很可能是姚安地区的一个小一点的少数民族头领,具体说可能是姚安地区的一个彝族部落酋长。因为从姚安的历史看,彝族是这里的土著民族,汉族人口是在傅友德征讨平定云南后才大量进入的。所谓“历世显贵,簪绂蝉联”只不过是撰文者对杨庆的吹捧抬爱而已。“万户姚安”并不是说杨庆的父亲杨寿奴是姚安的万户候,管理着姚安万户居民。在姚安的历史上并没有“万户府”这样的行政设置。但出现过归大理“万户府”管辖的情况,具体是在公元1253年(元朝理宗宝祐元年),蒙古兀良合台攻取鄯阐,俘获段兴智,大理国亡后。元朝在姚安、大姚建立了统矢、大姚千户所,隶属于大理“万户府”所辖。到公元1274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罢去了统矢千户所,在姚安设州,改大姚千户所为大姚县、隶属于姚州。《墓志铭》中所说的“万户姚安”实际上是指大理“万户府”所辖下的姚安,这在时间上和事件上与姚安的历史演变是相符的。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能够官至大明正四品的内卫都知监太监,并且组织领导并躬身参与了七下西洋这样的世界航海壮举的人,无论对家族还是地方都应该是无尚荣耀的。然而,杨庆在家乡姚安等的地方文献史料中却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杨庆必竟是被明军俘虏后掠带而去的,在当地民众的眼里是叛投了“敌人”,传统文化思惟中,叛变投敌绝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其二、杨庆被明军俘虏掠带去后,被阉割为火者送入宫内做了太监。对传宗接代思想极为浓厚的古代人来说,被阉做太监,对家族是不可接受的,对一个地方也同样不是光彩事;其三、杨庆入宫后,投奔的是篡权夺位的燕王朱棣,而且还在朱棣篡夺建文帝朱允炆皇帝位置的“靖难之役”中“厥功居多”,这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惟中叫做“助纣为虐”、“大逆不道”,这是社会和世人不可能接受的。这也就朱棣虽然夺得了皇位,但一直压在心里的一块心病。以致于他在当上皇帝后依然耿耿于怀,派出胡莹等一批批内卫太监特务奔赴全国各地,派出郑和、杨庆、王景弘等众多大太监七下西洋,用几十年的时间,从陆上,海外全力查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并力求追杀的根本原因。第四是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还很少,不可能认识到郑和、杨庆、王景弘等率领庞大船队出海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是杨庆早年被虏阉割入宫(16岁左右时)离开姚安,后长期在京畿要地担任内卫都知监太监,责任重大,又负责下西洋活动这项庞大工程的后勤保障和参与下西洋活动,加之古代姚安与京师关山阻隔,交通信息不通,家乡的史书史料编撰者对其不了解、不知道等,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基于这些原因,杨庆及其家族情况在他家乡的地方史籍文献中没有记述也就不足为奇了。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虽对姚安明代姚安籍航海家杨庆作了一些推理性的研究和思考,但囿于水平不高、资料有限等诸多原因,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官至正四品,在大明初期有着重要影响的内卫都知监太监,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的重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对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杨庆身上依然有限多“迷”。如: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杨庆进宫的经过,到底是如何发迹的,贡献有那些,功过是非怎么样,在“郑和七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到底是姚安哪个具体地方的人、家世情况如何等等,都还有待专家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只能起个“抛砖”的作用,文章题目姑且就叫《明代航海家姚安籍大宦官杨庆初识》吧,也就是粗浅、表面初步认识的意思,希望能引出真正的“玉”来。M7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注一: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昆明晋宁县郑和研究会赴姚安杨庆故里考察调研交流团”交流的相关材料,在此致谢!
注二:本文分别原载《楚雄社科论坛》杂志和《龙川江》杂志。

作者简介:戴国斌,男,倮倮颇彝族,中共党员。姚安地方历史和彝族文化学者、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人。曾当过教师、记者、行政领导、刊物主编等职,现任四级调研员。参加工作数十年间,已有2000余件新闻、信息类作品在省、州、县各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有100余篇各种题材论文刊发于各地的各级各类报刊和杂志。其中: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20余篇;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40余篇;民族文化研究方面20余篇;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方面30余篇。地方区域经济研究、党的建设及其它题材方面30余篇。有60余件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零星刊发于地方各级刊物和书籍。曾完成过《云南省情·姚安篇》、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各县市在香港《大公报》开展专版宣传的“姚安县专版”和《中国广播电视总汇》姚安县相关内容条目的撰稿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