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记录中的石林
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1982年11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6月28日又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890年,彝族先辈群像
石林风景区由大小石林(以下称为石林景区)、乃古石林(以下称为石门景区)、芝云洞、大叠水瀑布、长湖、月湖、奇风洞七个区域景区组成,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范围达35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和“天下第一奇观”之称,是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石林景区、石门景区是真正石笋林立的景区,是石林风景区的核心景区,也是本文讨论的对象。石林景区位于石林县城东北,面积12平方公里,因位于李子箐而被称为李子箐石林;石门景区位于李子箐石林东北,面积10平方公里,因位于和摩寨而被称为和摩寨石林,两个景区相距8公里。
和摩寨石林与李子箐石林风格迥异。李子箐石林石笋密集、像生石景多而著称,景区里千峰比肩,大小高矮,较为接近,远观但见一片密密簇簇,似缺少变化跃动;近赏则大不相同,那神奇的大自然的精雕细琢,使得石形无论鸟状、兽状,或似人、似物,均神情逼真,惟妙惟肖。
和摩寨石林即黑松岩景区,又称乃古石林,“乃古”是彝族撒尼语,包含了“古老”和“黑色”的意思,乃古石林的确也是一片黑黝黝的肤色,石笋的分布较石林景区稀疏,形状也比较单纯。石门景区进入石门以后,原野开阔,石质粗犷黝黑古朴,气势磅礴,有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精巧细致的东西较少。
由于现代化的旅游开发、建设与宣传,石林风景区现在已经闻名世界,那么在历史记录中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石林风景区所在的石林县历史上为路南州。《元史·卷六十一·地志理四·云南行省》记:“路南州,州在本路之东,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宪宗朝内附,即本部立万户。至元七年,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伽为澄江路,落蒙为路南州,隶澄江路。”而“陆凉州,南诏叛后,落温部蛮世居之。宪宗三年(1253年)内附,立落温千户,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陆凉州。隶曲靖路。”
元朝征服云南之时,以南诏大理国之落蒙部(即落蒙县,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二·陆凉州》记:“夷语以县为部。”)立落蒙万户,辖落温部改置的落温千户,这是今天石林县与陆良县这两个相邻的县第一次共同归属同一个行政区域,一共二十三年。以后分道扬镳,路南州隶澄江路、澄江府,陆凉州隶曲靖路、曲靖府。民国二年,路南州改路南县,陆凉州改陆良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两县同属宜良专区,1954年宜良专区撤销又一同并入曲靖地区,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县,至1984年路南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这是今天石林县与陆良县这两个相邻的县第二次共同归属同一个行政区域,一共34年。
但是不管这两个县隶属关系如何,两县始终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南盘江纵贯陆良县流入石林县,南盘江支流巴江则纵贯石林县全境。
1891年,彝族儿童学习
明代在路南州设有和摩驿站,在陆凉州天生关设有石门军哨。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之六·赋役志》记:“路南州:和摩驿站银一百三十六两五钱二分。”又《滇志·卷之七·兵食志》记:“六凉卫:军哨:母鸡山、石门、高山、棠梨、栗树林、青山、清水沟、石鱼。”
清代沿袭了和摩驿站,撤销了石门军哨,但继续保留为村名。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五·云南三》记:“路南州:州境有革泥巡司及和摩驿。”《清史稿·卷七十四·地理志二十一·云南》记:“路南州:驿一,和摩。”清·乾隆《陆凉州志·卷二·村寨》“南乡:石门哨、清水沟、天生关、和摩站、青山、木龙、蔡家营、大哨。”
元明清三代,和摩驿站与天生关、石门军哨之间,为路南州和陆凉州的交界,石林景区在路南州境内,而石门景区则全部在陆凉州境内。并且石门景区位于陆凉州进入省城的大道之中,道路即穿石门而过。
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这两个相邻的县所辖的行政区域曾经进行过调整,包括石门景区在内的部分原来属于陆良县的地域划给了路南县。1955年6月,石门景区所在的陆良县天生关乡所属二十五平方公里(石门景区只占十平方公里)地域全部划给了路南县,里面包括天生关、和摩站、石板哨等八个自然村,石林景区和石门景区由此全部属于路南县。
与石林景区和石门景区景致风格不同一样,两者在历史记录中的际遇也大相庭径。石林景区根据目前对文献的检索情况,在清代以前还没有历史记录,石门景区则早在元朝时期即被记录在案。《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云南行省》记:“陆凉州·景致:石门。在陆凉西平壤中,石笋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百仞,参差不齐,望之如林,俯仰侧植,千态万状,东西行者皆穿其中,故曰石门。”这是出现在历史记录中有关石林的最早的文字史料。
以后明清两代及民国沿袭,文字略有增损。明·正德《云南志·卷九·曲靖军民府·山川》记:“石门:在陆凉州西平壤,石笋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数仞,参差不齐,望之如林,俯仰侧直,千态万状,东西行者皆穿其中,故曰石门。又东出数百步,有离石焉,状类西岳三峰,宛然如画。”清·乾隆《陆凉州志·卷之一·山川》记:“石门峰:治西南四十里,地名石门哨。其石蔓延三十余里,嵯峨叠起如环屋崇台,至此,石高十余丈,崭然孤峙,石笋森立如门,中通一径。”民国《陆良县志稿·卷二·山川》记:“和摩站有石峰,孤秀高耸,垒石而成。四面峭石,狮蹲象伏,百怪千奇。每逢雪天,如五笔直插云霄,瑶岛琼林,天然绘图。”
由于石门景区地处交通要道,今天仍然是324、326两条国道的交汇经过处,明代专门设立军哨进行警戒,商旅行人如织,识者甚众。石林景区则由于没有位于交通要道上,地处相对比较偏僻,而鲜为外人所知,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云贵总督范承勋主编云南省《通志》时,才首次出现在历史记录中。康熙《云南通志·卷之六·山川》载:“路南州·石林:在路南堡东北,旧名李子箐,怪石森立,嵌结玲珑,下有伏流,深远莫侧。”这是目前已知关于石林景区最早的史料文字。
清康熙《路南州志·卷之一·山川》亦载:石林,在州东北,岩高数十仞,攀援始可入。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危檐邃窟,若九陌三条,色俱青,嵌结玲珑,寻之莫尽,下有伏流,清冷如雪。相传,昔人于隆冬遥观石上有李二株,结实鲜红,临不及取,次日寻之不见,俗呼“李子箐”,即此。
光绪《路南州乡土志·第六编·古迹》记:石林,在城东三十五里富乡李子箐,怪石怒立,如千队万骑,奔腾飞舞。又若九陌三条,分晰不紊。石皆青色,上有危岩,下有伏流。昔人于冬夜见石上有李二株,红实累累,次早寻之不复见,故俗呼“李子箐”。
民国《路南县志·卷十·古迹、名胜附》记:石林,在城东三十五里李子箐,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奔腾飞舞。又若五花八门,分晰不紊。石皆青色,上有危岩,下有伏流。相传昔人于冬夜见石上有李二株,红实累累,次早寻之不复见,故俗呼“李子箐”。
《大明一统志》云南部分有石门山无石林,资料沿袭自《云南志》。《大清一统志》云南部分则两处都有,石林资料采自康熙《云南通志》、石门山资料采自乾隆《陆凉州志》,文字一模一样。
与石林景区和石门景区在历史记录中的境遇不同,两处景区由文人骚客来描述而留下文字作品的时间,却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明代《云南志》均无任何作品载入。
唐朝骆宾王随唐军入云南平叛做《破蒙睑露布》中有:“蠢兹蛮貊,敢乱天常,横赤熛以疏疆,背朱提(今昭通市)而设险;石林万仞,岩邑千重。望秦阜以相倾,崤陵失四塞之阻;对梁山而错峙,剑门成一篑之峰。”这是关于石林最早的文字描述词句,比喻很形象,但只是排比句中的词语,没有确指的地域和景致。这篇文章写于云南,内容与云南密切相关,但骆宾王是否到过石林?此词句是否与石林有关?则是个历史之谜。
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七月间,徐霞客曾经亲自徒步经过石门景区,可惜徐霞客笔记中的这一部分文稿已在明亡之际的兵火中遗失,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徐霞客游记》中,已经没有关于石林风景区的文字内容。
1890年,路美邑民居
元明两代路南州、陆凉州都是彝族土司世袭统治的土州,彝族土司本无修地方志的传统。明代中期路南州改土归流,陆凉州土司亦汉化,但是都没有修地方志,明代两州均无志书流传于世。清代两州都为流官统治,知州都是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故一开始就纂修地方志。这些志书《艺文志》中收入的诗文,就成为了今天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批描述石林风景区的文学作品。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天广宁人金廷献出任路南知州,主持纂修《路南州志》,李汝相、邵崇文、金瑛等参与修辑。康熙五十一年书成刊刻,共四卷,金离任。康熙《路南州志·卷之四·艺文志》有咏石崖的、有歌石林的诗歌,为目前发现的关于石林景区最早的文学描述。
石林
金瑛
幽林何太僻,万石凿深宫。
径转疑无路,山呜似有钟。
古苔缘雨滑,邃窟倩云封。
半点尘难到。惟余谷里风。
游李子箐
董文英
峭壁崎巉立,无人敢独先。
路缘鞭石就,窟是凿空悬。
攒磴难窥地,排峰欲刺天。
石林偶一过,回首即茫然。
咏所各矣石崖
杨梦诰
磊磊环山石,玲珑八面开。
眼空胸襟阔,窟邃剑光埋。
路歧花径狭,人寂鸟声催。
寒恋岩边树,春归岭上梅。
疏烟笼翠壁,淡雨洗丹崖。
桃花洞口笑,疑是小蓬莱。
石林歌
李汝相
何处飞来怪石丛,盘根窦窍郁玲珑。
森森稜稜铁骑列,千门万户曲涧通。
崖窟层层锁玉关,羊肠鸟道苦难攀。
恍疑紫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
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琅玕奚足数。
中有一线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举的路南州本土举人徐炜麒写了一首七言古体长诗《石林歌》,结果引起了一群跟风,康熙二十三年任州学正的张端亮、康熙五十七年任知州的蒋元楷等先后竞相附和,附庸风雅,为一时盛事。
石林歌
徐炜麒
何时峭壁天空补,搔首问天离尺五。
落雁峰高入翠微,李园僻在山之坞。
玉笋干霄不易登,金茎承露谁能数。
嵯峨青嶂倚云边,窈窕丹台开鬼斧。
旌旗摇曳立天门,刀剑森严拥万户。
只从嵌窦构巢居,不向丘隅夸栋宇。
旁峙疏棂共绮窗,中环画阁并瑶府。
我云境寂可投簪,孰谓谷幽人佩组。
层层仙灶自锁烟,累累棋枰常悬乳。
鸟迹径穿擘巨灵,鸿蒙窍凿垂铛釜。
远而望之类鲸钟,近而叩之似鼍鼓。
玲珑百仞长莓苔,复道千重渺尘土。
来往惟有白云亲,低昂乍见青山妩。
上若镂刻以琼琚,下若琢磨以璠瑀。
想多隐豹及潜龙,疑有饥蛟兼馁虎。
翠屏石上波涛生,殊壑空中烟岚吐。
寒暑不知春徂秋,晦明历尽风和雨。
下有泉似钴鉧潭,漱流洗耳随携取。
天堑窥之比瓮深,河源尾闾无从睹。
清且涟兮出涧泉,或者疏凿勤神禹。
青袍布袜历丹丘,言步巉岩忘所苦。
薄暮探幽似锦城,平明纪胜如元圃。
丘樊原无车马喧,剩有烟霞可作主。
此时安得丹青人,收入摩诘辋川谱。
览胜有情还有兴,载酒问奇当歌舞。
壁上无惭黄绢题,磨崖镌句留今古。
《石林歌》和韵
张端亮
天空一派云根补,旷望稜稜呈色五。
何代星精堕大荒,芙蓉乱插山之坞。
斗削巉岩箭括通,千枝玉笋难为数。
拟从东海策神鞭,更遣五丁施绣斧。
八阵驱来岭上屯,纵横布置开门户。
连城缥缈列旌旗,隐伏犀军镇寰宇。
抗步才登窄岝峰,侧身转向清虚府。
药室璇房合异区,烟光为练霞为组。
手扪嵌窦赤脂凝,帘琛濡人迸滴乳。
左垂华盖右垂缨,高者扬幢低覆釜。
小叩徐闻笙间镛,大则填然挝钲鼓。
坚刚自是老炉锤,屹立何曾混尘土。
铁骑群驱林麓奔,虬龙倒曳山腰妩。
或驰魍象走妖魑,或布金沙堆粹瑀。
风嘘邃谷斗雷霆,雾匝虚崖藏豹虎。
朝望朝暾羲驭腾,夕望夕阴凉月吐。
纷披瑶草绣苍苔,香馥丛兰皴翠雨。
遥知太极剖鸿蒙,别辟乾坤恣仰俯。
丹灶岂无大药成,仙掌凭将茎露取。
采芝此地老轩皇,刊木当年劳夏禹。
况有清泉复道流,倒注银河深莫睹。
汲来冰雪沁我肠,冷冷为涤烦嚣苦。
何人示我还丹期,我欲从之栖元圃。
渺渺仙踪不可求,为问崆峒谁是主。
载将笔墨纪胜游,惜无丽句增诗谱。
狂呼斗酒问青天,二客从予皆起舞。
极目苍茫万壑阴,一声长啸空千古。
《石林歌》原韵
蒋元楷
参差突兀畴能补,缥缈常飞云色五。
万状离奇地底生,巨灵擘作芙蓉坞。
瑶室璇房宛转通,纵横四达纷难数。
铁壁摩空天削成,开凿无容修月斧。
龙蛇窟仰云根穿,峡圻枝撑若门户。
嵌窦虚张结绮疏,月夜娟娟明玉宇。
岩洞黝黑莫敢窥,积阴神物蟠水府。
探奇历险学猱升,褰裳荦确翠如组。
图开八阵隐旌旗,叱起群羊能跪乳。
高拄玉女洗头盆,底覆容成丹灶釜。
或类仙掌或虎牙,鸟迹微茫似石鼓。
重重楼阁自玲珑,彷佛趋跄鸣珮瑀。
伏流清冷寒于冰,奇峭干霄无尺土。
苍皮驳落转光泽,石痕皴裂偏多妩。
白日还疑山魈藏,惊看怪石如蹲虎。
左孥右撄鸟道缠,岭岈对面相吞吐。
遥岑日入压黄云,崖前迸落山花雨。
振衣天末忽苍茫,徘徊四顾群峰俯。
罗列儿孙说本奇,嶷嶷竞秀将何取。
劖崖岁月手频扪,数行蝌蚪文同禹。
当年避世迹犹存,结构依稀不可睹。
凌嵩蹑华亦常事,梯云跻胜全忘苦。
李实冬鲜是幻成,翻思缩地通崑圃。
松风石韵水潺湲,清音谁复调琴谱。
眼前屹立指难屈,米颠笏拜我狂舞。
心耽幽赏发长歌,假以文章大块主。
乃知造化钟神秀,群玉峰头留太古。
乾隆十九年(1754年)陕西兴安举人史进爵任路南知州,与学正郭廷选领衔续修《路南州志》,乾隆二十二年成书,仍旧四卷。乾隆《路南州志·卷之四·艺文志》则记录了另外一种潮流,后继的文人改咏石崖为歌石笋,由面到点、由片具形。知州史进爵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山间石笋》,结果又引起了一群跟风,州学训导吴之良、岁贡生徐汧等竞相附和。
大兴厂山石笋
陈绍绅
九府泉源地,皤然玉笋生。
须知造物者,撮土荡霄峥。
山间石笋
史进爵
林林仙掌满山头,几易春兮几易秋。
玉树难形真骨格,笔峰只肖假皮髅。
坚刚何处寻消长,秀丽无从较劣优。
但得晓阳微助色,金光万点护南州。
《和史州尊山间石笋》原韵
吴之良
森森玉笋出峰头,搦管擎天几度秋。
屹立难移真铁案,锋锥不似假皮髅。
挥毫云汉生风雨,指点星辰判劣优。
应是巨灵摅翰藻,故将笔阵列昆州。
《山间石笋》步韵
徐汧
石笋如锋立岸头,倒悬铁笔写春秋。
峥嵘宛肖擎天柱,森秀宁同带骨髅。
泼墨凌云神独健,饮毫吸露韵偏优。
珥花久入江淹梦,化作仙峦俯一州。
由这些诗文可知,这些路南州社会中的楷模人物,不约而同都到过石林景区观光,否则怎么对石林、石笋都情有独钟,竞相唱和。宦风如此,民风尤炙,路南州的士绅人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开创了游览石林景区的先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浙江归安监生沈生遴出任陆凉知州,主持纂修《陆凉州志》成六卷,次年离任,乃携书回乡,个人捐资刻印出版。沈生遴将自己创作的七言古体诗《石门山石笋》收在了《陆凉州志》的最后一页,做为压轴之作,这首诗成为了有明确时间可考的赞美石门胜景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
石门山石笋
沈生遴
双阙屹立如门悬,四围树绕云连绵。
闯然而入目眥裂,尖削石笋罗满前。
何年雌龙孕山腹,头角长养婴儿拳。
迅雷夜半迸地出,迎刃之势森摩天。
鱼雅环侍秉圭瑁,中央端冕旒垂綖。
长蛇列阵亘十里,生狞痴突相排肩。
此境绝奇堕僻陋,乃亦采入金石编。
譬之真隐皆野处,韬光匿彩其名传。
争先睹者以为快,征书天降无遗贤。
不尔碑材例弃置,老牛砺角藤身缠。
我具袍笏学颠米,割取一片装归船。
曲靖境内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古代小说——清初汪延柏撰写的《紫溪龙迹传》中,也有对游览石门胜景的描写,《紫溪龙迹传·第十六回·览胜探奇享安乐、进贡加官邀荣宠》说到:“至八月中秋,则往清华洞,赏桂花。洞在西北离州城九十里,居天生关之东。……出关内,去平壤之上,有青石森密,周匝十余里;若三军对垒,若群人立谈,往来行商,由中穿过,故曰:石门山。其石门之东,约一、二里,又有数石形类西岳三峰,皆天然胜景。”
清同治年间,陆凉州贡生王大同赴省城参加乡试途中,经过石门山,为石门景区的奇峰异石所打动,文兴大发,作《游石门峰赋》一篇,意气风发、慷慨陈词。陆良县一中平建友老师对此文进行过详细注释,发表在《史与志》2003年第四期上。
由《紫溪龙迹传》及《游石门峰赋》等作品亦可以得知,至少到了清朝时期,陆凉州人已经把石门景区当成了旅游区,社会上已经形成专门游览石门景区的风气。
当然这个只是汉文体裁的作品描写的情况,创作者尽为有功名的汉文化知识分子。石林县自古为彝族聚居区,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个彝族自治县,而彝族文字至少在明朝时期已经在彝族社会知识分子中得到普及,那么彝文体裁的作品情况又怎么样呢?
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分布的主要是彝族支系撒尼人,彝族撒尼语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石林县撒尼彝区的村村寨寨。《阿诗玛》诗行中对石林的描述,可谓是如数家珍:“女儿满一月,九十九席客,酒坛搁堂前,就象大石林。”“天生老石崖,石崖四四方,崖壁黄生生,这是我的家。”但是目前发现的彝文记录文本、毕摩经书手抄本《阿诗玛》,没有超过清代的。
作为石林本地的世居民族“老本家”,叙事长诗《阿诗玛》至少证明在当地彝族民间,对石林景区的景物是何等的熟悉,彝族人民对石林景区是何等的热爱。直到如今,石林景区小石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被称为“阿诗玛”的石峰。
自从汉武帝开滇以来,云南与内地最主要的通道为滇黔古道,今天的国道320线,这条道路与石林风景区毫不沾边,在靠交通要道传递信息的时代,自然没有多少影响。石门景区虽然正好卡在路上,其影响也只是局部的,有很大的局限性。石林景区偏离道路,“此境绝奇堕僻陋”,也只好窝在家里面“韬光匿彩”,没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只有本地人民士绅由乡情世谊,不图附庸风雅,实实在在的敬之爱之。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