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一声“舅舅”,海安老师无怨无悔!

作者:​严德本 朱文忠 发布时间:2020-09-3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云南省宁蒗县老领导阿苏大岭曾说:“海安教师是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孩子们的舅舅,是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
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年5月10日,反映海安教师在云南宁蒗支教典型事迹的电影《海安舅舅》杀青并举行了关机仪式。该影片改编自海安市教师作家蒋琏的长篇报告文学《海安老师》《支教:在小凉山的28年》。影片9月初将在北京首映,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随后,市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来校采访了我的同事蒋蓉和丁爱军,一对夫妻教师的支教故事。听着蒋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述,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暑假期间,我再次怀着崇敬的心情细读珍藏多年的《海安老师》。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部分到宁蒗支教的海安教师合影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部分到宁蒗支教的海安教师合影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蒗,少数名族聚居的小凉山区县,先后有10批海安教师在这里书写了他们的别样人生。冰雹、暴雨和泥石流,他们挺住了;没有饮用水,他们跨沟越坎到数百米外一桶一桶挑回来;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就以当地土特产充饥……
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老师》采用纪实的手法,全书点线结合,有宁蒗教育发展史,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记述,更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海安支教老师的群体形象。点将的首任校长梅德润,有着一股拼命精神的景宝明,将女儿嫁在宁蒗的田宝山、周树权,关心小凉山的下一代胜过关心自己孩子的周荣广,捧着父亲骨灰回家的朱朝书,巾帼不让须眉的“格姆女神”……他们翻山越岭利用休息日去家访,一份份作业批改到深更半夜,一次次为困难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一句句肺腑之言转化学生的思想……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有的亲人病重不能探望、有的父母去世不能尽孝、有的子女上学工作无法顾及……正是凭着对光荣与梦想的坚守,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宁蒗人民无私的爱,海安老师们用高尚的情操、为人师表的形象、爱岗敬业的作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化着一群未开化的青少年,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渴求知识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播撒的希望的种子已经在八千里彩云之南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书中记载的章祥国、崔恒平、罗圣玉、于忠芳、孟善全、吴宗明等支教老师,也曾是我的同事,有的更是同班搭档。每每聆听他们讲述爱生如子的故事、诉说创业的艰辛、回忆辉煌的业绩,敬佩之情总会油然而生。他们每个人平时对待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意识无不体现着海安老师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亦是我们每一个海安教育人持续推动海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1988年开始支教至今,31年,弹指一挥间,对海安教育发展史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于宁蒗彝族自治县,跨越却是历史性的。31年来,海安教育系统250多名教师怀着满腔热情,为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如今这些学生活跃在各行各业,为建设宁蒗贡献着力量。他们将人民教师的天职演绎得无比神奇与圣洁,他们将海安老师的潜质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光彩照人。他们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小凉山儿女,他们被宁蒗人民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声“舅舅”,饱含多少深情!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声“舅舅”,海安老师无怨无悔!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严德本,系江苏海安市老科协)sy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