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一村一幼”照亮山区孩子的未来之路

作者:卢苗苗 周国洪 发布时间:2020-07-11 原出处:凉山广播电视报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4.111.jpg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泸沽湖山南村幼教点幼儿普通话朗诵。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22.jpg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盐井镇组织检测员对公母山村幼教点幼儿的普通话进行检测。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想学画画”“我想学跳舞”“我想像城里的小朋友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去”……在盐源,让每个学龄儿童有书读一直是盐源教育事业砥砺前行的奋斗靶向。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精准施策让教育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过去,读书,尤其对偏远山区、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的盐源农村家庭来说,只有道不尽的苦水、说不完的艰辛。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年以前,解放沟村、挤瓜瓜村、三家村、面坝村等绝大部分盐源村落没有幼教点。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可以去邻村读书,条件差的只能待学在家,但大多数是后者。等到八九岁时,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大龄娃娃”直接送到乡镇上的小学读书。不会说普通话、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进度……自然而然成了学校里的差生。对于大多数贫困学生来说,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是通过读书考上好的大学,成为有用之才。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现状给穷苦孩子带去了挑战与阻拦,使得贫困代际传递越传越深,“山里娃”始终难以越过“巨大的山丘”走向美好的未来。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10月,凉山州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作为历来重视教育的盐源,终于迎来发展教育事业的春天。全县上下“一盘棋”,闻令而动,抓实、抓细发展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一村一幼”计划为载体办百姓满意的学前教育。短时间内,县教育局经过摸底调查,发现3岁以上至6岁以下适龄幼儿未在幼儿园(含民办)或者小学学前班就读学生有6432人。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即,盐源对全县30个乡镇247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利用乡村闲置村小或教学点、村委会活动室、彝家新寨活动中心,确定了51所幼教点选址,并选聘了102名“一村一幼”幼教点辅导员,分三批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实用、节俭原则,盐源县先期投入34.68万元,统一为幼教点购置了必要的教学和生活设备。教科局结合盐源县农村实际,统一为幼教点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与辅导员签订了盐源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安全工作责任书和辅导员工作责任书。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11月1日,盐源县首批51个村“一村一幼”幼教点正式开班,入园幼儿共1503人。随后,在11月继续开办了5个幼教点,12月开办了10个幼教点。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6年1月8日,盐源县第三批“一村一幼”计划实施,新建164个“一村一幼”幼教点,招聘辅导员328人,开办164个教学班,入园幼儿达4269人。2017年,盐源县再建6个一村一幼幼教点,至此,全县“一村一幼”共建210个教学点,“一村一幼”227个班5870人。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针对学前教育存在的短板,盐源通过“一村一幼计划”,教育扶贫从“大水漫灌”逐渐走向“靶向精准”,进而实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让教育脱贫攻坚跑出了“加速度”。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爱的教育照亮山区孩子前行的路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心得从小开始。三年前,刘建英被聘为大草乡挤瓜瓜村辅导员。回顾三年教学工作的点滴,她收获满满的同时感到十分欣慰:“由于山里交通条件的限制,这里的小朋友不能和城里小朋友一样享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幸运的是,从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山里的小朋友们等到了同享学前教育的机会。”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6年9月3日,是挤瓜瓜村幼教点开学的第一天。家长会上,很多家长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的孩子再也不会像他们一样“无学可上、无书可读”。“我知道他们为何泪流满面。因为孩子终于不用‘输在起跑线上了’,‘再也不会成为无书可读的放羊娃了’。”在刘建英心里,“一村一幼”就是偏远小山村里的希望之火,她希望这星星之火可以撩原。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知识的力量,能帮助孩子们走出深山,走向未来。上学读书正是他们人生的“指南针”。泸沽湖镇联合幼教点辅导员郭直马次尔说:“村里的娃娃刚送到幼教点时,由于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习惯了本民族语言,听、说汉语是存在障碍的。开班一个多月后,他们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学会了基本礼仪,还能跟读简单汉语。”“如果不经过学前教育,他们一般到四年级才能初步掌握汉语。”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语言障碍导致的学业困境,是彝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的重要原因,盐源“一村一幼”抓住了彝区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始终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全过程,用爱的教育照亮山区孩子前行的路。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斗转星移“一村一幼”成了村里最亮的名片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盐源,“教育兴,则盐源兴”。教育是提高居民素质和深化人文建设的根本途径,是盐源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五年来,各乡镇以“一村一幼”幼教点建设为重点,以中心小学附设学前班和民办园为补充,形成了学前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十三五”伊始,全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民办幼儿园和学前班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基本满足了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2016年开始,州县两级不遗余力投入,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并给予毎生每天3元的生活补助。“教育兴盐”成为实现“盐源脱贫”的硬核力量,更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从战略性、全局性高度统筹协调教育全面发展的眼光和决心。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一村一幼”计划实施后,盐源的学前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龄儿童在获得公平教育的前提下,拥有了更好的读书条件。盐源县逐年加大对“一村一幼”投入,2015年至2019年,重点保证园舍建设和辅导员培训,分期分批对一村一幼辅导员进行全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全县“一村一幼”的办园质量。截至2019年,全县已开办“一村一幼”教学点197个,覆盖219个行政村,开设幼儿班260个,聘用辅导员521人,入园幼儿人数为7734人。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年前,不敢想;五年后,想不到。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得从“娃娃抓起”。五年间,盐源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村一幼”成了村里最亮的名片。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会眷顾尽心者,尽力者。教育扶贫的盐源故事、盐源梦,会有一代又一代的盐源人去讲述、去实现。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卢苗苗 图/周国洪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