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云南大学学生会同学深入彝乡体验彝族歌舞魅力

作者:云南大学学生会 发布时间:2019-02-28 原出处:云南大学学生会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团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团及一流大学培育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任务,促进素质拓展,能力提升,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特以此为依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云大青年中国行,携手奋进新时代”寒假社会实践活动。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大学学生会杨海娟同学积极参与。深入楚雄紫溪山自然风景区,以板凳山民族小学为平台,与师生共同生活,深入感受彝乡人民的能歌善舞和非凡的创造力。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实践开始前,杨海娟通过网络,查阅了彝族的特殊文化,从神秘的毕摩,清脆动听的彝家情歌,五颜六色的刺绣服饰,再到热情洋溢的彝族舞步,独一无二的乐器,无一不让人沉醉着迷。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与当地人交流,杨海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彝族的乐器歌舞。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小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在滇东路南、弥勒等地,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称这种歌舞为“跳乐”;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苏支系称作“打跳”或“踏脚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则称其为“姑梭”。滇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 “听见三弦响,心慌脚板痒”。早期的跳乐,彝语又称“阿博毕”,为拍掌跳之意,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男女边弹边唱边舞,伴奏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叶等,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民国以后,伴奏跳乐的葫芦小三弦改为木制筒形小三弦。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月琴,俗称“弦子”,是彝族成年男子必备之物。其中以镇南月琴最出名。琴身多揪木板做成,也有楠木琴头雕成龙头饰以龙须,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圆镜,弹奏时龙须上下点动,圆镜闪闪发光,龙飞凤舞。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学们课间休息时,会围在老师身边,学习如何演奏乐器,晚饭过后也会手拉手围成圈来一次“打跳”。正式通过这种薪火相传的方式,这些乐器在楚雄历史发展长河中才能一直都熠熠生辉。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次实践活动,杨海娟不仅仅收获了彝族文化的相关知识,还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歌舞中蕴含的不只是艺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珍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当以一种热情洋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为伟大理想而拼搏奋斗!O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