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从历史文化与现实谈:“葛文”——兼论报道的真实性

作者:阿诗木呷 发布时间:2012-03-2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三联周刊》的葛某某,才来凉山两三天,走了三五户人家,便以一种现代文明人、城市精英的居高临下鄙视、歪曲一个民族及其生产生活方式。写了篇《大凉山孤儿现状调查》一文。“孤文”采取以点代面的方式,不惜浓墨重彩,对凉山彝区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视而不见,却对孤儿、艾滋病、彝族历史文化大发怪论。文中主观武断、事实失真、肆意歪曲之辞比比皆是,实有哗众取宠之嫌。一言蔽之,是一篇破坏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之奇文。惊奇之余,忍不住发几句言论,以证视听。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切的死亡是彝族孤儿命运的典型。遗弃、急于挣钱的家庭需求、对于医疗毫无概念、现代社会的一切人为制度和条件,导致14岁的兹切离开人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孤儿。生老病死,自古亦然。数千年来,彝族就有父母去世,叔婶或兄弟有义务将孩子抚养大的规矩,因此凉山传统社会没有孤儿去乞讨的。至于对“医疗毫无概念”,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彝区农村虽然没有大都市发达的医疗条件,然则新合作医疗早已遍及彝区大地,葛为何视而不见?“现代社会的一切人为制度和条件。” 我不知葛想表达一个什么概念,制度必然是人为的,这是常识,不需多言。把小兹切之死归为遗弃、挣钱和现代人为制度和条件等,何其荒谬,难道要建立一个“不现代”的制度才符合彝区,小兹切的悲剧才不会重演?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在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被养起来,陪伴他的是一瞎一瘸两只小狗。”人非猪狗,我才学学浅,然“被”字句我还是知道的。凉山妇儿中心是一个在国内具有知名度的爱心组织,深受彝族民众的爱戴。他们主动把孤儿收养起来,难道是为了让一瞎一瘸的狗陪同兹切?葛如此夸张极致,其用意何在呢?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来岁的孩子就要和祖父母下地干活,青壮年劳力在彝族山村几乎绝迹。”彝谚道“一天不做劳作,十天没饭吃。”彝族孩子从小生长在高山二半山地区,经常帮父母做活路,放牛放羊等是其传统。我不知道拾肥、割草等勤劳错在哪里?至于青壮劳力“几乎绝迹”,更是荒谬之极。目前正是春耕大忙季节,田间地头虽然没有了大集体时代的劳动场面,然而,家家户户齐动员搞春耕的景像处处可见。葛再次失明了吗?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有城市里机关、政府定出的规则,对于彝族乡村都是障碍,这使金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凉山长期处于奴隶社会,缓慢发展。民改前,凉山彝区家支林立,互不隶属,械斗不断。民改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彝族人民翻身作主人,昂首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发展、农村建设有目共睹。葛文值事实于不顾。试问,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广大彝族民众的自觉与遵从,凉山彝区能取得如此成就吗?试问葛用心何在?难道想借此否定党的领导?还是想破坏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稳定的社会吗?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来到兹切家所在的深山地区的美姑县庆恒乡比子叶涅村,进入一个彝族家庭,一开门便是一条大黑猪猛地窜出来,古次者狄和妻子挪到门口,浑身连头脸和光着的浮肿的脚都是黑污的颜色,眼睛露出近乎原始的光,一时间我们居然都沉默地不敢近前。”据我所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田野调查,必须真实。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葛大记者不会不知道吧。昭觉县的庆恒乡(彝称尼木庆俄)弄成美姑县的,“昭觉县的巴普镇”(巴普镇是美姑县城所在地)如此张冠李戴?不应当是一个职业记者理当的。精英人物的大记者,是不是特异功能我不知道,一眼就能分辩何种目光为“原始?”何种“现代?”无疑葛是一个极具想像力的诗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异域”世界黑暗的否定。人本关怀可能是葛此行的目的,见了“原始的目光”“居然不敢靠前”,我神经错乱,难道葛遇到了日本鬼子?温总理来凉山都与“炭黑”般的彝族群众握手,我真搞不懂你是谁?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里的一个铁桶煮着土豆和萝卜,其中还有土豆皮和萝卜皮,人捞着吃完,剩下的皮再倒给猪和牛。人畜混居着,牛圈离人的床还不到两米。”呵呵,彝族自古大块朵颐,抓着吃肉、吃馍。“捞”字真乃神来之笔。人类早已告别古猿,走向文明,葛居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惜浓墨重彩给以了“传神”的描写。人畜混居,在凉山少之又少,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国家大力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彝族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个个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受到中央、省领导的好评,正在大力推广。葛文这种以个别代替普遍的做法,实乃最别致的价值观取向。文中随处可见。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大屋里由木板或破席子分割成几个单间,以为是窄小的窗户,一进去却有一个铺位,屋子里长年都是黑洞洞的。因为寒冷,中间有一个火盆,由三块石头架起的锅庄,屋里的人就围坐锅庄周围,脸被木柴熏得长年都是炭黑。”火是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标志,火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彝人崇火尚火,彝谚“彝人生离不开火,死离不开火”,围绕三锅庄谈天说地、取火煮饭、婚丧嫁娶是其古老传统,足见对火的崇尚。彝人崇信“竹图腾”,也曾长期居住过竹房,为何用“竹席”就成了非议呢?“炭黑”是“黑炭”的另一用语吧。彝谚道“世人只有太阳的最公正的照在每个人身上,不分贵贱。”因此,劳作之余,三五成群晒下太阳,聊天交友,其乐融融。黑不是罪过,只要心不黑就可以吧?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鸦片到海洛因6号,惯性?”“他们的曾祖至祖父都是凉山地区罂粟的种植和贩售者。”“半个世纪没有终止罂粟”?是“半个世纪多没有种植罂粟?”的意思吧?呵呵,鸦片是西方国家输入的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商品,早在17世纪就进入,中国各族人民深受其害。这段屈辱的历史,想必每个中国人都记得。就是在国民党时期,把内地禁种的鸦片输入凉山,凉山人民深受其害。是共产党救了彝族人民,禁绝了鸦片种植。葛似乎要说彝族与生俱来就有种植鸦片吸食海洛因的遗传,是一种必然的惯性,是民族好逸恶劳、劣根性的表现吧?不得而知。这无疑是“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翻版。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是杀了一头牛,这钱是家支合伙凑的,让他发誓不再吸,如果吸毒就要罚我赔几万块钱。”家支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现今还在发挥其作用。红军长征时期“刘伯承与小叶丹”椎牛盟誓,是红军顺利能过彝区北上抗日,葛不会不知道吧。所以,不了解一个民族文化,而以其强权文化心理对一个民族文化枉加评论,不是一个知识精英理当的态度。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男方娶妻,要给女方大量身价钱,把女方当财产占有,并且婚姻约束少。”奴隶贩卖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买卖是交商交换的概念,人非商品?不能占为据有。殊不知,彝族婚姻是以妻舅方为后盾的婚姻,就是家人同意,妻舅方不点头,谁敢轻言遗弃,所以始乱终弃极少,这也是彝族婚姻比较稳定的原因。至于大量100万的身价钱,道听途说的言论,实难让人信服。我母亲就是我父亲三斤黄豆娶来的。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地的低效使用,毒品泛滥,使农民和市场无法关联。”“大面积集中耕地,采用更高效的种植手法和选择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走向市场,这些在凉山完全无法推广。”难道离开了土地,市场就发达了,关联就高了?奇谈!实际情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市留易活跃,群众收入大量增加。君不见摩肩接踵的农村市场正在焕发出其勃勃生机吗?至于“高效的种植手法和经济作物在凉山完全无法推广”,更是奇论!仅以国定贫困县美姑为例,土豆高厢垄作、荞子增磷施淡、良种改良、玉米高产等粮食增产技术措施和核桃、花椒、白杨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和推广,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葛眼高度近视,“遍地英雄下夕烟“景象没看到,却梦见了完全无法推广。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支”本是一个男性祖先下形成的血缘关系体。我们不是孙猴子,可以从石缝中蹦出,有家有支,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血缘是人类生产的天然属性,谁也去不掉,为何葛耿耿于怀于这种血缘,并武断的认为是血缘制导出难以想象的权力?并说“家支头人说了算,只要分配下来的任务,包括让某人去给别家抵命,都是必须承担的。”不知道这种奇论缘自作者自身丰富的想象,还是精密的研究结论,不得而知。然据我所知,家支头人的义务在于组织家支会议,协调家族内外关系。家支头人并非奴隶主,而是家族中自然产生的领导,从来就没有分派家族成员抵命的权力。“一个彝族人说这是我姐姐、弟弟、叔叔、阿妈,指的大多是难以想象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我不知道葛为何对这种新属称谓恨之入骨,不懂得尊重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信口开河,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已,而随意胡说,是何居心?“对于彝族人,某地有某个家支才意味着行为规范。彝族人把这种勇于承担家支责任的叫做“好骨头”。”难道在没有家支的地方,彝族人的行为就不规范了吗?试问,诸多彝族学子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求学、打工、工作,其行为就不规范了吧?真是奇论?把勇于承担责任的叫做“好骨头”,这奇论更是第一次听说。于此,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大言不惭了。作为一个彝学工作者,我自残形秽于葛的胡说八道之能量。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仅在村里,土墙上都是玻璃碎渣,猪、牛和自己同屋睡才能不被偷。”路不拾遗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我充分理解葛恺人忧天的良知,不过,猪牛和自己同睡才能不被偷。更显其对彝族文化的无知与恶意。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很多治疗方式,让得病的人蹲在大蒸笼里,用大锅烧开水蒸,笔摩念完经一袋烟工夫,病人才能出来。他们更习惯的方式,是找笔摩来念经驱鬼。河沟处有一些枯枝捆成一束束,上面挂些破鞋子,就是为了把鬼打跑。而死亡最简单,找笔摩算好方位时间,直接堆柴火葬。”道听途说之功加上想象,于葛理自然得心应手。连蒸疗病人的医疗方式也有研究。殊不知,真理虽以表像现形式显现,然表像并非真理。要探究彝族的医疗和毕摩文化及其仪式仪轨,必须深入研究。如果仅凭一念之想下结论,就自然只会写出,“死亡最简单,找笔摩算命就直接堆柴火烧”的笑语。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地虽然都被荒弃,可是土豆玉米和荞麦带来的收入仅够糊口。”“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到村里去,必然看见绝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中青年男人极为罕见。艾滋病在这里从来都是被公开谈论的,他们熟悉死亡。”在葛眼里,凉山彝区农村处处荒凉无比,连中青年男人都极为罕见。无非是想把凉山彝区农村写得民生凋蔽,荒无人烟,处处传播着艾滋病,人们纷纷死亡的魔界,简直比奴隶制度还惨淡。我想,一路走来,葛为何不见凉山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偏执意于臆想呢?!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嘴巴的功用如果只用来胡说八道,与是非婆还有什么两样?一个文明人如果利用人民赋予的话语权,不顾实际、信口开河地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现实胡说一气,不仅是文明的悲哀,更是媒体的悲哀。葛顶着无冕之王的帽子,打着田野调查的幌子,以极个别极端例子来向世人展示凉山彝区似乎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黑暗之地,无疑是对党的民族政策伟大胜利的否定,远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政治上具有相当的危害,严重伤害了彝族人民的感情,破坏了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tn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