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甘洛县彝族妇女刺绣协会”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甘洛县简介
位置: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幅员面积2151平方公里,东以马鞍山为界,与峨边县、金口河工农区交界;南与美姑县、越西县接壤;西与石棉县毗邻;北临大渡河与汉源县相望。
人口:
全县总人口18.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72%,农村人口占90%,全县辖7个片区工委、28个乡镇,266个自然村(行政村)。
交通:
甘洛县交通便利,成昆铁路线必经之地,每天有8趟火车往返于甘洛站,从甘洛站到成都/西昌只需5个小时左右。
也有直达成都/西昌的班车;与邻近的越西县、石棉县、汉源县也有好几趟直达的班车;正在规划实施甘洛县到美姑县的直达公路。
二、甘洛县彝族妇女刺绣情况介绍
甘洛县彝族妇女的刺绣在刺绣业上是独树一帜,自然村的很多彝族妇女都会做刺绣,她们穿的衣服、裤子戴帽子等都是彝族妇女们一针一线亲手绣的,她们手里的针尖一碰,各种各样的图案惟妙惟肖、活生生的呈现在布料上。一件件精美的刺绣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在甘洛县5个片区(吉米、斯觉、玉田、海棠)作调查,主要是5个村子的调查,调查人口600多人,妇女200多人,调查结果分析发现10个妇女(年龄在35岁以上)当中就有6-7个妇女会刺绣,2-3个妇女的衣服 是请别人做或者到街上购买。
她们在农闲的时候,会经常聚集在一起做衣服或讨论图案设计,在村子里男的说:“如果一个彝族妇女做衣服,则算不上一个标准的彝族妇女”。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县城,赶集来的妇女经常戴个帽子(全是手工刺绣),都植物样的图案。
但是我们在看到乐观的时候,同时面临危机,我们在调查时发现:
1、 妇女们对刺绣越来越没有多大的信心,她们觉得做刺绣花了她们很多时间,所以宁愿到街上去买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做。
2、 年青一代,会做刺绣的越来越少,我们调查时发现18岁-25岁会刺绣的少之又少。
3、 缝纫机的普及,手工的刺绣面临挑战。
4、 我们调查的5个村子的妇女都普遍认为,刺绣工艺没有给她们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搞刺绣上。85%会刺绣的妇女(年龄在35岁以上)觉得如果刺绣能为她们增加收入,还是愿意继续做刺绣品,也愿意按图案设计要求来做,10%的妇女说带孩子不愿意做,5%的妇女没有发言。
总之:
传统的手工刺绣业正受到危机,如果甘洛县独特的刺绣业不引起重视的话,彝族一颗灿烂文化将面临失去的危险。
目前,美国3E发展有限公司文化与艺术总监林向晖和我在凉山州调查发现,如昭觉县的服饰节,这些衣服虽然做得很漂亮,但是值得去购买的,没有什么,这些衣服太注重民族化,没有形成一个中性的原则,没有注重大众化、世界化。在美姑县我们调查发现很多衣服的样式等是从甘洛县传入的。
三、协会目的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加当地彝族妇女和收入,提高当地妇女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彝族妇女地位的提高。
四、协会的工作方式
参与式工作方式,将当地彝族组织起来,引导彝族刺绣品向规模化、大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协会职能
1、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彝族刺绣品的发展。
组织村民(彝族妇女)作刺绣品;
2、通过举办交流、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刺绣品的国际化水平。
3、应用参与式方式,提高彝族妇女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4、通过刺绣品的出售,增加彝族妇女的收入,使彝族妇女在经济上独立,促进彝族妇女地位的提高。
5、把握市场信息,帮助彝族妇女品向外销售。
6、协调政府与外面的联系,更多范围内促进刺绣品的发展。
7、向政府及国外有关基金会申请资金,把刺绣品发展作为彝族千万家庭脱贫致富的机会。
8、鼓励刺绣品的创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向世界化、大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9、办理政府委托交办事项。
六、协会人员定位
组织成员:由协会会员、协会主任、副主任组成。
协会会长责任:
1、专门负责协会与政府、外部的联系。
2、指导副主任的工作。
3、协调协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4、组织协会会员。
5、负责协会的人事关系。
6、负责刺绣品的外售。
协会副会长责任:
1、组织村民成为协会会员。
2、组织人员设计、创新刺绣品
3、向会长负责制。
4、协助会长工作。
5、负责刺绣品的外售。
七、机构属性
非盈利性的基层民间组织
八、寻求支持
1、政府在政策上提供宽松的环境。
2、府机构的支持,特别是民政注册登记。
九、产生效果/效益
1、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2、提高彝族妇女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3、增加彝族妇女的收入,使彝族妇女在经济上独立,促进彝族妇女地位的提高。
4、刺绣品以向国内外销售为主,提高经济效益。
5、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
6、凉山州旅游资源的开放,外来旅客增多,彝族传统的刺绣品,将受到中外旅客的青睐。
7、布沟水电站的建成,大渡河成为旅游景点,彝族传统的刺绣品将受到旅客们的喜爱。
十、风险
1、协会成立初期,对经营风险意识不强,造成刺绣品外销情况并不良好。
2、彝族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严重,缺乏风险意识。
3、由于初期尝试,很多彝族妇女对刺绣品的市场化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创新性不够。
5、彝族妇女部分刺绣品不能短期内达到国际化水平,达到国际化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
6、相当部分妇女合作风险意识不强,只是在一种简单的利益驱动下加入协会,对协会的关心支持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