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之星

让彝人的歌 传出大凉山——访吉克曲布

作者:纪晨 发布时间:2022-04-23 原出处:​北京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22年3月18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拟表彰人选公示。虽然当时还在公示期,吉克曲布就已经收到了很多朋友祝贺的微信。即便他自己很低调,但身边的朋友们都乐开了花,纷纷在朋友圈中“奔走相告”,感慨也感谢他为彝族人所做的一切。
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是四川的彝族人,还是云贵地区的彝族人,提到吉克曲布,几乎人人都会唱他的歌,甚至他的经历也在彝人口中传颂。吉克曲布,彝族音乐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甚至被彝族人称之为“彝语音乐教父”。他从大山里走出去,让外界听到彝人的歌。闯荡二十余载,他又回到大凉山,在这里教学、培养音乐人才。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正式授予吉克曲布“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44位获此称号的文艺工作者中,吉克曲布是惟一的彝族人。因为疫情的原因,他不能到北京领奖,在成都分会场,他与另外两位四川籍的文艺工作者获颁奖杯。这个奖杯被吉克曲布郑重地摆放在他工作室的柜子上,他说:“这是对我过往30年的肯定,也是我对自己的终身要求。”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年的心愿:走出大凉山

吉克曲布出生于四川大凉山美姑河畔一个毕摩(祭师)世家里。从小跟随家中的老人学习毕摩文化,也许正因如此,他的声音天然带有一种悠扬和神秘感。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岁的吉克曲布在甘洛县的一个矿区工作。钳工、电工、井下工、爆破工,这些他都学过。但因为从小生活在村子里,交流以彝语为主,师父跟他讲汉语他听不懂,“所以当时在矿上,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什么都学不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把吉他,兴奋地疯狂刷弦,成为了“噪音制造者”。一个星期后,一位工友生日,他用吉他为工友弹唱了一首《在水一方》。很多人都好奇他跟谁学的。“我就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在音乐这件事上,他无师自通。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久后,他又去到昭觉县的矿区工作。因思念母亲,他写下了人生中第一首歌曲《想妈妈》,这是一首彝语歌词,用当时流行音乐的曲风写出来。他借了一台录音机,把自己写下的第一首歌记录了下来。那个年代,很多卖磁带的摊贩、维修录音机的师傅都是音乐爱好者。吉克曲布把自己写的歌拿给他们听,大家都很喜欢,就翻录了下来,每天在店里、贩卖磁带的三轮车上播放。一时间,这首歌传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很多人来询问这是什么歌,是谁唱的,大家争相传唱,成为年轻人最喜爱的歌曲之一,很多人找到他翻录歌曲。至今,在彝族人中间还在传唱着这第一首彝语流行歌曲。即便吉克曲布的歌传遍了大街小巷,在父亲眼里,仍然认为儿子不学无术,看不惯他留着长发。“一天夜里,我正睡觉,突然察觉到异样,一睁眼,发现父亲举着剪刀站在床头,正动手剪我的头发。”至今想来,吉克曲布仍觉哭笑不得。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想妈妈》的成功,让吉克曲布明确了自己的未来——他想写更多的歌,想让更多人听到他唱歌。他找到了当地同样喜爱音乐的奥杰阿格,在朋友的推荐下认识了瓦其依合,又与12人的舞蹈团达成合作,共同组成了“金丝鸟”艺术团,开始在本地演出。1993年,三人独立成为了一个组合,当地一个主管文化的副州长帮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山鹰组合。鹰是彝族人的图腾,是品格高洁的动物。这位老州长希望他们永远像鹰一样,勇敢、自立,飞出大凉山,飞得更高更远。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把更多的时间、心思放在音乐上,吉克曲布辞去了矿区的工作。父亲得知后,一气之下摔了他的吉他。吉克曲布拾起坏掉的吉他,在屋顶用仅剩下的三根弦,愤怒地唱出:“如果我能心想事成,我要到北京,去看那堵老墙……”在那个年代,他的歌里,是叛逆少年对梦想的执着。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鹰组合在四川发行了两张彝语唱片,从此开启了彝族流行音乐的时代,彝语歌曲不再只有民歌、原生态歌曲。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次,山鹰组合在贵州的演出中,结识了一位来自广东的记者,这位记者很喜欢他们的音乐。在她的牵线下,山鹰组合签约了太平洋(2.840, -0.02, -0.70%)影音公司,发行了专辑《走出大凉山》。他们的音乐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专辑发行三个月就卖出了80万张。来自全国各地歌迷写的信,像雪片一样寄到公司,一周就能装满一麻袋。虽然公司在广州,但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1994年至1995年,山鹰组合被送到北京,一边演出,一边学习语言。吉克曲布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心愿:唱歌,去他心中神圣的北京,摸一摸老城墙的砖。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年的执着:回到大凉山

签约太平洋影音公司期间,他们发行了三张专辑,《走出大凉山》之后,还有《离开家的孩子》《火一样的人》。但合约到期后,他们没有续约,而是选择去沉淀自己。“我们发现,想要写出更好的作品,要有新的积累,要去了解更多元的文化。”于是三人选择到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采风,去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他们结束了三年的采风,决定到北京重新开启他们的音乐事业。在北京,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录音棚,并愿意低价出租录音棚给“北漂”初期的音乐人、地下乐队使用。真心待人的他们,在北京结识了很多好友。那几年,山鹰组合及其作品,获得过“国内十大金曲奖”“全国听众最喜爱歌手金号奖”“亚洲音乐节最佳组合奖”等多项大奖。他们也参加过央视的“春晚”、中秋晚会等大型晚会。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做音乐的同时,2005年,吉克曲布出演彝族纪实电影《毕摩纪》,他在片中饰演一位回家的歌手。他发现很多年轻的彝族人,离开家乡,到东南沿海的工厂里打工,大凉山“凉了”。2007年,他筹划并拍摄了纪录片《失落的口弦》。也正是这次拍摄让他深刻感受到,彝族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快速地流失。2010年,吉克曲布又主演了一部反映凉山彝人守护大山的电影《走山人》。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当初背着一把蓝色的吉他走出大凉山,在外漂泊、打拼二十几年的吉克曲布,去过很多地方,也到非洲交流、演出过,他深感,带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才是最打动人、最具感染力的音乐。“2008年、2009年是我最纠结的两年。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我在北京置房也买了车,身边好友很多,但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使命。我想要做少数民族音乐,但这样的音乐人不在北京;我想做少数民族青少年的音乐培训,但这样的人才也不在北京。”于是,他脑海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家,回到大凉山。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克曲布是一个很率真的人,他时常被电视剧或新闻感动得泪流满面,也曾看武侠小说觉得有些情节编得不好,气到把书给撕了。但唯独回家这件事,让他始终犹豫再三。毕竟三人是一个组合,一个团队,吉克曲布又是三人中的老大哥,是创作的主心骨,怎样和两个兄弟说呢?“我约他们一起喝了好几次酒。前几回,我把自己灌醉了也说不出口。”三人不到二十岁就在一起,朝夕相处,吉克曲布的心事,两个弟弟早就猜到了。“后来,当我终于说出口时,他俩说,‘早猜到了,就是想和你再多喝几顿酒。’我和他们说好,我们的组合永远不解散,我只是生活在西昌,我们的音乐、演出,我都会继续做的。”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吉克曲布独自回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并在隔年创办了古彝风情文化演艺中心,用来培养凉山地区的音乐人才。“我也不是科班出身,不敢说教他们唱歌,但我可以教年轻人如何在演唱中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教当地的彝族青少年唱歌,他还在当地建了一个录音棚,所有的设备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以便他随时发现好的民间艺人,就能进录音棚录音,将这些民间音乐保留下来。同时他也在凉山地区培养音乐制作人才。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终身的期许:将彝人的歌唱给世界

吉克曲布回到西昌的消息一出,很多当地喜欢音乐的年轻人慕名而来,把工作室挤得满满当当,甚至有时一天就有几十位年轻人慕名而来,只为能在偶像面前唱一首歌。为了给年轻人提供演出的舞台,他开了一家“古彝风情”演艺酒吧,又在西昌电视台做了一档“行者音乐汇”的音乐节目。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克曲布开始在大凉山采风、创作,写很多的歌,免费提供给彝族的年轻人演唱,甚至免费帮有才华的音乐人录音、出专辑。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凉山州委、州政府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歌会”,吉克曲布是策划者,也是评委之一。但首届“彝歌会”听下来,吉克曲布有点失望,原本他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找到当年和他一样心怀音乐梦想、有原创作品的年轻人,但大部分参赛者唱的都是山鹰组合或者彝人制造的歌,少有的原创作品质量也不高。“现在的年轻人还喜欢我们的歌,我很感动。但我想听到现在的年轻人的心声,想听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彝族声音。”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首届“中国彝歌会”,他意识到,“现在年轻的彝族人,已经没有那么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了。彝族是一个诗性思维的民族,从小就能用彝语出口成章。在我小时候,除了在家里,我们用彝语中的‘白话’交流,只要走出家门,几乎都用彝语中如诗一样的语句来对话。所以彝族人张口就是诗,就是歌词。但在年轻人身上,这样的能力变弱了。”他对很多参赛者说,“你们回到村子里,去看一看村口的古井、小路、老牛、披毡,火塘,去和妈妈、村里的老人聊聊天,心里有了触动,自然就知道写些什么了。我期待听到你们自己的创作。”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凉山是一个一步跨千年的地方,因为过去的封闭,与汉文化之间的融合少,原始风貌保存得好,所以大家喜欢彝族的音乐。现在,在经济发展这么好的时期,我们更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吉克曲布认为,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保护灿烂的中华文化。所以,他告诉他的学生们,告诉身边的彝族人,“我们要学习科技,要向世界看齐,但也绝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永远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他的引导下,很多彝族的“好声音”开始自己写歌。吉克曲布先后带出了阿诺乐队、阿说阿木等一大批音乐创作人才。同时,也挖掘、培养了海日乌芝、安冬、沙玛诗薇、南方叶子、吉克皓、海来阿卓等彝族新星。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由他发起的“中国彝歌会”,已经成为了一档专为数百万彝族同胞打造的中国首档彝族音乐竞唱节目,是彝族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品牌。一大批彝族的音乐人从这档节目中走出去。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音乐节目开播前,导演组都会到大凉山找吉克曲布,请他推荐优秀的彝族音乐人。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越来越多的彝族音乐被大山之外的大众了解和喜爱。在彝族人看来,这些都离不开吉克曲布以及山鹰组合对彝人们的影响。备受大家喜爱的彝族歌手吉克隽逸,从小也是听着山鹰组合的歌长大的。吉克曲布曾为吉克隽逸写过一首《尘世》,两人多次同台演唱这首歌。悠扬、空灵的旋律,让人对大凉山产生无尽的想象和深深的向往。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吉克曲布仍然保持着到大凉山的角角落落采风的习惯。虽然身边的人常打趣他,“你哪里还用采风,大凉山的音乐都在你的脑袋里呢。”但他就是愿意去看大凉山的山、大凉山的天和大凉山的人。他想用音乐去歌唱这里的一切,他想让更多人听到来自这里的音乐。如今,年过五旬的他剪去了留了几十年的长发。那份对于音乐的倔强、执拗早已不在于外表,而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里。短发的吉克曲布,还是那么酷,还是彝族人心里的偶像。u7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山鹰组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