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阿卓放歌《美丽中国》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天地间回响着中国节拍……”充满民族音乐元素的前奏闪过,欢快又不失厚重的歌词、青春又充满意蕴的律动让一股新鲜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为阐释对“美丽中国”的深厚理解、抒发浓郁爱国情怀,总政歌舞团青年独唱演员、彝族歌手阿鲁阿卓将于近期推出新歌《美丽中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为歌曲题写歌名:美丽中国。歌曲唯美大气,讲述娓娓道来,描绘了中国大地如诗如画的美景,流露了中华儿女翘首以盼的喜悦,也展现了未来中国阔步向前的豪迈。
据介绍,这首歌是由曾创作出《国家》、《饮水思源》、《有难同当》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主流歌曲,被誉为“新主流词作家”的王平久携手刚获得2012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深受广大观众朋友喜欢的《相亲相爱》曲作者丁于,为阿鲁阿卓量身打造的。提起歌曲的创作背景,词作者王平久坦言,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美丽中国”的激昂阐述让他迸发了创作的灵感。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在王平久的眼中,这正是“美丽中国”最深厚的意蕴所在,“‘美丽中国’是一个很厚重的概念,她不仅美在山水之间,更美在山水之外,美在人文情怀。这既有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礼赞,也有对未来民族复兴、中国崛起的期待和责任。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对‘美丽中国’最贴切的一种心得阐述,也是最充满力量的一种梦想期待。”
正是出于对“美丽中国”如此深刻的体悟,怀着激荡心情,王平久用他的“老办法”——手机编辑,未超过30分钟便将《美丽中国》的歌词一挥而就,“我希望能够立体生动地讲述‘美丽中国’的形象,而不是单调地平面铺开。”歌词首先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切入,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对这幅美好画卷在“目光里有些迫不及待”,而让“美丽中国昂首阔步走来”。接下来的三个段落里,王平久用“万水千山传递民族的情怀”“天地间回荡着中国的节拍”“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三个层次渐次展现了民族的美丽中国、国家的美丽中国和世界的美丽中国的生动形象,其中饱含了普通人的幸福喜悦、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寄托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世界的热情期许,情感饱满,意蕴深远,浑然天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召力。
为全面展示阿鲁阿卓高亢婉转、极富张力的民族演唱特色,彰显56个民族相亲相爱、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图景,歌曲的整体编排也极具特色,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包括贵州侗族大歌的前奏、伴唱等。同时,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欣赏品味,彰显青春活力,歌曲在悠扬的民歌曲调中还加入了流行音乐的电音等现代元素,使整首歌曲的表现能力更加生动。王平久表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有生命力的歌曲的传播,让听到的人们都对美丽中国的建设充满信心。”
作为少数民族歌手的杰出代表,阿鲁阿卓曾获得CCTV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唱法金奖、中宣部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拥有《遇上你是我的缘》、《相濡以沫》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歌曲,歌曲《格萨尔》还获得2012年CCTV、MTV盛典内地最佳音乐电视奖。此次接唱《美丽中国》是阿鲁阿卓自己的第一首抒发热忱爱国情怀的歌曲,她也对这个机会倍感珍惜,“我是一个少数民族歌手,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演唱表达出少数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谈起接唱《美丽中国》的经过,阿鲁阿卓笑言这首歌曲给予她的惊喜是“一个连着一个”。“刚刚看到平久老师的歌词时,就有一种被温暖触动的感觉。无论是‘山绿起来、人富起来’这种对老百姓生活最直观的写照,还是‘美丽中国 ,美在山水之外,有前辈也有我们对祖国的爱’这种对民族情感绵延相传的描摹,‘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这种对美好未来图景的绘就,都让我深深感受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而在听到曲作者丁于用心录制的小样后,惊喜的感觉再一次被放大,“青春、活力、快乐、朗朗上口,但就在这样的曲调背后,传递的向上力量却是特别强大的。我希望能用我的歌声,唱出最美丽的中国,也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为建设这样美丽的中国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据了解,目前这首《美丽中国》已完成了全部的编写工作与录制,会相继在各类晚会推出,与广大歌迷见面。歌曲的MTV将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杨东升倾力打造, 力图用最精心的制作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
附:美丽中国歌词
作词:王平久
作曲:丁于
演唱:阿鲁阿卓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
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
一个梦用五千年文明的承载
美丽中国世世代代
目光里有些迫不及待
一个声音打开我们的心海
美丽中国昂首阔步走来
是今天也是未来的中国精彩
内心里说不完的感慨
万水千山传递民族的情怀
美丽中国美在山水之外
有前辈也有我们对祖国的爱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
天地间回荡着中国节拍
我们的笑脸映辉风景的色彩
中国又一个新时代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
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
一个梦用五千年文明的承载
美丽中国世世代代
美丽中国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