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英杰

含泪送乔公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2-11-24 原出处:《春城晚报》2002年04月22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4月11日晚,李乔同志的女儿李秀来电话说:她父亲在神志不清好多天后,突然又清醒过来了,问这问那,说了许多话,并且第一个就提出要见我。也许是回光返照,要对我说什么。我12日一早赶去医院看望,乔公最初没有认出我来,也许是视力模糊的缘故,但我大声报了名字,他立即很高兴地伸手拉着我,要我坐下。他想说话,却半天说不出来,嘴皮蠕动着,喉咙里有一口痰,呼噜呼噜,好一会吐出一个名字:“吴琪拉达……”,过一会又说出一句:“国际形势……美国……阿富汗……”后来就再也说不出来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想着远方的朋友,想着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诗人,关心着国际国内的大事。tV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几天,他又第二次中风,病情更加严重,身体全面衰竭,终于在4月18日上午9时40分最后永远闭上了眼睛。我赶到医院时,他已穿好衣服静静地平躺在病床上。大女儿、二女儿和女婿都在身边,在广东佛山的三女儿还没有赶回来。他虽然脸色苍白,但神态安详,像刚刚睡着一样。不一会,医院工作人员进来,把他抬到担架床上,蒙上白布。我含着热泪,目送我尊敬的良师益友李乔同志,就这样被缓缓地推向太平间。tV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乔公(虽然他本人一再说“不敢当,叫我李乔就行了”,但大家这些年还是不约而同地这样称呼他)是去年11月4日凌晨突然中风住进医院抢救的。他以93岁的高龄在病床上与病魔反复搏斗了5个多月。这段时间里我去看他不下二十次。最初他还多次说,要争取病好后去北京参加作代会,“见见老朋友”。说他交给一家出版社的长篇传记文学《横断山的汉子》,还有一点没有写完,要把它完成。后来病情日益严重,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一直低烧不退,泻肚不止,他不再谈创作的事了。但只要有一点气力,能说几句话,他仍然问文艺界的事,关心朋友们的健康。他一次又一次地从死神威胁下挺过来的那种坚强意志、拼搏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使医生和护士们都感到简直是奇迹。tV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乔公1909年出生在云南石屏县一个贫苦的彝族家庭里,少年时代跟随父亲和叔父去个旧锡矿当过砂丁,抗战初期曾作为抗日的普通一兵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早在1930年,他就到上海听过鲁迅先生的讲演,受到左翼作家联盟和“普罗”文学的影响,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他最早写的一个描写个旧矿工生活的长篇小说《走厂》,曾经得到茅盾的肯定。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曾在《申报》“自由谈”、《中学生》、《中流》、《星岛日报》、《文艺阵地》和《战时知识》等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散文、特写和报告文学。新中  乔公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著作等身,成果丰硕,却非常朴实谦虚,不耻下问,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对我们这样的后学晚辈,他经常要问一些问题,还要说“请教”。写了文章,有时他还要拿来让我先看,虚心地说“请你把关”或“帮助修改”。作为德高望重的老作家,他因为被列为行政编制,没有能评职称,他也不太在意。只是笑着说:“你们都是一级作家,我就算等级外的作家吧!”解放前他就加入了地下党,参加了游击队,后来因形势变化,队伍离散,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解放后他重新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入党。申请书从繁体字变成简体字,从毛笔直书变成钢笔横写,叠起来是厚厚一大扎,直到1984年他75岁时才重新回到党的怀抱。有足够的材料证明当年与组织断了联系,不是他个人的原因,他应当是离休干部。但他参加工作的时间一直只从解放后算起,他自己也不去力争。到祝贺他九十华诞的大会上,文学界的朋友们为他强烈呼吁,引起省委领导的重视、过问,他到九十出头的1999年12月才开始享受离休干部的待遇。tV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天晚饭后,我们几个朋友陪他散步,绕翠湖一圈,十多年来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晴天明月高挂,我们都不注意,他却会突然停住脚步,像第一次看见月亮一样,赞赏不已:“你们看,多么好的月光啊!”谈到一些丑恶现象、腐败分子,他嫉恶如仇,气得捶胸顿足。当听到某一位他熟悉的老朋友突然去世或某一位廉政勤政的好干部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会半天不说话,甚至忍不住默默垂泪......乔公就是这样一位忠厚长者,这样一位朴朴实实而又感情丰富、可敬可爱的人。tV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走了,但他许许多多的老、中、青朋友和千千万万的读者会永远怀念他,他的作品人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tV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4月20日于翠湖边tV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相关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