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英杰

彝族作家李乔的故乡――“文献名邦”石屏

作者:黄玲 发布时间:2008-01-28 原出处:《李乔评传》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李乔(1908--2002)彝族著名作家。著有长篇三部曲《欢笑的金沙江》《挣断锁链的奴隶》》、《未完的梦》、《彝家将张冲传奇》等作品。被尊为”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 

  对一个作家来说,故乡永远是给予他写作灵感的重要源泉。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很多作家的文学活动都和故乡密切相关。这是一个人的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家园,留下的是纯真美好的记忆。而且在以后的文学写作活动中,故乡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对作家的创作发生无法回避的影响。正如鲁镇之于鲁迅,乌镇之于茅盾,湘西之于沈从文,即使远离之后,故乡也会在作品中散发出浓郁的气息。

  李乔也不例外,他对故乡的情感可以从他的不少作品中寻找到踪迹。这是一块给了他生命,养育他成长的红土地。

  李乔的故乡在云南省石屏县县城。石屏,隶属于红河州,距省会昆明约240公里,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多民族杂居的小县城。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石屏被称“旧欣”,为古彝族族名,译为汉语为“居住在山林水边的民族”。石屏彝族古歌中说:“旧欣尼本本,尼本道木真。道木道借确,借确异波莫。”其大意是说古旧欣族人穿过大森林,来到大海边(异龙湖)定居下来。这里虽然偏远,但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叫异龙湖的高原湖泊。李乔曾经在早年写作的一篇名为《异龙湖》的散文中,对故乡的美丽景色作过生动的描绘:

  像一片明镜似的,天老是泛着那么和颜的微笑,使人走到这原始一般的山谷里来,一见便会惊叹着它的美丽――那是石屏的异龙湖呵!bC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带着迷人的姿态,怀抱着异湖三岛,静静地躺在石屏的东门外,四周给秀丽的山包围着,那水常年同那高高的笼盖在上面的天空一样:老是那么青苍苍的。

  石屏对李乔,不仅是出生和成长的土地,还是他后来走上文学写作道路的一个重要诱因。因为他的故乡从自然条件看,是一个因贫穷落后而默默无闻的“穷乡僻壤”;从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厚重看,却是一个让人不可小视的名城。

  石屏,自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称石屏邑,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州,明朝沿袭元制;民国改州为县,至今仍为县级行政单位。古代这里主要是彝族先民的栖息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政治统治的需要,曾经强迫金陵十万大户迁居云南,其中一部分汉族从南京应天府来到了边远的石屏“开疆拓土”。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受过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们的到来为石屏的文化经济带来了清新的活力。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汉文化和当地古老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种文化交融的结果,给石屏带来了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石屏在明朝万历年间,第一次获得了“文献名区”的赞誉。清朝乾隆十七年,知州史鲁番又题写了“文献名邦”的匾额,悬挂在石屏东门城楼上,成为石屏历史上值得称道的一件文化盛事。

  石屏也确实无愧于“文献名邦”这一美誉。据统计,自明清以来,石屏先后出过文进士65名,翰林15名,经济特元一名,博学鸿词科1名,文举488 名,贡生760名,武进士11名,武举150名。科举人数,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和大理。对一个地处偏远的边地小城来说,这真的是一组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字,让人没法不对它刮目相看。难怪提起石屏,就有一句戏言:“秀才不如狗,举人满街走。”文化教育的发达,由此可窥见一斑。

  清代有个名叫龙为霖的县官,曾经在石屏东城门上题过一付对联:

  “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

  在重教兴文,人文历史悠久的背景下,石屏的读书风气自然很盛。据李乔晚年回忆,当年他夜里走在石屏的小街上,到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小城的文化氛围非常浓郁。近代还出过不少知名的文化人。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清末民初有名的教育家和史学家袁嘉谷先生,也是出自石屏。小城东门城楼也因此而高悬“大魁天下”匾。

  城里一些人家门上悬着“太史第”、“翰林”、“进士”的金字匾额,透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对年少的李乔来说,那是一种莫大的吸引力。

  李乔的故乡堪称人杰地灵,人才济济。这些学富五车的文人学士,既是石屏的财富,也是李乔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背景。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文化知识的尊崇敬仰,从小就在李乔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他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功,又为故乡的历史增添了诗意的一笔。 bC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