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英杰

冯元蔚与民间文学

作者:杨亮才 发布时间:2010-11-26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近影   杨亮才 供图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生长在凉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滋养了他,从普通彝家青年到大学教授、省部级领导,冯元蔚一直没有离开他所钟爱的民间文学事业,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应当把民间文学看做是当今对青少年教育的最佳课外教材,使它在我们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普通彝人到大学教授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彝名巴胡母牟,1930年农历六月廿四生于四川西昌礼州羲农(今月华乡)深沟堡(彝语玛施普助)一户普通家庭。据说他祖上是御封的“百户”(是俸禄等级,并非辖百户)土官,为尼尼土司家支。“百户”本是待遇,但年长日久,“百户”便成了姓氏,又因彝语读不准,就讹读为“巴胡”了。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由于家境贫寒,母亲为了维持生计,先是带着不到半岁的他和姐姐,寄居在三姨妈家;后又寄居外婆家,直到他12岁时才回到了自己的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生活困苦,冯元蔚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艰苦、俭朴的习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放学回来就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打草鞋,喂牛,喂马,打柴,使牛耕田,样样皆能。假期回来,他还去卖牛工(代人耕田),挣点儿零用钱。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六七岁时就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书,以后又读了《古文观止》、《诗经》等。大约10岁左右,他先在村边小学读一年级,以后又到羲农中心小学插班读四年级,成绩优秀,颇得老师喜欢。1945年,刘文辉在西昌开办了西昌边民实验学校,冯元蔚第一次离开故乡,到西昌上学。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冯元蔚的童年生活里,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发生在他5岁那年,即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由云南绞车渡过金沙江,进入凉山地区。红军平等待人,秋毫无犯。当部队从深沟堡经过时,曾借用老百姓门板搭桥,冯家的门板也被借去,后原物送还。红军长征经过冯元蔚家乡,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50年3月西昌一解放,他就毅然报名参加了西昌军管会举办的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成为其最早的一批学员。训练期限原定半年,但因形势发展很快,各地都急需干部,于是冯元蔚只学了3个月就被提前分配到军管会民族事务处工作。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参加工作,冯元蔚就干了一件漂亮事,展现了他的才干。原来,黑彝罗洪阿子打施家与另一家黑彝惹尼家又发生械斗了,领导要冯元蔚前去劝解阻止。当时,打冤家、械斗是凉山彝族的普遍社会现象,民族之间、家支之间因为一点儿事就械斗不断,有的打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十分棘手。年轻的冯元蔚单枪匹马进入深山,耐心地给双方讲政策,讲道理,晓以利害。由于冯元蔚工作做到了家,两家口服心服,握手言欢,从冤家变成亲家。两家为了表示感谢,特地杀羊设宴招待冯元蔚。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1年5月,中共西康省委统战部决定送冯元蔚到成都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深造。西南民族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最早建立的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成立之初,全院只有教职员工64名,其中教师30名。第一期招收的500名学员来自西南的4个省区,包括藏、彝、苗、回、羌等24个民族。冯元蔚到成都报到时,学院实际上还未正式开学。先到的学员都要参加建院劳动,如拆墙、盖简易房、填坑、修路、平操场、清扫垃圾等。教职员工、学生,不分男女老少,一齐动手。连院长王维舟也不顾年高体弱,带病跟大家一起劳动,给大家以极大鼓舞。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精通新老彝文,汉语文水平也比较高,所以,他既为同学们补习汉语,也帮助他们学习民族语文。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后,冯元蔚留校工作,在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由一名彝族知识青年成长为副院长,并在彝族语言文字和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有着较深造诣。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地地道道的民间文学家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和全国其他民族地区一样,凉山彝族地区民间文学蕴藏量极为丰富。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还有优美的民间史诗、叙事诗等。这些作品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冯元蔚的母亲擅长讲故事;父亲专攻彝族尔比尔吉(谚语、格言),口才也好;姐姐是出色的歌手。冯元蔚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每天耳濡目染,日后成为民间文学家便是很自然的事了。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5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大会,并制定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工作方针。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采风运动席卷全国。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多民族的人口大省,四川积极响应。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四川省派出了以冯元蔚为队长的采风工作队,分赴凉山彝族地区,对昭觉、布拖、西昌、喜德等县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重点记录、整理了彝族著名史诗、叙事诗《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等,之后编成《大凉山彝族长诗选》、《大凉山彝族故事选》两书,于1960年由西安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调查采录工作不仅采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积累了不少宝贵的采风经验,对四川省的民间文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1年3月25日至4月2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会议由何其芳、毛星、贾芝主持。冯元蔚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发言。会议制定了《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论编写出版计划》、《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编选和出版计划》和《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资料汇编编辑计划》。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毋庸讳言,过去的中国文学史,严格地说,只能说是汉族文学史,其中没有少数民族文学。新中国成立以后,“编写一部包括各兄弟民族文学成果、文学经验、文学发展史,因而名实相符的中国文学史,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需要和要求”。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此领域,冯元蔚也是捷足先登。1960年,西南民族学院师范专修科中文专业决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程,冯元蔚与另一位彝族作家阿鲁斯基突击编写了《彝族文学概况》(共十五章,冯写十二章,阿写三章),作为民族学院教材使用。当时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程,《彝族文学概况》大概是全国最早的彝族文学史的教材了。可惜此书在“文革”中丢失,至今下落不明。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8年以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了工作。冯元蔚也开始重操旧业。1979年6月,冯元蔚与魏泉鸣、笔者等人在成都发起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周扬担任名誉理事长,贾芝担任理事长,马学良、马寅任副理事长,笔者任秘书长,冯元蔚任副秘书长,后为副理事长,担任副秘书长的还有魏泉鸣、黄勇刹、段宝林、李缵绪、陶立璠、王克勤等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是“文革”后我国最早成立的学会之一,又致力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周扬说:“别的学会会长我不当,但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我当。”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数十年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工作,道路曲折又充满了艰辛,但他矢志不渝,乐此不疲。他一直关注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龙头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尤其对四川的“民间文学集成”则更为关心。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签发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四川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冯元蔚更是亲自过问。他多次强调,四川作为祖国大西南的重要省份,抢救整理民间文学遗产极为重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很快批准了“三套集成”的工作计划,并拨启动专款,同时令各地、市领导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切实负责,完成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4年,四川省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历经10年,完成了市、地、州、县普查和资料本编辑两个阶段工作后,举行了隆重的庆功表彰会。会上,冯元蔚发表讲话,他说:“无论是民间故事、歌谣还是谚语,对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都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民间文学的教育、审美作用,是别的文学形式不能替代的。我们应当把民间文学看做当今对青少年教育的最佳课外教材,使它在我们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连任两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1年换届时,他改做名誉主席。2007年,在苏州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活动上,冯元蔚荣获民间文艺最高奖——终生成就奖。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链接·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元蔚,1930年8月生,四川凉山人,彝族,民间文学研究家。1947年进入西康省第二边疆师范学校学习;1950年参加工作,当翻译。1950年至1951年先后进入西昌民族干部学校、西南民族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政治专业,毕业后留校。历任民语系教员、民族语文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院党委常委、副院长。1982年调四川省委工作,任四川省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第五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西部发展与研究促进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顾问,四川老区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四川光华大学董事长。中国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南方民族研究会名誉会长。af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