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巴莫阿依:彝族第一位女博士

作者:彝族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9-09-13 原出处:彝族那些事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未标题-11.jpg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莫阿依,女,彝族,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人,1961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昭觉县(原州府所在地),全名“巴莫阿依石布嫫”。现任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司级),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1984年考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彝族硕士研究生;1991年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彝族第一位博士;留校后主要从事宗教学和彝族宗教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13年11月,任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司级)。2018年5月,任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党委书记。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个人经历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6年获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员基金,赴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1997、1998年两次受聘于世界银行,担任安宁河流域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大型项目的社会评估工作和拟订少数民族发展计划。2000~2001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要作品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2.jpg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莫阿依坚持长期深入川、滇、黔民族地区的山村做定点或周期性的田野调查,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彝文经籍进行研究,已出版个人专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译著《田野中的族群关系和民族认同》,合著《彝族文化史》、《彝族风俗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发表《论彝族毕摩阶层的特征》、《试论彝族毕摩的传承和教育》、《论彝文文献分类》、《中国大凉山彝族山民的仪式生活》以及《凉山彝族〈驱鬼经〉彝汉对照本导论》等论文四十余篇(中、日、英、彝文),译文十余篇。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个人荣誉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获北京市青年的最高荣誉“五四奖章”,被列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论坛代表。这些年来,她还与自己的两位妹妹组成“巴莫姊妹彝学小组”,逐步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介绍给了世界。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莫阿依选择的是让世界了解凉山、了解彝人的道路。阿依说起初对彝族文化也并不了解,是父亲帮助她们选择了这条道路,她至今还记得父亲说过的那句改变她命运的那句话:“在把西昌建设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还要把西昌建设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型的现代化城市。” 她在《与美国木嘎做田野调查》等一系列田野报告中就向世界介绍了凉山的今天与未来。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巴莫阿依和巴莫曲布嫫姊妹带着自己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专门的学术计划到了哈佛大学,在她们的彝学研究道路上写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这被传为哈佛─燕京学社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姊妹俩去哈佛的时候,带着一些彝族漆器、彝文经书、还有祭司毕摩的仪式法具和宗教绘画等,这些彝族文化实物是她们在多年的田野调查中从民间搜集到的,带到哈佛去有诸多的学术考虑,一是可以在开设讲座时帮助听众的理解,二是她们计划在哈佛举办彝族文化展。她们的想法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在美期间,她们一共在哈佛大学校内外举行了9次学术讲座,讲座甚至开到了宾西法尼亚州的狄更生学院和波士顿莱克星顿的小学。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5月至7月,她们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成功地举办了彝族宗教文化展览,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的副馆长、芝加哥大学博物馆馆长等世界博物馆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这一展览的招待会;2000年11月,她们与另一位在哈佛访学的彝族学者潘蛟博士一同举办了一个“国际彝学工作讨论会”,邀请了美国、德国、法国有关大学的10多位学者和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3位彝族研究生到哈佛进行学术研讨。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哈佛的日子里,她们总是不失时机地传播彝族文化,引起了各方学者对彝族文化的关注。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3.jpg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莫阿依的父亲巴莫尔哈曾经做过凉山州的副州长,他对凉山州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对子女的期望也不同于一般家长。大女儿巴莫阿依和二女儿毕业以后都分配回凉山州的政府部门工作,按理说,80年代初,彝族女性大学生还比较少,从政是完全可能的,可巴莫却对她们说:我们彝族不缺几个处长局长,缺的是专家学者和教授。于是已经工作的两个女儿又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去年双双在著名的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巴莫又鼓励三个女儿组织起了“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几年中,三姐妹跋山涉水作了大量彝族民俗调查,写出了许多专著。巴莫阿依还是第二届国际彝学会议的发起人之一,是第三届国际彝学会议的执行主席。如果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彝学研究呈滔滔大河之势,那么,巴莫彝学姊妹小组是其中重要的力量之一。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莫阿依说,传统是条流动的河。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发展、壮大,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扬弃、吸纳的过程。要有开放的心态拥抱中国的、世界的先进文化,而不是固步自封。因为只有在比较的视野中,才能更彻底了解自己。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彝族那些事综合编辑EJ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