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苏拉志: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者:石进 徐舫 冉秀丽 发布时间:2005-12-12 原出处:《凉山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木里旅游指南》的宣传画册里,有张图片特别醒目:一位手拿冰镐、眼戴墨镜“全副武装”的旅行家,把海拔5958米的央迈勇雪山踏在脚下,把触手可及的蓝天抛在身后,一脸意气风发的神情。图片旁边注有几行文字:“书中行者:苏拉志……”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拉志,彝族,50岁,木里县旅游体育局局长。和他熟悉以后才知道,仅仅从职务上,你是很难想象到他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个人。在他那儿,似乎总有着讲不完的故事。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次见到苏拉志是在县旅体局的办公室。他摊开一张贴满胶布、七十年代印制的木里县地图,把景点一处一处地指给我们看:“木里的山都是圣山,看,这里是夏朗多吉,海拔有6000米左右;木里的水都是灵水,在这些深山密林里有210多个湖泊。看,这儿就是有名的盖地瀑布,这里是云揽堡瀑布。”木里的旅游景点在苏拉志绘声绘色的描述中,立即让我们人心生向往。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打猎,那时候还没有禁止打猎,我经常背支枪就到山上转悠。也就是在那时积累了不少野外生存经验。后来,我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把木里的景点走了个遍。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家乡的山水,越来越喜欢在山林里来去自如的感觉,对山外的朋友提起木里时就有种自豪感。其实,由于著名的美国探险家洛克的原因,木里在国内外旅游爱好者中早就是声名远播了。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木里。作为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主人,慢慢地我就开始给外来的客人们当起了‘土导游’。对了,什么时候你们想去看看了,我也一定好好给你们‘导游导游’!”说完,苏拉志爽朗地笑了。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拉志第一次过“导游瘾”是在1989年4月,那时许多人都还没有“旅游”这个概念。他接待的第一批国外游客是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来的26位客人。他们取道香港经西昌到木里,追随着洛克的脚印前来探寻“香巴拉”。按照当地习俗,转神山可以延年益寿。苏拉志便带着客人绕着三座神峰行走。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看着山上的湖水由湛蓝、天蓝直到变成红色,充满了好奇,叽叽喳喳猜测个不停。由于当时英语水平有限,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拉志无法向他们解释湖水为何随天空和季节而变化。在送走了这批客人以后,苏拉志开始琢磨,要把这“土导游”当好,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及时与客人沟通,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英语。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Xiangbala知道吧?”苏拉志问我们,“英语拼写是X-I-A-N-G-B-A-L-A,也就是汉语音译香巴拉。佛经记载的拥有雪山、森林、神仙、圣湖的理想国,也就是我们木里。”他用标准的普通话夹着英语单词自豪地对我们说。由于与外国人接触得多了,现在,他的英语发音和语调显得很地道。也许是苏拉志有着不一般的语言天赋,学习语言的方式一通百通,除了英语和普通话外,他还能够用3种藏语方言和彝语流利地与人交谈。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旅行中充满惊险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6年4月,5名从北京来的大学生为写论文到深山里作调查。但这些人全部从没有过野外生存经验,而他们运气又特别不好,一进山就遇到了大雪。苏拉志在路上碰巧遇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已经走得离牧场很远了,四下里没有人烟。在5000多米的神山天撒扎呷上,无法获得救援,而天已经擦黑了。苏拉志当机立断,得先就地找个地方让这些学生过夜。他们走到了一个山洞旁边,忽然,眼前的发现让经验丰富的苏拉志暗暗捏了一把汗――雪地上出现了一溜清晰的狼脚印,附近一定有狼!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果然,天刚黑,狼的嚎叫声就一阵高过一阵。5名学生蜷缩在山洞里,没有见过这种场景的他们个个都吓得发抖,抱头大哭。苏拉志让大家冷静下来,按照他教的方法做:大家把所有的头灯全部打开,与瞪着绿幽幽眼睛的狼对峙着。狼见了灯光,不敢轻举妄动。但这些狼却都把后腿面对洞口,不住地挖泥,并往山洞里撒尿。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面而来,苏拉志赶紧让大家戴上口罩。看到学生们一个个体力不支,苏拉志安排学生轮换守夜。但他一个人手持冰镐,守在洞口直到天亮。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一早,对面山上的盘羊发的叫声,把狼群引开了,危险终于解除。数数雪地上的脚印,苏拉志才感到后怕。天啊,整整有12只狼!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年,他带着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外国朋友走入了大山深处。谁知,当他们离开宿营地的时候,留在那里的干粮被熊吃光了,帐篷也被撕破了。两个人身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丁点食物。而他面所出的位置前不着村,后不挨店。苏拉志一路采摘野果维持两人的生命。在一个星期无盐可食的状态下,这位外国朋友已经虚弱得无法动弹了。就在陷入绝境的时候,苏拉志用望远镜看到远处隐约有个村寨,但他无法确定还要走多久才能够到达。“老外”说什么也不愿意再走了,苏拉志只得只身前往村寨,为他带回了救命的青稞和土豆。“老外”这才缓过劲来。又走了两个礼拜,两个人这才得以返回县城。后来,这位外国友人还专门在苏拉志的家乡木里县乔瓦镇树组村修建了一所小学。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生的另一角色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拉志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常戴一顶鸭舌帽,一身运动装打扮。往人群里一站,也很是显眼。在与旅游结缘之前,他曾是四川省队的标枪运动员,此后担任木里县体委教练,负责挑选和培养苗子选手。这是他人生的另一种角色,也正是这段经历让这位“土导游”有了强健的体魄。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来或许有几分传奇色彩,在苏拉志年幼的时候,住在同村的第九世活佛昂翁扎巴?德里降错就告诫他,不要喝酒,不要抽烟,不要吃辛辣东西。当时他聆听了教导,照着这些话去做。后来当了运动员才知道,这些也正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所要具备的良好习惯。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0年,省水球队和排球队到凉山选体育苗子。在西昌地区中学生选拔赛中,苏拉志获得了标枪比赛的冠军,尽管在比赛中他是第一次拿标枪。由于这次比赛,苏拉志成为了当时西昌地区唯一一个被省队选上的选手,也从此开始了他的体育人生。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北京体院学习了三年后,有次在冬训中受了伤,苏拉志只得结束他的运动生涯,接受安排到四川省体工队当田径教练。1980年,他又被调回木里县任体育教员。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体育场地只有直径不足50米的平地,中间还种有蔬菜,住处堆满了猪食和杂物,苏拉志还是坚持了下来。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年,一路走来,苏拉志带过12批运动员,每批58个人。经他慧眼挑选出的14名运动员参加了国家级比赛,其中有8名成为健将级的运动员。最让他自豪的是1986年48公斤级的全国摔跤冠军刘伟,68公斤级全国摔跤冠军龙布,800米和1500米的田径全国冠军李义鹏。今年,他带队代表四川队到红原参加第12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马上项目比赛,也取得了好成绩,这让他十分欣慰。84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