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吉觉阿西和她的口弦

作者:曾冬眉 发布时间:2007-10-16 原出处:乐山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阳光无比明媚。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位身材娇小,面容清瘦,身着鲜艳百褶裙的彝族妇女坐在院落的树荫下,从胸前摘下一个雕刻精致的小竹筒,取出两片薄薄的约三寸长的铜片放到唇边,同时鼓起腮帮,手指轻快地舞动铜片。刹时,宁静的小院突然响起一种悠远的仿似天籁般的旋律,节奏时缓时快,似山泉叮咚,又似月琴声声,似小河呜咽,又似急风骤雨……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6月14日,笔者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国税局宿舍院坝里看到的一幕。那位妇女就是笔者要拜访的吉觉阿西,今年56岁。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行的马边文化馆工作人员蒋兴义告诉笔者,吉觉阿西吹的那两块铜片名叫口弦,是彝族特有的一种簧乐器,分为竹制和铜制两种,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拨动簧片,利用口腔共鸣发出声响。因其音域宽广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相互爱慕的彝族男女青年常用口弦传情,并以口弦相赠为最好的礼物。但如今在马边,会吹口弦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了,而能够吹得如此行云流水、娴熟自如的,就只有吉觉阿西。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习口弦不容易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吹奏口弦能减轻思念母亲的苦”阿西吹奏的《母亲》,歌词简单得近乎口语,可是却质朴得让人感动。阿西吹奏的,都是在故乡长期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歌词简单,意境悠远。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阿西介绍,她出生在马边雪口山乡天花顺村,在她小时候,非常喜欢听妈妈吹口弦,妈妈的口弦吹得好极了,以至于在集体劳动时,妈妈不用劳作,坐在石头上吹口弦就能得工分。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看到妈妈口弦吹得那么动人,阿西也很想学。在她9岁时,妈妈终于为她配了一副竹制的口弦,这是两块长约两三寸、宽不到半寸的竹片,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牙,阿西喜欢极了,把口弦装在精致的口弦筒里,佩带在胸襟,心里美滋滋的――这在当时可是很流行的装饰。然而,学习口弦并不容易,口弦没有汉族乐器特有的“哆、来、咪……”,演奏时,全靠用气鼓动簧牙产生音响和手指弹拨弦片的音韵交织在一起,形成铮铮动听、柔和婉转的音乐旋律。想要吹奏出不同的音调,全靠口型、气力变化音色,“把心里想的词吹成曲,真是很困难的”阿西说。她从9岁开始学,经常学得嘴唇麻木,手指酸疼,有时还因指法不对,被铜片戳破手指。每当她气馁时,妈妈就抚摸着她的头,鼓励她说:“吹口弦的阿咪子(姑娘)最美”。于是阿西又认真地吹起来,直到12岁才可以吹一些基本的东西,15岁时才能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吹出幸福生活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第一次听她吹口弦,就喜欢上了她。”阿西的丈夫玛黑石铁说。30多年前,当17岁的阿西和18岁的石铁经人介绍见面后,双方表示满意,于是当即订婚,不久就举行了婚礼。值得一提的是,彝族婚俗有别于汉族,结婚后一般还要谈两三年恋爱,确定对方就是自己想托付终身的人后才正式安家。婚后,阿西用口弦吹奏了一首彝族情歌,含蓄地向丈夫表达了爱幕之情。“我从没听到过这么动听的口弦”石铁说,“那一瞬间,我忘掉了所有的烦恼和忧愁,沉浸于她那铮铮动听的口弦声中”。两人正式安家后,先后养育了5个子女,当孩子们开始上学后,家中经济日渐窘迫,加上生产生活上的一些烦恼,石铁非常沮丧,常常唉声叹气。看到石铁心情不好,阿西常常吹口弦来逗他开心,在田间小憩吹,在劳动回家吹,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吹,在熊熊的火塘边吹,悠悠口弦为艰难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石铁不会口弦,就用语言向妻子倾吐着知心话,两人相互鼓励,共同劳作,日子虽苦,却也甜。如今儿女们都长大成人,老大老二还出资在县城为他们购买了一套商品房,让他们进城享受天伦之乐。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晚会上一举成名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阿西的口弦吹得好,乡上凡是婚嫁、毕摩、祭祖等大型活动,总要叫她去吹几曲。阿西每次出场,都非常认真,特别是吹一些表现生活苦难哀婉忧伤的曲子时,在场的宾客常会感动得流下眼泪。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真正让阿西名扬边城的,还是近几年她参加县上的大型活动表演。2004年,马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晚会上,她那原始而质朴的口弦让人耳目一新,现场掌声雷动。此后,她又多次参加县上的大型活动表演。去年11月,乐山电台和贵州电台合办的全国直播节目《飞越城市――走进马边》在马边做现场直播,阿西应邀到场,把彝族口弦展示给了全国的听众。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西就这样成了小城的名人,每次出门,总会有市民认出她来,并请她表演,阿西也不推辞,取出随身携带的口弦,当场就表演起来……一曲完毕,才发现周围已经围了一大群人,大家热烈的掌声让阿西特别有成就感。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承母业”传绝活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口弦难学,现代彝族青年男女很少有学吹口弦的。而且,把口弦佩戴在衣襟上作为装饰的习俗也没有了,边城大街小巷,难觅口弦的踪影。阿西现在的那副铜制口弦,还是托人从凉山带过来的。无疑,口弦这一彝族民间乐器的瑰宝,在马边正面临着消亡……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强保护。”该县文化馆的蒋兴义说。为了挽救这一民间文化遗产,这名瘦小却执着的彝族汉子多次来到阿西的家,动员她18岁的小女儿李红学口弦。满口汉话,哼着流行音乐的李红刚开始很抵触,后来被蒋兴义的执着所打动,从去年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口弦,如今已可以吹一些简单的曲调,相信在妈妈的悉心传授下,李红一定可以吹好口弦,把这一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oD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