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彝家山寨的领头雁——记泸西县午街铺镇凤午村党总支书记毕凤云

作者:雷林 发布时间:2014-02-13 原出处:中国红河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凤午村委会原是泸西县午街铺镇一个较偏僻贫困的山区少数民族村委会,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加上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彝家山寨,如今却成为州县有名的小康示范村,先后获得了“县民族团结工程建设示范村、综治维稳示范村、创先争优示范单位、新农村干部教育示范基地”、“红河州民族文化推广先进单位”、“云南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全国青年文化先进单位”、“国家扶贫纲要示范村”等荣誉。2012年,有农户527户2135人,其中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7058元。凤午村的发展离不开明白人毕凤云的引领和带头,他已连续3届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1N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凤云(右二)在村民代表会上表决
 
  队伍想要带得好 “头雁”先要往前跑
 
  2007年4月村“两委”换届,时年32岁的村干部毕凤云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7年来,毕凤云政治上坚定立场,熟练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并依据政策制定了整村的发展思路。他深知村班子团结有力的重要性,上任以后,就积极调整村班子结构,强化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动员所有的村组干部紧密团结,劲往一处使。从2008年起,凤午村委会先后经历了新农村建设片区开发、科学发展观试点单位、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单位、四群教育示范点、美丽家园示范重点建设村等政策落实和学习实践活动,毕风云不仅没有推托过,而是积极去争取。有时候班子成员和村干部对有些政策和学习实践活动有意见、想不通,他就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政策,让他们懂得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群众不理解的问题,他就组织村班子和小组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挨家挨户的做工作,直到群众理解接受为止。在毕风云的带领下,一连三届村“两委”班子和小组干部都总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本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信条,按照“五个好”要求从班子自身建设抓起,配齐配强了村组班子成员,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为帮助村组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毕凤云建立了班子学习制度,以村组党总支或支部为载体,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理论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班子成员、全村党员、村组干部的素质得到快速的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加强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圭落哨村小组长陈贵林说:“是毕凤云书记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性,是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也是他带领我们走上科学发展的致富路。”在毕凤云的带领下,用农村人实实在在的朴实精神、明明白白的清醒意识,自觉地树立起了基层党员干部良好的党性形象。
 
  队伍想要飞的快 “头雁”方向要找准
 
  在毕凤云的带领下,村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加快发展、从我做起”的意识,把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在广泛听取民意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两园一业”(菜园、果园、养殖业)和“一园两优”(果园、烤烟、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了发展经济这一中心上来,并把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创设了“1+N”党员带农户等发展产业的模式,推进了凤午村的快速发展。在凤午村小组建田间管网600亩,引进了灯盏花、蔬菜600亩(两样轮种),年产值达300余万元;多方争取项目资金540余万元,在凤午、圭落哨村建蔬菜大棚250亩,年收入250余万元;在圭落哨村小组以二级公路沿线的山坡地为依托,引进了发展优质油桃、李、杏等3000亩,年产水果6000多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在峨梅两个村小组引进黑山羊养殖大户16户,高床圈养山羊养殖户12户,生猪养殖大户8户,存栏山羊600余只,生猪年出栏2700多头、存栏3800余头。同时,抓住新农村建设、国家扶贫纲要示范村建设等机遇,全力抓好村容村貌、道路、学校、卫生室、新能源等。投资3000余万元,建进村生态路3公里,硬化全村4个村小组村间道路7.4公里;建成凤午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和5支村级文艺队;建4个村民活动室及村文化墙,建希望小学3所,解决了4个村子250多名小学生的读书难问题;建卫生室2个,解决了周边4个村民小组553户2096人的看病就医问题。2013年,争取美丽家园示范建设凤午和圭落哨村,做特民居补助184万元拆除重建92户,补助84万元改造提升住房105户;投资397.97万元做美村庄;投资55.88万元定植优质水果700亩,投资759.43万元新建蔬菜大棚300亩,投资52.8万元定植核桃20亩。
 
  想要队伍人心齐 “头雁”责任要担当
 
  凤午村委会是一个彝族、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村委会,毕凤云清楚地意识到,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是促进地方和谐与稳定的关键所在。为了促进彝汉两个民族的友好和谐相处,凝结民心,走共同致富繁荣之路,他敢于担当责任,在组建村组班子时就注意到了两个民族成员的合理搭配。在凤午村彝族占了多数,他本人也是彝族,但是十分的关心汉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要求各村组发扬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美德,不能分彼此、划界线、搞小集团,无论村里大小红白喜事都要大家共同去面对,团结起来共同战胜困难、一同享受丰收和喜悦的快乐。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全村形成了空前团结的氛围,汉族村干部杨照红说:“每到节日或喜事,各村各寨就弹起三弦,跳起歌舞,唱起祝酒歌,连汉族的男女老幼也学会了说彝族语、唱祝酒歌、跳撒尼歌舞。”民心齐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毕凤云的组织领导下,凤午村党总支组织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通过开展星级党员户、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双学双比等活动,对村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人文关怀等文明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培养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烟农文化学校、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广校、蔬菜技术协会等资源,把群众分批、分期进行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知识培训。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使村民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形成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风尚,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毕凤云还组织全村干部群众,广泛挖掘收集当地彝族文化资源,并向上级积极申报项目,建成了凤午民族文化中心,把全镇的民族文化资源集中起来保护管理,并努力开发利用,使之为丰富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凤午村有了人和的条件,加上党的好政策,又好又快发展是自然的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