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百姓故事】邛莫那根:让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看上电影

作者:魏玉婷 发布时间:2014-04-01 原出处:三江都市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三江都市报讯(记者 魏玉婷 文/图)我叫邛莫那根,今年40岁,是峨边彝族自治县的一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从2011年开始至今,我已经在峨边的五渡镇、平等乡、毛坪镇和杨河乡的36个村放了3年多免费的坝坝电影,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00多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在我看来,放好电影送文化下乡是我的责任,通过放映电影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努力实现我的“电影梦”。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支书“变身”电影放映员
 
  28日晚,我刚在杨河乡牟加村放了今年的第一场坝坝电影,这意味着我今年的放映工作正式开始了。
 
  由于是坝坝电影,所以不能像室内影院那样保证随时播放,老百姓要想看电影,还得看天的“脸色”,所以每年我放电影的时间集中在3月下旬到10月下旬,因为这期间天气暖和,适合室外活动,但下雨可能中断我的放映。
 
  在当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之前,我是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张加村的村支书,生于大山的我,很了解地处边远山区的彝族同胞,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2011年,我和妻子加盟了乐山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当上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刚开始,我和妻子数次到乐山,参加放映员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很快我们就掌握了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除了放映电影,我还会放映一些关于科学种植养殖的科教片,如《怎样栽培天麻》《懒汉养猪》《生态节水型渔业养殖》等,遇到普通话版的科教片,我就用彝语翻译给乡亲们听。
 
  现在不管走到哪个村,村民都很欢迎我,有时候电影还没放完,他们就着急地问我“下次放映是什么时候”。但刚开始放电影时,村民并不“待见”我。
 
  六七小时的波折只为给村民放映电影
 
  刚开始放电影时,老百姓对我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相信我能用设备播放出画面,也不相信我大老远来是免费放电影。但随着我来的次数多了,大家相信并接受了我,在这36个村的村民心中,我没有名字,但他们都认识我,亲切地称我为“放电影的人”。
 
  常年行走在小凉山的深处,我很多时间都耗费在路途上了。小凉山深处村与村之间最远的需要六七个小时的路程,比如我从杨河乡赶往平等乡的一个村子,得先坐3个小时的汽车,再坐2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最后还得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去年6月份,我在赶往另一个村子放电影的途中,车子出了问题。为了准时准点赶去给村民放电影,我打电话找来一辆面包车拖着我的车走,不料路上出了交通事故,我自费赔了1万多元。
 
  在放映电影的途中,我曾几度遇到险情。有一次,在平等乡一个村里放映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突降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我连人带车(运载放映设备的摩托车)摔到两米深的山沟里,最后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才脱离险境。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心里都有些后怕,但为了村民能看上电影,我又重新出发,行走在山间田坎上。
 
  村民的快乐是我坚持的最大理由
 
  由于我负责放映的地方是山区乡镇,放映点间相隔最远的有七八十里地。有的地方道路不通,我只能肩扛背驮着放映机上山,常常一整周都回不了家,但我的妻子和儿子只要条件允许,都会陪伴着我离开家一起去放电影。
 
  让我感到最欣慰的是16岁的儿子邛莫冬富,每次放暑假,他都会主动陪我四处去放电影。由于长期看着我操作设备,他掌握了基本的放映技术,每次看到我疲惫的样子,他就会叫我去车上补觉,他帮我守着放映机。
 
  每年放映432场电影,每个村都得放映12场,这是基本要求的数量。但我每年都超出这个数量,只要老百姓有要求,想多看一部电影,我就会尽量满足他们。2012年有一次放映,放完了两三部电影后,有村民要求再放一部,我就再放了一部,放完后他们表示还想看,我就又放映了一部。多放这两部电影后,已是凌晨两三点了。那时,我回不了家,也赶不到镇上去住小旅馆,只好在路上停车睡了一晚。
 
  几年下来,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很辛苦很累,但每次看到村民看电影开心的样子,我就有了坚持的理由和动力。
 
  我想一直把电影放下去,直到大山深处的老百姓都能看上高清电影,这就是我的“电影梦”。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