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彝族妈妈”陆学英

作者:周相吉 发布时间:2016-06-15 原出处: 新华社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60岁的陆学英爱笑,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但对已结婚生子的谷丽华来说,他永远忘不掉的,是这位“彝族妈妈”眼角的泪珠。
 
  今年端午节期间,已在云南省安家的谷丽华仍然放心不下他的“彝族妈妈”陆学英。但远在四川攀枝花的陆学英却主动把电话拨了过去,对谷丽华问寒问暖。
 
  谷丽华是傈僳族人,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三口之家其乐融融。他说,如果没有“彝族妈妈”陆学英,他的生活将无法想象。
 
  陆学英回忆说,1990年的一天,她在街上捡废品,看见一个身体瘦弱的小男孩,脸上布满灰尘,衣衫破烂,被一帮比他大的男孩围着欺负,任由他们拳打脚踢,这个男孩就是只有7岁的谷丽华。陆学英走上前去,几声怒吼,将那伙人驱散。
 
  原来,谷丽华的父亲已不在人世,亲生母亲也不知所踪,他成了流浪街头的孤儿。听着谷丽华用稚嫩的声音平淡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陆学英潸然泪下。这是谷丽华第一次见到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掉泪,也成了他一辈子都抹不去的记忆。
 
  此后,这个掉泪的人成了谷丽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天,他被带回陆学英的家,也成了第一个被陆学英收养的孤儿。
 
  那一年,是陆学英和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攀枝花扎根安居的第5个年头。她的小女儿保格才芳告诉记者,当时她在家里经常饭都吃不饱,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吃饭,家里的情况可想而知。
 
  令保格才芳没想到的是,1998年,陆学英又收养了罗小明、罗刚姐弟俩,两姐弟也是来自苦难的家庭,他们的爸爸因长期患病,抵抗不住病痛的压力而自杀,母亲也不在身边。
 
  “妈妈见不得这些孤儿受苦,无论自己多么困难,也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保格才芳说,但事情还没结束。2003年,只有一岁多的男孩马松,因父母离异成了孤儿,陆学英也把他领回家中,成为陆学英收养的第四个孩子。
 
  陆学英的丈夫在攀煤公司上班,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这个“大家庭”,他一开始并不同意收留这么多孤儿,但最后实在拗不过,也就由反对到默许,再到支持。
 
  为了支撑九口人的大家庭,陆学英一家人每天吃的都是从菜市场捡回来的老菜叶子和烂水果,穿的则是满是补丁的旧衣服。为了供孩子们上学,陆学英什么重活累活都干。
 
  “为了多挣一些钱,妈妈早上5点多就出去捡煤,身体又不好,生活过得很不容易。”谷丽华说。
 
  在保格才芳一次从学校回家的途中,她看到妈妈去帮别人修房子,弯腰贴地地用背筐背着石头,但突然一下,妈妈滑到了,石头也滚了下来。“真的好心酸,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常年的劳累让陆学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腰背疼痛、胃萎缩、肠梗阻……陆学英落下了一身的病。保格才芳很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每每这时,陆学英就告诉她:“不管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妈妈的孩子。”
 
  如今,花甲之年的陆学英仍然住在矿建社区迎风巷3号的土房内。除了马松还在上学外,其余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谷丽华在云南省老家盖起了自己的房子,结婚生子;罗小明、罗刚从技工学校毕业,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大女儿已成家生子,小女儿在太平煤矿生产技术部工作;小儿子目前已考上警察。
 
  “只要孩子们生活得好,我曾经的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我也不需要他们回报我,只要他们过得比我好就行了。”陆学英眯着眼睛笑着说。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