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云南峨山县毕摩文化传承人李增华的苦乐年华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6-09-29 原出处:云南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峨山,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厚重的彝族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
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本民族古老的文学,同时创造了浩如烟海、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彝族古籍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文古籍面临失传,许多彝族后人也读不懂这些珍贵的文献。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zenghuad-3.jpg

李增华

而李增华就是一根纽带,将彝文古籍和彝族子孙的距离一点点拉近。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2年,18岁的李增华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为了更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他选择了凉山彝文专业。大学实习期间,李增华进入凉山日报社实习,开始尝试简单的新闻消息翻译,将一则消息翻译成双语版。李增华说,这算是他翻译工作的小小开端。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岁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后,李增华回到家乡峨山,在成立不久的峨山彝文翻译室跟随彝族老“毕摩”学习古彝文。毕摩是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彝族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虽通晓古彝文,但毕摩的汉语水平有限。如何将古彝文更加准确地翻译成汉文,这便是李增华的工作。经过7年的古彝文学习,李增华不仅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对古彝文也是越发热爱。李增华打趣地说,“这一开始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就停不下来了。”29年间,李增华共参与翻译整理《洪水泛滥》、《指路经》、《师姓宗谱》等重要彝文古籍12册,翻译字数达二十万字。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卷帙浩繁,涉及彝族历史、原始宗教、民风民俗,对每一个彝族子孙都有重要的意义。”李增华参与翻译整理的《洪水泛滥》、《指路经》就讲述了彝族迁徙的历史,这对研究彝族语言文字、彝族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具有参考作用,对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对翻译者的要求很高,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本意,需要译者对古籍内容、作者的思想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更要有流畅雅致的文笔。29年里,枯燥是李增华工作的唯一写照,而对古彝文的热爱则是李增华默默坚守翻译工作的最大理由。“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一定得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古籍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李增华认为,做好古籍整理,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李增华除了日常的彝文古籍翻译工作以外,还承担起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培训工作。2014年11月,峨山彝族自治县举办首届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培训,来自峨山、新平、元江、易门、通海、澄江县和红塔区的彝族毕摩和有志从事毕摩职业的彝族男青年共51人参加培训。“通过彝语国际音标拼读、古彝文识字课、毕摩道德规范、经典古彝文释义讲解等课题的培训,提高彝族毕摩自学古彝文的能力和古彝文字水平。”李增华坦言让毕摩了解彝族丧葬祭祀活动规程和应念诵、必念诵的彝文经卷,规范彝族毕摩丧葬祭祀活动,同样是让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后继有人的重要途径。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增华说,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早已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他这辈子都舍不得放下的东西。7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