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大理州巍山县紫金乡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罗文华

作者:大美紫金 发布时间:2016-08-27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近日,紫金乡开展非遗传承申报工作。山路百转雨漫漫,为这次“紫金毕摩”申报工作平添了一份神秘。 
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eishan1.jpg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什么是“毕摩”?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族音译,有祭司、经师、教师之意,汉文古籍中有“鬼主”、“奚婆”、“希波”、“ 觋爸”、“耆老”、“鬼师”、“布幕”等称呼。民间一般认为,毕摩精通古今,能言善辩,知识高人一筹,是人神两界的沟通者。毕摩传承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eishan2.jpg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紫金“毕摩”罗文华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文华,男,现年43岁,巍山县紫金乡新建村泥利午村人,司职毕摩25年。罗文华介绍,毕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世家承学,每个受传者必须勤学苦练方能传承上辈毕摩的知识,罗文华说他已经是家里的第七代毕摩。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eishan3.jpg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家的毕摩传承 据罗文华回忆,毕摩在古时主要是通过毕摩经进行传承,但在早年间,毕摩经被某代毕摩在放羊时遗失,自此后毕摩的传承都是彝语口传经文和法器用法,更增添了毕摩技法的学习难度,若无长年坚持几乎无法学成。罗文华也是从小在日常劳作中和父亲学习毕摩经,日积月累从不间断,到18岁时方有小成。罗家传承的毕摩经共有99调,据说是因为羊肠子有99转,在不同场合或祭祀对象不同,经文和调子也要相应变化。多年的打磨,罗文华将99调毕摩经信口拈来,其音苍凉神秘。 每逢附近有彝民去世,都要请罗文华到家中为死者诵经唱调,指引亡灵魂升入乐土,再由家族亲朋携牛、羊或猪、鸡等前来献祭。祭祀完毕,毕摩取死者覆身布料一角,绑于法笠,以死者灵魂加持自身法力。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eishan4.jpg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罗文华的法笠,用蔑编成,笠外粘附一层毕摩的头发,再以死者覆身布料制成帽圈套于笠上。帽圈上的布料越多,表示毕摩的法力越高,祭祀送灵的次数越多。若有年幼的小孩长哭不止,其父母也会到家中向罗文华讨一片帽圈上的布料,回家盖在小孩脸上,小孩便不哭了。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历史变迁和民族交融中,许多古老的民间传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渐渐消失或出现断层,紫金乡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保护和传承和紫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