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贵州大方:高光友与流传千年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作者:林剑 发布时间:2023-05-30 原出处:​贵州画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这是一门起源于东汉的技艺,从东汉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这门技艺已走了千年。5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每一步都只能纯手工完成,每一步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点滴匠心。在毕节市大方县,有一位大方彝族漆器髤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一生致力于漆艺的推广传承。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01.jpg

高光友

高光友,艺名高光,出生于1964年,彝族,贵州大方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办人、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贵州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毕节市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原国营大方漆器厂设计室副主任,第十届大方县政协委员、大方县工商联副主席、大方县漆器协会名誉会长、大方县农民画协会会长、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人。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02.jpg

高光友正在对作品做抛光工序 

“从我记事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大漆树,只要有空,父亲就用牛皮和大漆制作皮烟盒,卖给乡亲们收纳旱烟,这样的皮烟盒可防止发霉生虫,而这也是我对漆艺最初的认识。”高光友回忆道。
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03.jpg

鸡蛋壳碎片粘连在漆器上,这十分考验师傅的眼力与手力 

1989年,高光友被推荐到大方县漆器厂工作。进入漆器厂后,本就拥有绘画功底的高光友用心记、动手学,每日泡在书本和生产车间。在杨少先老师的指导下,高光友经过几十次的反复实验,将现代材料与传统技艺结合,成功推出了“快速堆鼓技艺”,填补了大方传统漆艺工艺快速堆鼓的空白。新工艺大大提高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工艺效果,并缩短了工时,很快被运用到各个工艺层面,如脱胎漆器的平面或曲面堆鼓上金、堆鼓装饰、漆牌寿匾、寿盘、包括殡仪用品的木漆骨灰盒上的龙凤堆鼓上金等。之后,高光友又陆续推出了 “青针刻纹”等创新工艺,作品在全国荣获了不少奖项。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04.jpg

检查漆器的风干情况

为了丰富创作素材,高光友常去少数民族村寨收集素材。1993年,高光友第一次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月亮山收集素材,那时因交通不便,他需要先坐汽车到凯里市,然后再走一天最终到达目的地。月亮山世代居住着苗族同胞,寨子依山而建,人们身着苗族服饰劳作,原始淳朴。为了收集更多素材,高光友早出晚归,饿了就吃面包加白水,困了就在草垛上小憩,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雨密布,乡间蜿蜒的小路上,布满了他踩过的新泥。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05.jpg

在2米多的布胎漆器上作画,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高光友的足迹出现在台江、丹寨、花溪石板寨、施洞、关岭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这些采风的经历,都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06.jpg

给漆器上大漆的刷子满是沧桑

qiqir07.jpg

牛皮胎,利用石头,绷起发软的牛皮,等其风干定型

2000年,高光友自己开设了漆厂,开启了创业之路。白天他跑市场,晚上加班制作漆器,有时太困就直接在工作室睡觉,甚至某次醒来时发现大漆和他头发粘在了一起。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08.jpg

漆器主要有木胎、牛皮胎和布胎三种胎身

qiqir09.jpg

上漆后让其自然风干

2008年6月,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随后大方县报送了20余人作为传承人备选人的资料,其中有老前辈,也有新力量,最终,仅高光友1人通过,成为第一批唯一的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同年8月,高光友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方彝族漆器髤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接过证书时,高光友激动万分,他说:“这是对我多年坚持的认可,也在这一刻,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要继续努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0.jpg

花纹隐藏在器身,经过1个月,花纹才会慢慢浮现定型

后来,高光友多次出省甚至出国进行技艺展示展演、交流学习,在不断交流学习下,高光友也进入了创作高频时期,期间创作出诸如《下田》《山妹好》《索玛花开》等优秀的漆器作品。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1.jpg

加上鸡蛋壳的漆器十分精美耐看

2013年,大方文化局成立了“大方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习中心”,高光友成了传习导师培养传承人,以“传、帮、带”的方式授徒300余人。高光友认为:“传承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坚持守传统,保住根本;二是大众推动,也就是要把非遗市场化,让它进入千家万户。”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2.jpg

在2米多的布胎漆器上作画,十分考验基本功

目前,高光友的漆厂已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漆艺教学与创作基地、漆艺教学与实习实践基地,高光友正努力加快推动大方漆器技艺传承发展,希望这门技艺能被不断传承下去。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3.jpg

作品《四季吉祥鸟》,局部可见镶嵌的贝壳和银线

qiqir14.jpg

作品《四季吉祥鸟》是漆器的经典作品,色彩厚重,造型生动,制作精美

延伸阅读: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东汉年间,彝族同胞就常以大方优质生漆涂髹皮胄、马鞍、箭筒等物品,后以水牛皮为胎坯,用色调漆涂髹,制成酒、乳、茶具等漆器。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5.jpg

农民漆画《母子情》

明洪武年间,水西彝族女政治家、摄贵州宣慰使奢香把大方土漆研制的“朱漆”作为贡品上贡。县境民间髹漆艺人在漆器基础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更能实现器皿艺术效果和实用价值的漆器工艺,开始制作皮胎漆器,胎料用牛马羊皮,灰地、漆地工艺更为完善,装饰有镂嵌填漆等技法,并增加了异禽怪兽纹样,器形品种也有增加,有了木胎制品。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6.jpg

农民漆画《童乐》

明末清初,大方彝族漆器产业已相当发达。到清代中后期,大方皮胎漆器发展为具有制漆、胎坯、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的多种制作技艺。漆器制品尤为兴盛,技艺进一步提高,品种日渐繁多,有盘、盒、箱、瓶、茶具、碗、烟盒、葫芦等数10个品种,入朝进贡的大方“皮胎漆葫芦”至今还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7.jpg

农民漆画《彝乡恋》

民国初期,大方彝族漆器手工业工场增多,民国4年(1915),美国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在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大方漆器与扬州漆器双双获奖。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8.jpg

高光友代表作《彝王阿鲁》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漆器生产采取挽救、扶持和发展措施。1954年,成立了第一个漆器合作组,1956年,建成90余人的漆器合作工厂,1958年,成立有140人的国营大方漆器厂,漆器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iqir19.jpg

农民漆画《姊妹舞》

2008年6月,国务院、文化部将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Si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原载:贵州画报;原标题:《非遗贵州丨漆艺,流传千年的手上非遗》;文稿来源:微信公众号-贵州画报;作者:林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彝族漆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