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漾濞县鸡街乡彝族打歌“达人”——常泽香

作者:杨佳燕 付桂平 发布时间:2022-11-09 原出处:大理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独具特色的彝族打歌,使漾濞县鸡街乡声名远播。常泽香因为带领鸡街乡彝族打歌队到中央、省、州、县等舞台亮过相,还曾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过奖,并于2013年被认定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漾濞县“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远近闻名。
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月初,走进鸡街乡鸡街村许么邑小组常泽香家,她正在院子里教孙子打歌,女儿秦建丽在一旁伴舞。“自己的姐妹、女儿都是打歌能手,就连9岁的小孙子也学会了16步和大刀舞的基础动作。” 常泽香说,彝族打歌在家里已传承了6代,自己也先后教过500多人,收过的学徒有41人,有的已分别成长为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鸡街彝族打歌属“腊罗”支系,彝语称为“额克”。据清代《景东直隶厅志》记载,打歌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围成圈彻夜踏跳。常泽香的奶奶告诉她:“古时候为预防土匪打寨子,寨子里的青壮年男子便商议烧起篝火,围成一圈,吹起笛子、芦笙,舞起大刀,打起歌,齐喊‘呵苏咱哩早咱(我们的人多又多)’,来震慑土匪,土匪远远地就吓跑了。”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常泽香自幼就跟随爷爷、奶奶参加红白喜事、庙会等活动,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有着几分天赋的她,7岁时就学会跳16步(大三步、原地踢脚、左右三步、前三步后三步、退四步转身等),9岁时学会跳3翻3转花样(大众化转身、踏两步转身、大三步转身等),15岁时从爷爷那里学会彝族大刀舞的基本刀法,16岁时代表公社参加州民族节表演。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常泽香介绍,鸡街彝族打歌由笛子吹奏主旋律,芦笙打节奏,舞刀者伴舞,男半圈女半圈围绕打歌,跳至高潮时有转身拍手、下蹲、跳跃等幅度较大的动作,节奏也随之加快,伴随着节奏,男女之间互相对唱,形成特有的打歌调。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想学好鸡街彝族打歌,首先要学会16步!” 常泽香说,16步是基础,包括吹笛子、芦笙和舞刀者都要先学会,紧接着是要学会彝语说唱,只有将其融会贯通,才能把鸡街彝族打歌跳好。近年来,为了突出舞台表演效果,常泽香在16步的基础上,还加入前三步碰刀、后三步转刀、三跺脚碰刀等新内容。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鸡街乡,但凡红白喜事、庙会、生日和节庆活动都要打歌,常泽香和她带领的打歌队长期活跃于各种民俗活动,只要有人邀请,常泽香都会带着队伍前往参加,用彝族人独特的表演方式,跳出彝族人如火的性格、张扬的生命活力,表达对生命、自然的尊重和自己的民族情感。WX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约记者 杨佳燕 通讯员 付桂平 文/图)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大理彝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