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彝族根雕艺人张玉友:倾其所有振兴乡村传统文化

作者:王鹏升 发布时间:2018-06-19 原出处:乌蒙新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乡村振兴必然包括乡村文化的振兴。六枝特区关寨镇过瓦村的彝族民间根雕艺人张玉友,不仅将自己酿酒、养猪赚的钱用来筹办火把节、祭山节,还动员妻子儿女及寨邻积极投身于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使当地彝族文化与民间根艺得到有机结合并逐步实现振兴。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汉子爱上根雕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张玉友家三层石砖结构的小楼,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像仙鹤亮翅,有的像雄鹰高飞,有的象玉龙神舞,有的如大象亮鼻……总之,张玉友的艺术殿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彰显了根雕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年六十岁的张玉友,是一位对彝族文化充满自信的彝家汉子,脸上常常浮现出善良、热情、可亲和喜悦的面容。他说,他喜欢彝家的根雕艺术,源于对张家世代工匠艺术文化的传承。他们家世代从事彝族民居建筑,在过瓦村也是远近闻名,尤其传到大伯张金政、二伯张国周这一代就更有影响力了。尤其是二伯张国周,除了按照彝族民居特点给当地彝家人起房建屋外,还在民居的房屋上雕花刻朵,他雕刻的木窗上有花有鸟,有兽有人,有仙有神,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大伯张金政制作的彝家祭祖用的“嘎房”,是按照祖传工艺传统艺术精雕而成,有龙头,有佛像,有花灯,有贡果,内容丰富多彩,寄托了彝家人对逝者的感恩与崇敬之情。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玉友就是在这样的彝族艺术世家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在父辈的亲切指点下从事彝家的民族民居建设。后来进入中专,踏进社会,迈入了大千世界,眼界宽了,又爱上了根雕这门艺术,并决心通过根雕把彝族的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下去。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玉友的根雕艺术展厅中,陈列着他创作的作品四百多件。他说,这些根雕大的价值几十万元,小时也要上百元,这些根雕都是他在乡村购买的树兜,或自己上山挖出来,经过精雕细琢而成。制作根雕要靠人的智慧去挖掘文化的内涵,靠自已的灵感和想象去创作,靠自己灵巧的双手去完成。许多人都想购买我的根雕,但我都不卖,主要思考在有生之年,在我的家乡过瓦村建一个彝族生态活化博物馆。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勤劳夫妇乐善好施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玉友除了喜欢根雕艺术,还十分喜欢彝族的歌舞、祭祖大化,如每年的祭山节,他都要带领全村彝胞到村寨的每家每户扫火星和到山上祭神树,他还动员妻子陈天美参与彝族歌舞的演出,并积极出资支持彝族文化的传承。他的儿子张林,现任六枝特区彝学会会长,每年都要举办六枝彝族大化艺术的传承节庆活动。他同妻子陈天美不仅积极参与,而且捐钱献物,倾力支持。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们夫妇一生勤劳,创办了一个养猪场,每年养猪上百头;创办了一个烤酒作坊,每年烤酒上千斤,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可都无私支持彝族文化的传承。六枝彝学会分别于2015年2016年两次在过瓦村举办彝族火把节和祭山节活动,他们家第一次就捐赠了十八万元,第二次就捐赠了二十二万元。主要用于会场布置、购买牛羊、支付演员费用、交通音响器材费用及款待来宾等。他们还动员全家老少、兄弟姐妹、侄儿侄女、亲朋好友以及全村老少,积极投入参与整个活动的演出及后勤服务之中。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玉友还有一颗孝涕之心。他的岳母陈少英老人已是八十多岁的高寿了,他常常与妻子陈天美一起,把岳母接到家中小住。他说,自已的父母已经去世了,岳父也走了,岳母也是自已的亲生母亲。“感谢岳母送给我一位贤惠的妻子,我一定把彝家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为后代子孙作榜样。”张玉友的妻子共有九个姊妹(八女一男),作为大姐和大姐夫,他们的姊妹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他们都积极帮助。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好点滴事树立好榜样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玉友还有一颗大爱之心。他们的家门上贴有这样的春联:“处事谦和万事成,为人耿善百年寿”。过瓦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有的彝族同胞家庭十分困难,他们一家都会站出来帮助。有一户极贫的彝族同胞,1986年,他76岁的老母亲仙逝,家中无人照管,是张玉友全家花800元买了一口棺木,动员全村父老乡亲把老人送上了山,使之入土为安。还有本村的彝胞安绍成是一个残疾人。老婆眼睛不好,缺衣少食,逢年过节,张玉友都要送钱送米上门。这样的事例不胜杖举,他说:“我这样做是以良心为根本,发自真心,出于真情,不需要回报。”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到人生感悟时,张玉友说,他这一生为家乡为民族,尤其是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情,目的是为了继承彝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民族智慧,提升民族素质,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好,让彝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让彝家文化永不失落。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谈到人生的价值追求时,他说,孝悦、忠信、善良、友爱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更是彝家人的传统美德,有孝才有家,有悦才有爱,没有父母就没有今生,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自己所做的点滴之事,就是为后代子孙做一个好的榜样,把孝悦、忠信世代传承下去,把功德留给后人作纪念。gN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