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文化传承人

彝族人的歌舞人生——烟盒舞和海菜腔传承人的故事

作者:滕芸 发布时间:2016-11-07 原出处:国际在线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施万恒
l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施万恒
l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滕芸):中国的少数民族向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彝族人更是将歌舞文化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中国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 的歌舞表现形式:彝族烟盒舞和海菜腔,这里的彝族人用这种歌舞形式传递情感,赞美生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施万恒今年69岁,来自 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因为从小就酷爱烟盒舞,12岁便开始拜师学艺,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施老总是面带笑容,是 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一见面他就形象地向我们介绍烟盒舞的特点和历史:“这个舞蹈产生是在异龙湖边上,那个唱一句海菜腔,跳一支烟盒舞,烟盒舞就是一, 二,三,(模仿)异龙湖河边上的那个白螺丝鸟,那个(鸟)就是一撑一蹲,一撑一蹲”。

  说着,施老师还做起了示范。他解释说,烟盒舞是 由彝族人平时盛放烟丝的小盒子得名,跳舞时人们把它当做舞蹈伴奏的乐器:抖去烟丝,左右手各扣上一个,食指与大拇指配合在盒内敲击,发出清脆的“哒哒” 声。最早的烟盒是用牛睾丸皮做的,之后改成了树皮,现在主要的材质是竹子和塑料。

  烟盒舞曾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流行文 化的冲击,这一民族文化已慢慢变成曾经的烙印淡出了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特色文化,年近古稀的施万恒老师不遗余力地做着烟盒舞的推 广工作。为了让彝族孩子从小便对本族文化感兴趣,施老长期在当地小学担任烟盒舞的教学工作:“桃园小学星期二,星期四课间操是烟盒舞,现在发展到我们龙朋 镇上的中心小学,也是,课间操是烟盒舞,这是我教的”。

  除此之外,他还在地方办班教学,学生不分老少,给热爱这项民族文化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也都经常请施老去教学指导,实际上他不仅教授烟盒舞,也教唱海菜腔,对彝族人来说这是一套不分家的功夫。

   “石屏好地方,有名烟盒舞,出名海菜腔”,提到海菜腔,不得不提到它的国家级传承人后宝云,您刚刚听到的就是后宝云老师演唱的海菜腔里的白话腔,74岁 的后宝云老师不仅仅是海菜腔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施老师的好朋友,他们都是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艺术家。后宝云老师说,这种演唱形式之所以叫 海菜腔是因为石屏海(异龙湖)中有一种植物叫“海菜”,可以食用,而人们又经常在打捞海菜等劳作的时候唱歌和对唱,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曲子称为“海菜 腔”:“它的特点是起伏性大,那个音乐的完整程度比其他腔复杂得多,而且好听得多,而且里边那个内容是唱(的)这个人的历史,也会唱社会上的历史,也会唱 自己的一生,怎样遭遇,都可以唱,所以很复杂。”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不仅如 此,即兴的填词难度也很大,传承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后宝云老师在民间艺术传习馆教了300多个学生,同时也有社会教学,后宝云老师说,只要是热爱民族 文化的,他都愿意毫无保留教授自己的毕生所学:“在我有生之年,我想把我的这个滇南四大腔,还有我这海菜腔白话音,传给我的学生,要我的把两百多套烟盒舞 传给我的学生。”

  生长在大山里的施万恒和后宝云自幼对烟盒舞和海菜腔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他们都从小便拜师学艺,年轻时又都是大山 里的唱跳高手,如今两人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无论在国内外文化演出的舞台上,在小学操场上,还是在传习馆里,依旧活跃着两位老艺术家的身影,他们一直在用 自己的一腔热忱为钟爱一生的民族文化奉献着全部热情和力量。他们说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就希望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套东西能被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继承下去。
l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宝云l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宝云lr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