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搭档 裁出彝族新服饰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14年11月11日,西昌四合乡彝绣培训开班仪式在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正式启动,22位彝族妇女开始接受彝绣构图、裁剪、刺绣等方面的培训。
她们的老师叫贾巴子则。作为彝族服饰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贾巴子则从12岁就开始彝族服饰制作,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她的彝族服饰已经在云、贵、川等地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她培训绣娘,筹备彝族服饰博物馆,还和儿子一起,把彝族服饰卖到网上。
A
创业艰辛从家庭作坊到有限公司
贾巴子则从小在金阳小米奥乡跟着母亲长大。金阳的彝族服饰手工艺气氛很浓厚,她的母亲更是当地有名的服装巧手。农忙的时候,母亲就将制作彝族服饰的一些边角面料和简单的缝纫工具给她在田垄上玩耍,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够在服装制作中帮到母亲,十二三岁时已经能够独立制作服饰。“原本以为我会和母亲一样,一边务农一边制作彝族服饰过一辈子。”贾巴子则的生活在1991年发生了改变。那一年,丈夫去世,她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生活,由于家里劳动力太少,单靠务农为生太勉强。于是她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到金阳县城,从事服装相关事务。1997年,凉山州举办火把节,贾巴子则作为民间大师,受凉山州歌舞团邀请到西昌为大型歌舞晚会《五彩凉山》制作演出服饰,当年便决定留在西昌继续奋斗。
刚到西昌的时候,贾巴子则租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单间。房间里只放了一张床,一台缝纫机,一张桌子,母子三人同睡一张床,她接到的服装订单也都在家里完成。渐渐地,贾巴子则制作的服装在西昌有了些名气,并开了一家小门市。2005年,贾巴子则成立贾佳彝族服饰厂,2012年成立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除了在凉山发展,公司在云南、贵州等地也有十余家批发代理销售商。去年,年产值160余万元,净收入20万元。
B
不忘乡亲让更多妇女当上绣娘
贾巴子则的企业并不是什么大型企业,但她自己之前的经历让她明白很多彝族妇女都需要这样一份工作。贾巴子则告诉记者:“凉山州很多妇女都和我一样,要在家里照顾孩子或者老人,离不开家,但有大把很碎的空余时间,这些时间如果利用起来做彝族服饰,既能贴补家用,又让自己多一门手艺。”
在她开办的彝绣培训班上,63岁的巴且伍支是最年长的学生。她一边在一张纸上跟着样品裁剪一朵羊角花,一边告诉记者,自己走了快一个小时才来到这里参加培训班,主要是为农闲的时候打零工做准备。“我眼睛还行,感觉这些花纹就是几剪刀的事情,完成起来很轻松。”说话间,羊角花的一个角被她剪掉了。贾巴子则走过来拍着巴且伍支的肩膀说,虽然感觉大家都会做手工,但真正上手还是需要专业的培训。“以后我们要靠这个手艺改善生活,大家都要下点功夫哦。”
贾巴子则让大家学习的羊角花其实是她自己“研发”出来的新图案。“我们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图案组合有规律也很自由,给我很多创造的空间。”贾巴子则告诉记者,“以前彝族服饰只在节庆时期穿,因为传统服饰在肩膀处的裁剪方式有一个弊端,让人在劳动的时候很受限制。我改进了这个弊端,外形上一看还是我们彝族服饰,但穿上身之后的感觉和现代服装没什么差异。”贾巴子则的大胆尝试很快取得市场的成功,于是她接着推出彝族服饰现代婚纱、小西装、舞蹈装、学生校服、工作装等多种款式,同样受到好评。“我只有不断创新,把市场做大,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我的彝族姐妹们才能更多地参与到彝族服饰的制作当中来。”贾巴子则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12名,月工资一般在2200-3400元。多数由她培训的绣娘自己承包服饰制作,也能根据产量赚钱。
C
面对市场儿子带来新思维
贾巴子则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北京,小儿子马泽博大学毕业之后回到西昌,和母亲一起创业。“我学的设计,其实和服饰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我最开始涉及到的是彝族服饰的新媒体推广。”马泽博在大二的时候开始为贾佳服饰在网络上推广,“在大学里,我跟同龄人一样喜欢在淘宝上买东西。当我听妈妈说开始有不少外地订单的时候,就想能不能在网上做做生意。”马泽博不仅开了网店,还为公司设计官方网站,这样一来既方便了外地订户,也是对彝族服饰的推广。
最近两年随着西昌旅游的发展,马泽博也意识到不能光有彝族服饰单向发展,还需要往旅游产品方向发展。“靠枕、化妆包、手机链、雨伞、钱包……这些大家生活中用得上的物品,我们都在创新制造。”马泽博拿出一个靠枕,这是他设计出来的最新产品,图案创意来源是彝族史诗中的英雄支格阿龙。“我们彝族有很多可以传承的东西,我们90后身上有更多的责任做好传承。”
说到传承,马泽博把记者领到公司二楼的几个房间,这里陈列着很多传统的彝族服饰。相比新式服装,这些服饰颜色更古朴单调,成色也比较老旧。“这是我们用了四五年时间在老家收集的,有50多套,都是老乡们压箱底的旧衣服,听说我们需要就给我们了。”贾巴子则、马泽博母子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在西昌建一个彝族服饰博物馆,将这些老服饰都放在里面,让各地游客参观,了解彝族服饰的历史和变化。
目前彝族服饰博物馆已经进入筹备阶段,贾巴子则也为博物馆选好了镇馆之宝。她和10多位绣娘一起制作了一套长达8米的百褶裙彝族服饰。这款长裙耗损布料400多米,耗时3个多月才完成。用马泽博的话来说,这是概念款,是明星款,是非卖款。这款长裙将在明年非遗节上展出,势必为彝族服饰的推广再加一把火。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