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雄鹰:彝族新兵马海尔哈
马海尔哈,一个出生在大凉山小彝村的彝族小伙,皮肤黝黑、身材精瘦但腰板笔直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马海尔哈的祖辈世代都是农民,本来父亲希望他在家养猪、种田、结婚生子,过和父辈们一样的生活。
但在马海尔哈从小就对军人有一种特别的敬仰,尤其是在经历了那次灾难之后,穿上军装成了马海尔哈心中最大的梦。2019年9月,他终于如愿以偿走出大山,踏进军营。
马海尔哈的家
火车开了四天三夜,一路上马海尔哈默不作声,大多数时候他只是瞪眼年看着窗外的风景,一次次地憧憬着想象中的未来。在经过漫长奔波后,马海尔哈和其他新战友们抵达了解放军驻苏某部。
此时营区内,全体官兵早已在楼前两侧整齐列队等着他们。锣鼓声不绝于耳,一条条欢迎横幅悬挂在楼前。走进漂亮的营房,吃上可口的饭菜,就这样,马海尔哈开始了 他的新兵连生活。
由于从小跟着父母在大山里劳作,粗衣淡饭的生活环境使马海尔哈比大多数同龄人更能吃苦。初到军营,马海尔哈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战友们都对他青眼有加。
马海尔哈在部队吃的第一碗面条
但马海尔哈还是遇到了麻烦,原来,在彝村长大的马海尔哈之前一直说彝语,普通话并不好,就连和大家平时简单的交流都很困难,马海尔哈越来越感觉自己融不进集体。休息的时候,班上其他战友在一起聊天逗乐,他却经常一个人远远躲在角落。马海尔哈的自卑班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想了很多办法,却没多大成效。
有一天,马海尔哈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喊着“小海、小海……”那是阿姆(妈妈)的声音!马海尔哈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他没把自己的委屈跟阿姆讲,他不想让阿姆担心。
马海尔哈和妈妈的合影
马海尔哈第二次接到家里的电话是彝族新年的前几天,那是阿达(爸爸)打来的。听阿达讲他才知道,为了打通那个电话,阿姆一个人走了几十里的山路,爬上了麻哈社村最高的山。看着窗外,想起那个熟悉的地方和阿姆佝偻的身影,马海尔哈又一次流下了泪,他知道不能让家人失望。
汉字不好,他就抄书,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主动加班练字,看新闻他比谁都认真,因为他要对着电视学发音。班长和战友们也不厌其烦地教他说汉语、写汉字,面对热情的大家,马海尔哈开始变得不再拘束,慢慢地敢于表达自己。
战友们教马海尔哈学汉语
凉山彝族有这样的说法:“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听说新兵团要组织文艺晚会,马海尔哈自告奋勇,教班里其他战友唱起了家乡的山歌,跳起了家乡的舞蹈。晚会当天,小合唱《凉山是个好地方》《火把节之歌》赢得阵阵掌声,大家个个喜开颜笑,马海尔哈也成了受欢迎的“小明星”。
大山的儿子,血管里总是荡漾着豪情,训练场上的马海尔哈更是把男儿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体能考核、投弹考核、战术考核,他总能名列前茅。看着他坚毅的眼神,就连指导员也感慨道:“真没想到看着黝黑又瘦小的马海尔哈居然有这么大能量。”
命运从来不会亏待奋斗的追梦人,新兵连结束时,马海尔哈已经从初来乍到的“不合群”变成了昂首挺胸的“排头兵”。
马海尔哈尔哈认真整理内务
回想起自己新兵连这三个月,马海尔哈说:“是班长和战友的照顾让我成长,来到军营后的第一个生日,还有大家一起陪我一起过彝族新年,让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不辜负所有对我好的人。”
新兵下连后,马海尔哈被分配到了汽车驾驶岗,面对新岗位,马海尔哈满怀热情。这名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用自己的努力践行着自己的军旅梦,就像彝族的那句老话:“彝家孩子就要当雄鹰。”他暗暗发誓,自己不但要飞出大山,还要飞得更高更远。
本文来源于《中国军网》 作者:梁钊钊 刘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